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创办于2007年,是美术史教育机构工作者、研究者的固定交流平台,也为梳理美术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供了一个视角。2017年11月25日,第11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恰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创立60周年,大会也是该学科在中国发展60年背景之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美术史界数百位资深专家和青年研究学者参加会议,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构成“美术史在中国”的宏伟图景。
美术史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简要概述了美术史学科的简单历史,1764年,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标志着现代美术史学科在西方的诞生,作为学科的学术缘起,甚至可以追溯至1550年瓦萨里《艺苑名人传》的出版。在中国,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9世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古典美术史传统的诞生。同时,美术史在中国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作为一门现代的人文学科,在中国大学的正式建制只能追溯到1957年,在美术史前辈和先贤王逊、金维诺等的鼓励之下,中国的第一个美术史系诞生在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大会开幕之际发表“饮不竭之源,骋无穷之路”主题讲话,提到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凝聚着20世纪前半叶一大批文化先贤与艺术学者、美术家的心力。他们筚路蓝缕,开拓奋进,引进西学,承继传统,在中国悠久的美术历史研究和著述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具有现代人文意识和中西学术关切的美术史学科雏形,可以说,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创立,是现代新文化的产物。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凝聚着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一大批艺术前辈和艺术史论名家的心力,他们在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热潮中胸怀理想,审时度势,放眼长远,明智决策,于1957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正式创立起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并举、美术历史与美术理论并重、专门人才培养与全校通识教育并行的学科结构。可以说,美术史学科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创立,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和完善的标志,是中国的美术史论研究事业迈向繁荣兴盛新的起步。
范迪安院长同时也提到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央美院获得了包括美术史在内的美术学和设计学两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果,在此背景下也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为: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体现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要进一步推动理论联系实际,构筑相互促进的学科关联;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对世界美术史的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是著名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也是美术史学科在中国建立、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在大会致辞中谈到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史学和研究作为历史研究和史学的一部分是尤为重要的。认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原理,对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至于做出一些违背艺术规律和原理的蠢事。邵大箴也具体到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现状,指出一些问题的同时,提倡更加冷静、客观的思考,同时也放大到美术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因为各种类别的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和它们所涵盖内容的丰富性,正是在于它们直面难以捉摸的社会变迁和复杂的历史情境,在于面对的是历史上创造艺术的人和当时欣赏艺术的大众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世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历程分享他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认识,提到中国美术史学积淀的三大传统:书画史学为主的古代传统;近代引西入中化为己有的传统;新中国和新时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传统。薛永年教授也谈到了他的三点思考:造型与图像,怎样看待和使用美术史研究的造型与图像;本位与跨界,是美术史本身的研究,还是跨越美术史边界的研究;自立与他山,也就是怎样处理民族传统、现实需要与借鉴外国的关系。最后薛永年提出在现实实践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中国美术史研究如何在融入国际学术的同时,以中国特色为全球化下跨文化的美术和美术史研究提供独特的经验和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美术史学年会的重要部分,大会邀请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以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分别做主题演讲。巫鸿教授在“全球视野中观察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演讲中指出“作为学科的中国美术史从一开始创立就是全球性的”。美术史学科在欧洲诞生时是关注自身的内部学科,后随着全球扩张开始国际化,一方面体现在构建全球性的美术收藏,另一方面体现为非欧洲的美术史写作提供一种普世现代模式,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在分析方法和叙事结构上接受西方艺术史的主要概念,在学理上体现出更加的全球性。巫鸿也提到以欧洲美术史为模式书写地域性美术史的早期全球化模式存在一些弊病,首先这种模式并不是从本地的美术史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种借来的东西应该是有待证明的设论,而不应该是先验的标准。此外,这种美术史模式始终存在一种挥之不去的西方中心症结。同时巫鸿教授提到近二三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在中西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学者们有了自觉性矫正,开始从普世观念上的形式分析转移到对艺术创作的具体历史分析,美术史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甚至经济学建立密切联系,以进化论为模式的线性美术史向重构具体历史情境的空间性美术史移动。目前美术史全球化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是如何达到学理和史学观念上的平等,巫鸿教授的途径建议是通过对历史具体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概念和叙事方式,建立一种学术交流和生产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促成美术史中多元性的全球视野。巫鸿教授的主题发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回应了本次大会的主题“美术史在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以“中国美术的历史观察—兼谈宏观与微观的紧张关系”为主题发表演讲。演讲以明代淮安王镇墓出土的《太白骑鲸图》作为结构起点,回溯了传统美术史对“鲤鱼”和“鲸鱼”的不同描绘,且将传世卷轴书画与墓室壁画放置同一空间时,就出现不同的解读方式,涉及到对同期文本的解读,对疑似同期和后期文本的解读。尹吉男还提到王镇墓的形式和陪葬模仿了汉唐贵族时代墓志形式,结合唐宋之际的文武分野以此延伸出对中国古代贵族时代、文官时代、平民时代的书画创作与收藏的相关探讨,认为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贵族、中小地主和平民这样的结构,在整个历史序列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美术史在中国”是西方的美术史研究模式在中国发展六十年的当下审视,也是传统中国千年美术文本的持续延展,更重要的是在新语境下思考美术史教育和研究的新格局。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大会从“早期中国美术史和美术考古”、“世界美术史”、“跨文化的美术史”、“美术理论与方法论”、“后期中国美术史”及“二十世纪美术史”六个主题版块展开研讨,也透视全球美术史学者在这些领域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中央美院艺讯网将持续报道各版块会议内容。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