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开年特展“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展览从馆藏两千多件以禽鸟花果为描绘对象的古画中,精选出31件作品,分为“果熟来禽”与“鸟语花香”两部分展出,其中宋人花鸟写生册页、手卷20种,其余兼及元、明、清及近代,包括黄筌、黄居寀父子、徐崇嗣、崔白、崔悫、惠崇、李安忠、李迪、马麟、以及日本明治时期的“花蹊女史”迹见泷等。
据报道,此次展览展出有数件国宝级展品,其中宋崔悫的《杞实鹌鹑》画中的鹌鹑与蝼蛄,均不先勾勒轮廓,直接以水墨点染,感觉格外古朴典雅。这种“落墨”画法,在宋画中尤其罕见而难得。另外一幅国宝文为宋人绘的《桑枝黄鸟》画一只站立桑树枝头的黄鹂,仰头衔住桑椹果实,神态怡然自得。无论树或禽,设色皆极细腻,线条则随著物象而变化,未有定法,感觉格外生动自然,堪称典型的宋代写生佳作。而在展出同时,书画展品会搭配禽鸟的写真照片一并陈列,观众可以透过绘画与照片的详细比对,具体理解历代画家对于禽鸟生态缜密的观察力,以及当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时,如何藉助笔墨与万物对话,来抒发内心情感的创作力。台北故宫博物院方面表示,值此生态保育观念日益受到重视的时潮中,希望观众在早春时节前来看画、赏鸟,共感这场翎毛与花果和谐奏鸣的美妙经验。
古代画家习惯将禽鸟称为“翎毛”,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超过两千件以上,以翎毛为描绘对象的古画,形式林林种种,过去也办过几次以鸟类为核心的专题特展,包括 “宋代翎毛花卉册页”,“画裡珍禽─纸绢上的鸟类世界”,“百禽百声音 一动一情性”。而此次开幕的“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展”无疑再次掀起对于花鸟画这一传统题材的讨论热度。
中国花鸟画独立成科始于盛唐与中唐之际。唐末以后,由于中原战事频繁,而地处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相对平静,因此,从唐末到五代,西蜀、南唐的花鸟画更臻于成熟,此时的花鸟画当以西蜀的黄筌和南唐的徐熙作品为代表。他们作品中的画境表现,使花鸟画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史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手法,分别表达不同的志趣。
黄筌的富贵风格更符合新生的北宋宫廷装饰需求,因此在北宋前期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直到宋神宗执政期的崔白、吴元瑜以后,徐熙野逸的画风逐渐左右了两宋画院花鸟画,以及此后中国花鸟画的走向。
据悉,“受赠名品展—广东绘画选萃”、“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及“看画、读画—历代名蹟选萃”三展与“来禽图——翎毛与花果的和谐奏鸣”特展同期于台北故宫开幕,且均展至2019年3月25日。
文/陆汉林
编辑/艺讯网
图/来自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