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之交这个时间节点,对于中国视野还是全球视野来说,都是敏感而又激荡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昭示冷战世界的彻底结束,一个全新、开放的全球世界开始构建,一种新的自由主义开始主导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的开端。在艺术文化领域,这也是一个剧变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新潮美术、1989现代艺术大展等活动预示着中国艺术的新态势,“大地魔术师”等西方世界展览也揭示着西方对于全球艺术的新视角。总之,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和世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火热至今的学术话题。反之,东亚作为一个区域的观察与讨论却略显滞后。
2017年11月4日,“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为这一话题的探讨提供一个鲜活的平台和视角。该巡回展览由德国歌德学院发起,邀请分别来自台湾、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四位策展人黄建宏、金宣廷、神谷幸江和卢迎华,共同策划一个反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图景展览,试图构建“亚洲”在历史和当代的文化概念。展览也是一个生长的项目,在首尔、广岛、台北展出时迸发出的新思考,继续丰富着下一站的展览形态。中间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卢迎华介绍此次展览,四位策展人各自通过呈现具体的展览和艺术事件的案例作为切片,来探究这个时期的复杂肌理,思考这个时期的艺术动态和思想对于今天的影响。从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回望中,我们也再次看到东亚地区时刻彼此关照的现实。
卢迎华策划的中国部分展览“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预言”包含了对当时四个案例的观察:《中国美术报》、“新生代展览”、“车库艺术展”以及“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中国美术报》在当时活跃了五年,但为美术界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思潮、新争鸣提供了发表平台。“新生代艺术展”以中央美院毕业的艺术家为主体,内容上有别于“八五新潮”中倾向宏大主题和带有哲学意味的、涵有社会和生命关怀的主题,转向对身边普通人、事和场景的细微、平实描述。发生在上海的车库艺术展虽然展期很短,但反映了经历过汲取西方现代艺术成果和反传统之后,当代艺术家直面中国经验与历史问题、认识本土社会和个体生存状态与感受的愿望,也展现出许多带有观念性和象征意味的装置和行为的摄影记录。“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是九十年代初艺术在进入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一个尝试个案,也开启了当代艺术在官方系统之外的另一生存空间和社会意义通道。
韩国策展人金宣廷以“与世界相遇之时”为题,重新考察了1993年李龙雨和金贤金在首尔Dukwon美术馆举办的“整形春天”展览。通过“整形”和“春天”两个不相干词汇的并置传达出韩国艺术在当时挑战旧有艺术形式和内容、积极寻求转变的局势。金宣廷介绍这个展览是艺术家寻求新的艺术语言以实现个人表达的重要展览,是与当时用“政治艺术”反对现代主义,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主题保持分离态度。此次“失调的和谐”展览还重现了当年“整形春天”中的作品。
日本策展人神谷幸江策划“街头作为新的艺术平台”,其中“银座漫步艺术”和“新宿少年艺术”是其重要案例。“银座漫步艺术”是1993年4月发生在东京银座的一次街头艺术项目,旨在批判当时的画廊出租系统,同时也为了在日常生活的分为中创造一个向公众呈现艺术的替代性平台。“新宿少年艺术”则是“银座漫步艺术”的延续,当时艺术家诉求脱离管控艺术的美术馆体系,到街头环境做艺术,创作了大量参与性作品和行为表演作品。
黄建宏以《“暂结”:一种个体发动的生命革命》为题,通过呈现陈界仁、苏育贤和张纹瑄三位艺术家的创作,邀请观众感受他们对信息社会与消费社会中的虚无进行抵抗时的怀疑、沉思、跨越与终止思考,触摸八、九十年代台湾的历史流放者或幸存者的容貌。陈界仁的《机能丧失第三号》是艺术在戒严氛围下挑战公共空间权利框架的尝试。苏育贤的《沙哟娜拉·再见》通过绘图和草绘进行的思考,是一种往返于历史死亡和生命想象间的运动。张纹瑄的《台湾史的结构》在影像中呈现一种地理学旅程,一种被特定角色与重复性情节所设计的旅程。
“失调的和谐”既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它标明的态度,“和谐”代表了一种刻板和过于简单化的对亚洲的认识,展览通过作品的呈现,深入了解东亚地区相互交织的文化和政治关系所组成的复杂网络。展览最后一站在北京展出,北京歌德学院院长柯理博士为这个展览所写下的:“只有在北京得以展出,‘失调的和谐’才算是完成了它的旅程。”
展览持续至2018年2月4日。
文、图/章燕紫
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
策展人:黄建宏、金宣廷、神谷幸江、卢迎华
参展艺术家:陈界仁(台)、苏育贤(台)、张纹瑄(台)、曹德铉(韩)、崔正化(韩)、姜希姃(韩)、李昢(韩)、李在容(韩)、尹东天(韩)、八谷和彦(日)、小沢刚(日)、中村政人(日)、陈淑霞(中)、顾德新(中)、胡建平(中)、刘庆和(中)、倪海峰(中)、王广义(中)、王浩(中)、王劲松(中)、王鲁炎(中)、展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