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马丁·汤姆奇:“让城市更智能—通过设计思维创造新的城市体验”

时间: 2017.12.1

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引起了各种城市问题,而目前各国城市都将新兴技术视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在这种趋势下,媒体开始大力宣扬互联互通的智能城市构想,将城市的各种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报告是否能解决问题?学者们批评了这种以科技为中心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主张我们通过设计思维将新技术和市民需求结合起来,从人本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并改善城市生活,从而打造全新的城市体验。11月28日晚,马丁·汤姆奇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进行讲座“让城市更智能--通过设计思维创造新的城市体验”。中央美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常志刚担任主持,此次讲座是“EAST-科技艺术季”的一部分。

主讲人马丁·汤姆奇(Martin Tomitsch)是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规划学院设计专业主任,兼设计实验室主任,智能城市规划研究实验室创始成员。此外,他还是媒体建筑学会(MAI)的创立人之一,澳大利亚计算机与人类互动特别兴趣小组(CHISIG)的副主席。他侧重于研究设计在塑造人与技术和谐互动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次讲座援引国际上的种种案例探讨了设计在促进人与智能城市科技和谐互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价值,还为在场观众展示了一个基于媒体建筑原理的框架,用以增强人们在城市中的体验。

媒体建筑这个概念起源于欧洲。2009年11月,马丁与Hank在奥地利维也纳建立了媒体建筑学会,经过几年已发展成为全球性学术组织。学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常志刚教授也是其中一员,同时担任中国媒体建筑学会会长。从2010年开始学会举办“世界媒体建筑双年展”,历经奥地利维也纳、丹麦奥胡斯、悉尼三地。马丁宣布,2018年第五届世界媒体建筑双年展将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

设计思维

我们生活在一个面临无数非常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时代,这些“顽固问题”(Wicked Probelms)往往无法以一个方案解决,单一解决方案通常会引入多重利益相关者,也会带来多重连锁反应。马丁介绍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概念的流变,从1992年开始设计就被认为是一种通过设计解决复杂的全球性人类问题的方式。

马丁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面对某个问题首先进行设计研究,同时引入其他学科,产生相关设计过程与设计工具,最后共同合成一个方案。设计思维为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找出解决方式,其起点与关注点都是人本身。设计思维既是工具箱——提供不同工作方法与用户产生共鸣;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体现在《设计.思考.制作.打破.重复》(Design.Think.Make.Break.Repeat)一书中,其书名正是实验室授课的思维流程:首先去思考、了解需要设计解决的问题,接着构建设计原型,然后对原型进行测试,最后很可能回到最初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学习。

让城市更加智能——城市应用

何为智慧城市?即通过科技手段、传感器,能够感知到城市的各个部分遇到的问题,同时试图去给出解决方案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方案变得高效。早期智能城市更多把视角放在科技上面: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通常做成方案包提供给政府,实验室将搜集到的信息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在屏幕上,以便城市管理者实时监控到。这种 “盒子里的解决方案”问题在于忽视了当地人的实际需求与当地文化。马丁在《让城市更加智能:设计交互城市应用》(Making Cites Smarter: Designing Interactive Urban Applications)一书中主要关注了“城市应用”——城市的互动化信息交互系统。城市应用从过去的台式机,过渡到智能手机应用,最后到城市之中——它把整个城市看成一个系统供人们使用。其目的在于帮助当地居民更好地在城市这个环境中进行使用信息,改进城市生活体验。

城市的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期城市也有非常简单的互动界面,红绿灯就是最简单的一个互动界面,将人、基础设施与信号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城市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及时考虑到城市中生活的人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马丁分享了由两名德国研究生设计的城市应用。在等红灯时允许红灯两侧的行人双方进行触屏踢球互动游戏,同时背景显示红灯倒计时,有效阻止了行人闯红灯。马丁也分享了自己与学生共同设计的项目。他们试图解决乱扔杂物的问题;他们通过概念构建过程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达成解决方案,完成了两个设计原型。这个设计在悉尼灯光节上展出,并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马丁认为设计城市应用最重要的是,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包括市民、旅游者、政府、环卫工人、业主以及社区团体等等。就像共享单车,不仅要考虑用户,还需要考虑非用户的感受。这种城市应用搜集到的 “城市大数据”可以帮助城市建设者更好的进行规划建设,那么,如何利用城市大数据,赋予每个居民“超级力量”?比如简单的手机应用可以告诉人们下一班地铁或者公交车什么时候来、是否拥挤,比如未来的公交车站有很多触屏与互动应用,乘客可以掌握大量超级信息。当下的路况显示屏也预示了未来如何使用显示屏与大数据。

媒体建筑

马丁为大家举出一系列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信息改进基础设施建设,马丁称之为“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新的城市应用使居民了解城市信息,就像是城市披上了一层数据的外衣,城市应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层数据的外衣。几年前,马丁与同事出版了一本书《信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structure),通过建筑和互动设施的理念,阐释了如何使用数字手段更好的运用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应用使用媒体建筑(Media Architecture)是基本的应用方式,比如通过建筑外立面告诉人们里面正在进行什么比赛。

大家会信任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吗?马丁表示可以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科技手段不会永远都奏效,有必要通过媒体建筑进一步加强交互界面以赢得人们信任。马丁举出梅赛德斯奔驰与奥迪的例子,表示设计要更多考虑人的需求,而不是被科技手段牵着走。很多科技手段在未来都会成为现实,但那样的城市是否适宜人的居住?学者丹·希尔(Dan Hill)就说“城市设计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在实际中奏效”。城市同时关乎生命与形式,如何使用科技服务于人们的生命?城市应用设计必要反应本地生活文化方式,能够提升当地居民体验。

2017年上半年出版的另一本书《媒体建筑合集》,集中了很多学者关于城市应用的例子与文章,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数字化空间构建,集合了建筑学、艺术、设计与数字科学等相关领域。马丁表示城市应用设计是一个圆形循环周期,这个过程不会停止,需要不断进行反馈与改进。这一点帮助构建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适于生存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作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有责任实现这样的城市设计,这也是美院为什么进行“EAST-科技艺术季”的原因。媒体建筑学会的另一个创始人M • 汉克• 霍伊斯勒也来了现场,他将在周五带来另一场和媒体建筑有关的讲座。

文/吴慧霞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