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阿恩·德·布菲:“自动艺术,自动交易”

时间: 2017.12.15

在有关人工智能和自动交易的文化表象中,波洛克的作品成为技术革新一种看似不可能的灵感启发。抽象表现主义究竟是如何流动到人工智能和自动交易的文化再现之中呢?2017年 12月12日晚,作为“列奥纳多艺术、科学与技术系列”最后一场讲座,阿恩·德·布菲(Arne De Boever)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自动艺术,自动交易”的讲座。主讲人阿恩·德·布菲任教于加州艺术学院批评研究系,教授美国研究课程,同时还担任美学和政治学硕士课程主任。尽管任教于美术学院,但阿恩·德·布菲并非艺术家或者美术史家。借助其独特的文学、经济学背景,阿恩教授探讨了自动艺术与当下自动交易与人工智能的关联。

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其艺术被称为“自动艺术”,与最近新自由主义金融领域最为抽象和复杂的地带之一,即自动化或曰“黑盒子”交易直接具有直接的类比关系。这一讨论又将引发并延伸出另一个抽象而又复杂的领域,亦即人工智能。自动交易背后的驱动力即为人工智能的程序。波洛克与自动交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令人感到意外,阿恩在接下来得讲座过程中梳理了其线索。其最终试图解决在当下,艺术如何帮助我们思考数字经济时代的处境,以及思考在今天财富如何被创造或产生?

自动艺术与自动交易

为解释波洛克与二者之间的关系,阿恩首先介绍了当下经济环境以及运作状况。他从马克思经典的货币公式(M-C-M′)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与安妮·麦克拉纳罕(Annie McClanahan)以及史蒂文·沙维洛(Steven Shaviro)的空间与时间修复理念。今天的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意义上的依靠商品运作的市场,现在多数时候依靠金融工具,如抵押贷款、证券、保险甚至学生贷款等等。证券、股票交易所也已经不再人潮涌动,人不再进行实际操作,而是对数字也就是所谓算法进行监督。这种算法即高频交易(HFT),这种迅速、复杂且抽象的金融资本主义对于今天的现实主义表现来说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不只是对经济理论也是对艺术的挑战。

什么的艺术能够更好的契合当下的经济现实——高速、非人化、抽象、复杂的现实?阿恩发现在文学领域,2007-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文学领域出现很多作品开始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又回来了。80年代末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作品《虚荣的篝火》以社会学的方式从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解释交易所的现实,这种老式的方法显然无法解释现在高度抽象高度复杂的金融世界。阿恩教授认为当下需要的美学并非后现代的,而是思辨式的,可能需要在金融小说中加入一点科幻元素的写法。汤姆·沃尔夫有预见性的将宇宙图像带入到金融现实小说中。在今天私密的、难以监管的高频交易的环境与物理学概念暗物质、黑洞等非常契合。实际上很多高频交易科学模型的发明者正是研究黑洞的物理学家。在这种金融现实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艺术如何帮助我们认识或者是思考今天数字化经济的技术基础设施,思考当下财富如何被制造与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能够做什么?也就是在这个问题的脉络之下,波洛克的作品得以进入今天的讨论。

自动艺术与金融小说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出现在金融小说之中呢?金融小说的开山之作与第一步新自由主义小说《美国精神病人》中,夏理士(Bret Easton Ellis)写到很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只是财富的象征。《观念艺术》解释了观念艺术的产生于金融时代的到来,二者具有某种共融或平行的关系。第一个完全关于观念艺术的展览举办于1970年,刚好是金融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开始。观念艺术在去物质化上与金融工具有共通之处,因此在描写金融市场的金融小说里面看到艺术作品出现,不仅是财富的标志,同时提醒人们发现美学的领域——在金融时代财富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可以从观念的意义上去观看金融小说中的作品,当代艺术成为了完美的生产价值的工具。阿恩教授分别举出杰夫·昆斯与YBA达米安赫斯特的例子证明当代艺术与金融的契合性。

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ael Houellebecq)《地图与疆域》开篇就将前面提到的两个代表艺术与价值的艺术家否定掉了。阿恩教授认为维勒贝克成功地通过描写一位艺术家的生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写了当下金融环境。作品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金融小说中屡屡出现艺术品?是否存在一种科学的金融现实主义,即今天的金融现实是否可以被准确地描述、被理解、被预测?不可能客观描述或者洞察金融危机这个现实,不仅发生在小说之中或是经济领域,同时也存在于艺术之中。波洛克的作品以非常核心的意象出现在维勒贝克这部小说之中。韦恩(Teday Wayne)《Kapitoil》中波洛克的作品成为主人公获得成功的灵感来源。阿列克斯·加兰的电影《机械姬》中人类和人工智能对于波洛克的作品理解的差异也是推动电影进行的重要情节。

自动艺术与人工智能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中,波洛克的作品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波洛克的作品在怎样的意义上与今天高度复杂、高度抽象的金融现实相关,与人工智能相关?乍看起来似乎很讽刺,因为波洛克出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波洛克的作品让人联想到人类表现的自由,但提到人工智能却常常与监控社会、黑箱社会联系。布菲教授表示波洛克的作品不是直接与二者联系在一起。帕梅拉·李(Pamela Lee)《智库美学》指出波洛克本人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再现的,帕梅拉将其与美国冷战时期军事组织联系在一起,书中称之为“军事美学的结合体”。冷战时期CIA这种情报机构在抽象形式中经过解析找出再现对象,根据分析结果对敌方行为进行预测。帕梅拉认为应该把人类学、军事、艺术三个领域重合在一起,重新观看当时历史条件下二者的平行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在当时成立,军事组织所感兴趣的东西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数码时代。

哪些艺术家延续了波洛克作品的思路?泰森(Tyson)的作品《艺术机器》(Junction Box)将变数放入算法自动生成艺术作品,成为当代版的“自动艺术”。策展领域有同样的尝试,策展人奥德·洛奈(Aude Launay)使用加拿大艺术家发明的算法来做展览。使用算法做艺术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关注金融领域,法国艺术研究小组RYBN的项目其中一个是关于避税区的艺术项目。这个项目关于表现,关于再现,但同时也是政治的,讨论话题与对象是避税区,避税区对于新自由主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很多秘密交易在此发生。RYBN把金融当作艺术的游乐场,他们以艺术的方式观察金融。阿恩教授认为RYBN是帕梅拉关于波洛克问题的讨论中提到的问题在当代的继承者,在帕梅拉所提出的军事美学混合体之外,在今天可以发现一种军事美学经济的混合体,这个混合体的问题是我们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方向,也是此次讲座尝试进行的探讨。

文/吴慧霞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