EN

德国8丨非定形艺术:红砖美术馆展出战后德国抽象艺术

时间: 2017.9.18

2017年9月16日,作为“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艺术项目的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先导:德国非定形艺术”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范迪安和瓦尔特·斯迈林总策划,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担任副总策展人。展览聚焦战后德国最重要的抽象艺术流派“非定形艺术”,展出代表艺术家皮特·布吕宁、卡尔·奥托·格兹、格哈德·胡美、伯纳德·舒尔茨、埃米尔·舒马赫和弗里德·提勒的作品,所有作品都是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此次展览也是了解战后有别于国际艺术潮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欧洲抽象艺术形式的重要窗口与契机。

展览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致辞中提到“德国8”艺术项目通过展览与论坛提供了八种不同的文化体验,体现出中德艺术之间的宽广维度,而红砖美术馆展出的非定形艺术在国内了解甚少,二战以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发展成为一种世界现象,而德国坚持从自己的传统出发,并在全球化背景相互激发、思考、影响下,发展出具有德国品质的非定形艺术。瓦尔特·斯迈林进一步阐释非定形艺术,德国宪法确保艺术、文化、科学、教育方面的自由,艺术及公共展示实际上是构建一个“自我”,是自身定位的重要部分,展览的六位艺术家正是寻得了一种文化自信。他们的创作理念非常简单,尽量依赖巧合,通过各自的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开放的对话模式,这也是非定形艺术是如此重要的原因。闫士杰对这批二战后德国探索者的作品落地红砖美术馆展出感受荣幸,他认为非定形艺术是沉重后的自由,是一种世界的精神财富,他们是写实主义的逃离者,他们自由的寻找着抽象艺术的本质、结构,他们的作品中蓄含着一种诗意。

“非定形艺术”是以法语命名的,概念基本同于法国的“塔希主义”,在上世纪60年代的德国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技法复杂类型各异的非定形艺术作品,并引导各种新前卫艺术出现。非定形艺术主张画家应挣脱环境对其的影响,从现实中“解放”自己,由理智和情绪主导的工作方式,非常有利于即时创作出愉悦积极的形象,即使没有肖像研究的知识,也无碍人们解读这些形象。非定形艺术不仅革新了绘画的传统观念,也重新定义了抽象这一概念,抽象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涵盖了作品有形的形成过程、颜色及创作中身体的运动过程。对创作过程的强调,是非定形艺术的基本特征,绘画也因此具有行动性。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是非定形艺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发起者,展览不仅展示了五六十年代受国际非定形艺术影响,投身动势抽象绘画创作的德国艺术家早期作品,也呈现每一个艺术家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视觉语言。皮特·布吕宁的作品以紧张的身体变化为特征,水平和运动和垂直的笔触构成具有动感的绘画结构,也让观众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的动作。卡尔·奥托·格兹作画时将画布平铺地上,然后用画刷或木板将高度稀释的颜料推掉或刮掉,这种运动的痕迹、倾斜的笔触以及复杂的颜色构成画面结构,充满生气,富有活力。格哈德·胡美的艺术有着从繁至简的转换,参展作品通过PVC管扩展了绘画领域,采用不规则形式创作,不再受古典矩形格式限制。伯纳德·舒尔茨将对现实的隐喻加入作品,创作“米高福”系列,画面呈现一种基于潜意识的独特奇幻视觉语言,让观众有一种具象或抽象的联想。埃米尔·舒马赫关注图像的物质性,油画颜料经常和沙子、泥土或纺织品、毛发等混合在一起,用画笔或调色刀层层抹开,创作出具有触感和浮雕感的作品。弗里德·提勒的作品有一种冲击效应,利用对颜料的大肆渲染注入丰富的情感,将其转化成一种感觉,一种抽象的经历。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文/张文志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