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艺术的纯粹找回纯粹的灵魂:沙耆艺术展开幕

时间: 2017.11.21

“诗人隐居在疯子的隔壁,疯子却闯进诗人的花园。”

——余光中

2017年11月18日下午,由势象空间和匡时国际联合主办的“天才画家——沙耆艺术展”在势象空间的现代艺术厅开幕。展览由李大钧、江明洋担任策展人,一共展出了沙耆近50幅的作品,包括他在比利时留学时期的珍贵之作和归国之后的一批画作,以及在留学时期使用过的写生画夹,沙耆的学术文献也得以梳理展示。

因为与精神疾病的顽强对抗和对艺术的不懈坚持,沙耆的一生被赋予了传奇性的色彩。1914年沙耆生于浙江鄞县,1934年师从徐悲鸿,1936年在徐悲鸿的推荐下去了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进行深造,师从巴斯天(A.Bastien)。由于去往比利时之前在上海美专、杭州艺专以及中央大学艺术系多年的艺术专业学习,沙耆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学业,并且在毕业时获得了不易多得的“优秀美术金质奖章”。在欧洲的近10年时间中,沙耆勤奋卓绝,钟情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艺术,还曾与毕加索等欧洲一流画家联展,饮誉欧洲画坛。

就在绘画事业声名鹊起的时候,迫于精神疾病的复发,沙耆在1946年匆匆回国。从1946年归国到2005年病逝,以1982年沙耆回国后的首次个展为作分界线,沙耆归国之后的艺术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几乎被认为是沙耆艺术创作的空白期。沙耆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文人家庭,父亲对他留学归国、衣锦还乡抱有很高的期望,沙耆也曾在诗中写道“即从比国回故乡,便上浙江做省长”,可见他心中对未来的无限理想和抱负。而在精神疾病折磨之下回国的沙耆,面对的却是父亲的病逝、妻儿离散(妻子参加革命,而后改嫁)、内战再起、画展未能在上海如愿展出的事实,这无疑给他精神带来了更大的刺激。因为心中巨大的苦痛和精神摧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沙耆隐匿乡村,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几乎被遗忘,造成了世人对这一阶段的创作“空白”的误解。

而在沙耆之子沙天行的回忆中,沙耆在这段时期里几乎没有一天放下过手中的画笔。他在病痛中依旧坚持着创作,其中就包括展览展出的他当时在《文汇报》等报纸上所画的水墨画。在这些有着“红光亮”内容的报纸上,沙耆描绘的是老虎、豹子、老鹰、女人体等纯粹的艺术,并且带有“省主席”、“省长”等沙耆自封的称号签名。这些简单到近乎简笔画的艺术充斥着这个天才画家难以言表的情感和诉求:在那个中国历史动荡的几十年里,沙耆被当作“疯子”,这样的环境下,沙耆把对艺术的追寻当成唯一的出口,顽强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直到1982—1983年沙孟海、吴作人为其举办个展,“沙耆画展”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举行,沙耆才重新回到美术界的视野。这也是沙耆归国之后的转折点,展览之后,沙耆的创作环境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沙耆的艺术生涯迎来了一个晚晴。

本次展览有十余幅油画精品都是来自这一时期。作品中,他的笔触从张扬到趋于舒缓柔和,他的色彩从激烈到趋于平静深沉,却依然不变地充满炽热强烈的情感。正如策展人江明洋所言,他将他的创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心性的情感表达,他将自己所经历的、内心深处藏匿的、以及幻想憧憬的世界全部表现了出来。

“诗人隐居在疯子的隔壁,疯子却闯进诗人的花园。”文艺史上的天才人物总是因为几近疯狂的炽热折服我们。或许是“疯子”和天才真的只有一步之遥,或许是真的像“疯子”一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长期专注于绘画的沙耆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倾泻在画布上,建筑了自己的艺术花园,最终用艺术的纯粹找到回了自己的纯粹的灵魂。

图文/钟钰炜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天才画家——沙耆艺术展》

主办:匡时国际、势象空间

策展:李大钧、江明洋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8日—12月5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吉里国际艺术区E1 势象空间现代艺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