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聚焦亚洲影像艺术:第四届 East Bridge艺术交流项目发布

时间: 2017.11.28

20世纪60年代,便携式摄像录像机推出之初作为反商业电视的一种媒介为艺术家们使用。后随着概念艺术、表演、装置、实验电影等的兴起,摄影录像开始充当表演和观念艺术的记录手段。70年代以后,摄影录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有专门的国际影像艺术节为其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现今,影像艺术作为艺术发展的先锋力量,已然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1月25日上午十点半,第四届 East Bridge“行动的摄影机:亚洲影像艺术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七星集团总裁王彦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文化艺术事业部长朴香珠(Park Hyang-Joo),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院长柯理博士,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中国艺术家徐坦,韩国桂圜大学教授刘振相(Yoo Jinsang)出席了论坛发布会。

East Bridge是基于艺术融合与互动基础上的跨国界艺术交流项目,自2014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三届,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本次交流项目以论坛的形式,由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共同举办,经过数月筹备,邀请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活跃的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代表等11位嘉宾,希望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不同视角,推动和建立亚洲“影像艺术”的学术交流和共同研究平台,搭建起连接东亚艺术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更好地与国际艺术舞台对话。

下午四点论坛转场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正式拉开帷幕。论坛分为三个单元板块,持续时间为两天。论坛中,学者们结合亚洲地区影像艺术的发展、多媒体与新技术创作、在地写作与艺术行动、双年展与美术馆制度下多媒体艺术的变迁等话题,围绕“影像艺术”在东亚和东南亚不同地区社会状况与艺术语境的表现形态和主题发展,一起探讨亚洲影像艺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及在全球艺术世界中的定位。论坛第一单元“历史与当下视角的亚洲影像艺术”,由来自韩国仁荷大学副教授丁铉(Jung Hyun)、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教授黎肖娴(Linda Chiu-han Lai)、台南艺术大学教授孙松荣(Sing Song-yong)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许芳慈(Fang-Tze Hsu),分别就韩国当代的多媒体艺术家、“活动影像”雕塑论、台湾影像艺术中的后解严自画像、“亚洲冷战与听觉无意识”这几个主题作了精彩报告。

论坛第二单元“个体实践与研究”,主讲人为中国艺术家徐坦和韩国艺术家朴济成(Je Baak)。徐坦从2005年自己做的“关键词实验室”项目谈到调查和研究过程本身如何成为艺术活动?感知和美学如何成为研究方式?影像艺术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通道和媒介。技术发展引发了第四次产业革命,同时引发问题“我们到底是谁”,朴济成的报告从这一问题出发,他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时需要采取批判态度,而媒体艺术处于这一态度的最前端,也因此他的作品关注媒体技术与工业技术之间的联系。论坛第三单元“档案、机构运作与展览实践”,由论坛主持人董冰峰、中国录像局发起人陈侗、日本MIACA(Moving Image Archive of Contemporary Art)总监长谷川仁美(Hitomi Hasegawa)、韩国桂圜大学教授刘振相(Yoo Jinsang)、2016年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艺术总监白智淑(Beck Jeek-sook)带来对具体艺术家案例、档案和策展的方式的讨论。

论坛为什么要讨论亚洲这个题目,尤其是集中讨论东亚部分?董冰峰认为,与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欧盟不同,亚洲有一个更古老的儒家文化圈线索。今天的当代艺术或者影像艺术是亚洲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媒介。而此次亚洲影像论坛意在呈现亚洲内部不同的差别、距离和它其中的复杂性,提出一系列理论的思路和艺术实践的许多种可能性。这也是本次论坛的基本设想。

当下,艺术与社会实践发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影像艺术成了艺术家从自己的艺术世界走向真实社会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通道和媒介。除了行为艺术以外,大多数进行社会介入式的艺术家们都会使用影像作为媒体、媒材来进行观念表达和艺术创作。摄影机不仅仅作为工具,它自身的记录功能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比较准确的表达出社会议题、文化议题,这也是此次论坛的一个核心的部分。本次论坛标题“行动的摄影机”,回归摄影机作为原始的记录媒介和表现媒介,讨论它的运作和工作方式,从而反观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观察和创作手段。正如中国学者孙歌谈到的:“亚洲论述,关键还不在于它是否能够成为对抗西方中心论的前提,而是要对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方式进行正面的挑战。”论坛主题“行动的摄影机”,目的就在于集中探讨从影像生产(摄影机)到社会实践(行动者)在亚洲现场的批判性潜能。

“影像艺术”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可泛指所有“活动影像”(Moving Image)的艺术样态与研究课题。对于亚洲区域,“影像艺术”的历史框架和艺术表现绝不止于当代艺术范畴,而是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电影及文化政治状况紧密相关。“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自西向东的亚洲化,陆续催生出诸如“独立电影”“ 艺术家电影”“ 新媒体艺术”“ 网络艺术”与“展览电影”等不同形式的概念。“影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体现在这种介于影像生产工业和艺术领域之间的复杂性与跨越性,也构成了今日艺术最为“当下性”和前沿性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形态。

发布会上,七星集团总裁王彦伶简单的回顾了East Bridge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今年举办影像艺术论坛而不做展览,希望在理论上为以后的影像艺术展览做准备。未来East Bridge将主要聚焦在影像这样一个细分市场,更深入的挖掘艺术发展的内涵。

文、图/杨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