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日常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即将于北京开幕

时间: 2018.11.29

2018年12月5日14:00,“日常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将在北京798艺术区灿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灿艺术中心支持,同时,展览也是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艺术成果展示资助项目。

乔晓光作为中国剪纸领域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及当代剪纸艺术的开拓者,他从85美术新潮开始,即以剪纸的创新探索和油画玉米地系列引起画坛关注,被评论界称为“预示着剪纸发展新阶段的艺术家”。从85美术新潮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借鉴之路,到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的开拓者和本土文化精神的倡导者,乔晓光三十多年坚守着对民间文化的信念,始终保持着对民间美术研究和创作实践的热情与初衷。尤其是新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剪纸的申遗与多民族剪纸基础田野调查、高校非遗相关新学科建设,以及国际间文化遗产主题的剪纸创新实践方面,乔晓光都取得了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此次展览即是乔晓光近十年部分剪纸作品及最新创作的一次展示,展览展出近200幅尺幅不同的剪纸作品,展期一个月,展览期间也包含着计划开展的文化遗产公益活动。此次展览的开幕式即是以社区文化遗产公益活动开始,届时会有精彩的公益活动内容,为大家呈现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幕式。

“日常之诗•乔晓光”的展览以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对偶观,表现了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发现,也表现了有历史维度的乡村劳动者传唱的生活史诗,乔晓光用剪纸的艺术方式,在不断尝试着他“无所不剪”的创作理念。乔晓光的当代剪纸创作包含着比较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其在剪纸叙事与观念形式表达方面的自觉探索意识。此次展览的作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人民的歌•《苗族古歌》与《卡莱瓦拉》,此部分表现中国与芬兰两国以农民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口传史诗主题内容,这部分作品主要是围绕着口传史诗文本的剪纸艺术创作,用同样具有非遗价值的图像方式表现口传文化的主题内容,也是实践尝试用中国剪纸讲世界的故事。二是:日常之书•2012—2018的故事,这部分多是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表现生活片断与灵感的小型作品,这些作品像一页页打开的故事书,100多幅有感而剪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生活气息与作者独有的敏感和想象力;三是:生活的谱系,这部分作品是乔晓光近几年的剪纸创作,尤其那些大体量、非纸材的金属材质的系列人物,表现了创作者对所处时代人与事物的独特视角,这些作品既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样式化生活”表现的叙事观,也反映了作者比较强的现代方式的即兴创作能力。部分金属材质的作品还融入了光与影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个新颖的剪纸场域空间,作者企图以剪纸的简约方式,传达更直接鲜活的社会生活图像与境像。乔晓光的当代剪纸创作实践,不断在突破传统剪纸的图案化和程式化,他的艺术实践把剪纸的边界拓宽,把时代的气息融入了进来。

此次展览的布展方式打破了传统布局习惯,以“剪纸墙”的呈现理念使展示空间扩大了,也使“作品群”之间有了丰富的信息关联。尺幅不等的剪纸作品在墙面上的布局以多层、重复、混放的布置方式,营造一个“剪纸屋”的展示意境,更大可能地呈现剪纸的信息传达能量。

传统剪纸的日常性,构成了不同地域习俗剪纸的多样性。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变迁,又给传统剪纸的集体程式和社区公共性的传承带来了失衡,不断融入的现代艺术元素与方法,也为剪纸带来了同质化的问题。乔晓光认为,传统剪纸不仅是一种平面化的纹饰叙事,也是具体地域性族群文化本能与文化积淀的体现,我们应该从更多重的视野去理解剪纸。剪纸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物种,它的文化意识与语言形式看似简单,实际蕴含着活态的民间场域和历史语境的存在,剪纸的普遍性包含着更本原的文化根性,对剪纸形式背后文化的理解,是认知剪纸价值的关键。民间艺术总是把人引回到人与自然的生存基点去感知叙事,回到生活,回到日常,乔晓光在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民间”。

新剪纸的创作和中央美院有着更悠远的历史源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鲁艺时期,年轻的艺术家们就开始以木刻的方式创作“新窗花”,这应该是中国现代剪纸形态最早的皱形,当时古元、夏风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生活内容的木刻剪纸,江丰、艾青也都是民间剪纸的积极采风、收藏者,也是倡导向民间艺术学习的践行者。乔晓光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学科发展的文脉,就是从延安鲁艺革命文艺的传统开始的。七十多年前,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下,青年艺术家以木刻的方式向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学习,民间美术学科和剪纸课在中央美院已经有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今天,我用中国剪纸的方式直接创作表达今天的生活,并用剪纸的方式与不同国家合作表达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化主题,作为世界非遗的中国剪纸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尊重和艺术认同。”

时代确实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剪纸正在走出昔日乡村生活的集体叙事和民俗程式,剪纸也开始成为城市化生活中大众喜爱的文化方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符号象征。乔晓光的“日常之诗”就是在一个不断开放、外延和升华的艺术时间观中,立身于时代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对偶存在,发现我们生存意识中深层的隐喻,以及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生存张力与切身的时间过往。

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非遗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