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别称“刺桐城”,泉州港也称刺桐港。刺桐原产自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泉州的海外交通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后因泉州地区遍布刺桐,故而得名。唐朝时,泉州因为地理条件的优越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逐渐发展起来。宋元之际,泉州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刺桐港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海丝沿线第一大港,有着东方“第一大港”的美称。《马可·波罗游记》称它可以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丝绸、瓷器、香料等经由刺桐港传播到欧亚大陆,1974年泉州市东郊出土了一艘宋代远洋的海船,船上发现了的大量香料和文物,是刺桐港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见证。
2017年12月11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在泉州举办。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泉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仪式由泉州市市长康涛主持。作为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核心项目之一,论坛以艺术为名,从“大文化”和“大艺术”出发,立足跨文化和全球化视野分设三个论题,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艺术的多元发展。邀请来自美术、音乐、戏剧、建筑、诗歌、文博、摄影等领域的16位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嘉宾学者,就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演讲和对话,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艺术在海丝文化中,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位置、意义和价值,以期呈现文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勾勒出未来发展的前景。论坛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主持分论题发言。
在泉州探讨艺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这更使得我们真正脚踏在这一块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文化交汇的重镇之上。当年的泉州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与文明非常密切往来的一个见证,“海艺节”开幕式上具有跨文化含义的节目演出对泉州有了形象的阐释,而且使我们感受到它在文化上的光辉。此次论坛以“共享的价值”为题,既是一次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艺术发展面貌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对全球化背景下,对艺术混合交融、多元发展的未来展望。
过去、现在与未来: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的艺术发展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以文化艺术传播的方式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而且不断延伸着艺术交流的空间。也许人们认识海洋的价值要比我们今天想象的时间更加遥远,而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都浓缩在我们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者形象的艺术里面,早在新瓷器时代就出现了彩陶、玉的造型以及青铜时代的造型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作论坛的首位主题发言。他认为,产生这些影响的传播道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找到,但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的艺术有了顺畅的航道,中国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戏剧等等经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不断的通往远方的世界。
著名诗人西川同样从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易出发探讨文化传播的问题。他谈到我们使用英语作为国际通行的工作语言已经显示出了当今世界的文化结构。而回溯到1500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泉州,人们在贸易时采用的是何种语言呢?他抱歉的表示,自己并没有看到很多有关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使用的研究。他认为,今天中国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回顾英语在全世界的推广将对汉语的传播有一些启发作用。汉语要传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其他语种也要传播,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面临的困难很多。而解决这些困难,可能会使我们跨出用英语表述世界的环境,这个时候世界文化样貌一定是和今天的文化样貌有别。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同样认为始于商品交换的丝绸之路背后是文化沟通。他从福建本土音乐南音发展的具体案例出发,就如何找到在新海丝语境下的文化创新切入点,如何挖掘、培养文化创新力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他指出在国际音乐舞台,对于中国音乐的讲述与传播已不再是中国作曲家近乎形单影只的自说自话,许多外国作曲家也加入通过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的队伍中来,他们的作品在音乐形式上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他认为,未来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发展艺术是必然之举。任职于故宫博物院的果美侠女士从明清时期故宫中出现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现象出发,探讨古今以来故宫如何跟世界各地人们沟通的问题。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和外界的交往从来没有断过,她希望这种传统能够在故宫和泉州等地的文化传承中继续发挥它好的作用。
摄影艺术家尔冬强过去五年一直在航海,从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一直到安德曼海,黑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在这些航海实践中,他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不同的方式遗存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他认为正是我们古人发明的古帆船,才使得古代的中国人生命的疆域中有了这么宽广的地理概念。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有很好的继承古帆船的制造技术。他同时提到自己进行的侨批封研究和口述史的整理等工作。尔冬强深知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做这些事情是不现实的,他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著名剧作家王仁杰,以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梨园戏几度应邀到法国、希腊、日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及高度认同的事例,来看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走向世界去宣传中国文化艺术。
中国当代建筑师朱锫结合论坛议题,从新海上丝绸之路大的观念出发,选择三个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他在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设计的“山园”,融入中国园林假山的概念,着意捕捉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体验。在建筑物外部,用绿色植物代替岩石掇山,游人能在这里体验到自然之美。另外建立一个如水般轻柔、如树荫般清凉的透明屋盖,营造出一个小的微气侯,炎热的时候走进院子有凉风习习的感觉。他认为这个建筑的建造主要还是在寻找根源与再创造,而我们所有今天的艺术建筑、音乐都是跟传统有自身的根源。艺术在寻找文化根源时将有再创造的强劲动力。
以上几位发言人分别从各自的研究和经验出发,就海上丝绸之路艺术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在范迪安院长看来,中国艺术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的走到今天,走到我们的当下,因此我们更有责任来面向未来。
艺术的共享价值: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融合
现今,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生态面貌。混合、多元,跨文化成了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共有特点。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艺术融合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面貌。新时代背景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它们之间的再次交融提供了可能。这也正体现出此次论坛主旨“共享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法国电子乐团“太空乐队”(SPACE)创始人、作曲家迪迪埃·马洛安尼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发言中他打趣道,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但是他的音乐早在十多年前先行来到中国。他认为这是艺术传播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借着此次海丝艺术节的机会,迪迪埃·马洛安尼希望能够和中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合成音乐与中国的交响乐队共同进行演奏。
德国历史博物馆前任主席亚历山大·科赫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现代的词汇,它给我们生动的展示当时文化交流、商业和人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已持续数世纪反映我们共有的遗产以及文化多样性。在他看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与古时一样代表着全球化。处于变革和转型期的沿海城市以及它们的相邻区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机构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同样突出,尤其是博物馆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当前博物馆的全球本土化的进程,要想在全化世界取得成功,无论是公共资助或是私人修建的博物馆都必须要找到最契合的概念。既要有本地又要有区域的特色,同时要把当地的文化遗产整合在一起,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他认为正是这种共享的遗产,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为我们打开了国际交流的大门,让我们进入这个全球化的世界。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首席策展人米肖通过两个时代的中国艺术家案例,梳理了东西方艺术关系的转变。在赵无极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法国留学的见闻给他的艺术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正是东西方艺术家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艺术家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他们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或者是改变。而曾梵志通过探索不同艺术创作和新媒体的创作,同样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米肖认为任何一个艺术家如果想要取得艺术上的突破,必须跟不同的人交流,探索不同的艺术形式。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前文化参赞伟利奇科·瓦连京从万里茶道的悠久历史出发,他认为茶叶贸易物流上的万里茶道,同时汉口到乌克兰的一个心灵通道和文化润和渠道。中欧之间的茶叶贸易往来大力推动了中国与欧洲、包括乌克兰地区在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中欧文化交流。“万里茶道”和海上“一带一路”,都是中国通向欧洲的文化交流之路、友谊之路,更代表着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当代艺术家加里·希尔在这些年深入全球多个国家城市的不同社区进行文化考察和艺术创作后,他对当代文化和传统自身文化血脉都有了深刻反思。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交融都要建立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要保持文化互相平等,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另外一位美国当代艺术家马格达莱纳·希尔则重点分享了她精神信仰的转变旅程。在她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生活地点的不断迁移,从波兰到阿姆斯特丹,再到印度,马格达莱纳开始学习不同的语言并接触新的文化。她认为,新文化带来的冲击,让人看到大千世界的变化与创新,还有文化的多样性。在一个各个层面都自由化,个性化得到释放和表达的地方,可以显见人们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除了谈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艺术发展,论坛还聚焦泉州自身的未来发展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态保护。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的发言着力探讨了泉州如何在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无疑,泉州多元的海丝文化为当代泉州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最宝贵和最坚实的文化积淀。新海丝文化不仅是国内区域间的交流,更是国家间的互动,是一种符合当代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的历史潮流。谢小铨认为泉州在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时,加强交流与合作将是文化进步的关键。台北文化局局长谢佩霓的报告立足泉州未来的发展,她通过分享自己担任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与台北市文化局长期间的规划执行的成果,分析了文化因子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她认为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匹兹堡等水岸都市,在商业化、工业化发展顺遂后,经由强化多元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发展策略,终究发展成艺术文化蜚声的国际大都会。这对当下面临发展困境的泉州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在成就世界性的贸易网络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元、原真度高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燕的报告从自己近十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工作入手,谈到海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她认为对海丝历史文化的遗产保护也应该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入手。
论坛结束,范迪安院长作总结讲话。他认为此次论坛形成了一次难得的跨时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是一次学术水平很高的论坛。综述起来论坛在三个方面形成了新的成果:一,进一步认识到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和中外文化交汇重镇的价值;二,进一步认识到文化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三,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本路径,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最后,正如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所言,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点城市,历史上,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在这里和谐共处、相生相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当前福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之际,在福建泉州举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海丝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文、图/杨钟慧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背景介绍
2013年9月,中国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14年 11月25日到12月5日,经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泉州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并与“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结合起来,开启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序幕;同时举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授旗仪式,决定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福建泉州举行。2015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举办,同时举办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文化的力量论坛。无疑,在推动亚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中泉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经中央批准,“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每两年一届。海艺节逐步成为展示和交流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2017年12月10日-15日,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隆重上演,海艺节开幕式演出、海丝艺术发展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泉州分场活动、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国际木偶节、国际南音大会唱等10个项目陆续登场。据介绍,主办方着力把海艺节打造成展演展示的永久性平台,吸引更多的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向泉州集聚,将泉州打造成为海丝文化枢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