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9.3.30

2019年3月29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联合主办,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承办的“工匠精神•琢境——江苏雕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并举行捐赠仪式。展览分为“抟泥妙肖•锡惠工巧”“雕珍刻璞•比德立道”“清心镂节•苏作文韵”“陶砂冶泥•江南风雅”“琢磨良材•晶莹意象”“经纬华章•绣梦时代”,共展出59位作者的200余件作品,包括玉雕、牙雕、木雕、竹刻、核雕、紫砂雕刻、泥塑、石雕、水晶雕刻、瓷刻诸多江苏雕刻艺术以及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等多种品类艺术的精品力作,其中51件精品佳作集体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本次展览由廖军、尚荣担任策展人,尚荣担任学术主持。

抟泥妙肖,锡惠工巧——惠山泥塑

一方黑土,一股甘泉,得山水清气,塑天地大观。江苏无锡的先辈们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用灵巧的双手赋予泥土以鲜活的生命,在手艺的传承中延展着民族的审美与智慧。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无锡惠山泥塑,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生动夸张的造型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吴地风韵,成为中国泥塑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惠山泥塑中,以饱满喜庆、形简而意赅的“阿福”和取材于京、昆等戏曲故事的手捏戏文最被人们所称道。艺人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对生命的感知,捕捉住人物最典型、最生动的一瞬间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作品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惠山泥塑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它保留了早期民间泥塑的工艺特点,以“捏段镶手”等技法独树一格。惠山泥塑色彩丰富和谐、细腻传神,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手绘上彩来体现,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足见彩绘之重要。

此次展出的惠山泥塑作品均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手,它们既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这些闪现于指尖上的生命,灵动洒脱,展现出丰富无比的艺术想象力,是最有温度、最感人的作品。

雕珍琢璞,比德立道——玉雕 牙雕

琢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君子比德于玉,玉被赋予功能和观念,具有祭祀、政治、道德、风俗、美学等功能;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君子德行的参照物,是中华“礼”文化的物质载体。

江苏人文荟萃、工巧云集。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民间亦有“和田玉、扬州工”的说法,足以证明两地拥有中国玉雕的最高水平。“苏州工”以文人意趣、构思精巧、疏密得当、细腻优雅,寓意深邃见长。“扬州工”则讲究章法,善于体现人文意境;因其所处地理位置,作品兼具南秀北雄的风格,尤其擅长巨雕、山子雕,其圆润、儒雅、精巧。故宫博物院所藏《大禹治水》则为其代表。

牙雕多指象牙雕刻,也是一门传统工艺,作为手工行业最早被记载于《周礼》之中。“象”在传统文化中与“祥”谐音,牙雕因赋有吉祥辟邪、安神镇宅的寓意受到朝野喜爱。由于受到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在明以前多被制作为实用器具与首饰。明代以后,牙雕得到质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工艺;到了清代牙雕各流派形成。江苏牙雕在技法上深受竹雕和白描绘画的影响,所处地区经济富庶,作品有文人之气,文雅细腻,意境深远,格调高雅,文人气息浓厚;秀雅生动,刀法圆润,充满生活气息。

本次展出的玉雕和牙雕作品均为江苏工艺名家的近作。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因古而不袭古,引入了当代审美和造型元素。艺术家通过材质和技巧,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和主张。

清心镂节,苏作文韵——竹刻、核雕、红木雕刻

明代中期,文人士子的书画诗文开始与民间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了江南地区独有的文房清供。竹刻、核雕和红木雕刻为其中之佼佼者,极富艺术表现力,形成了工匠之技与文人之雅的完美结合。

竹刻文化历史悠久,由实用器延伸至文房用品后,明清时文人士子将书斋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使竹雕艺术面目一新,匠人将诗书画印与竹融于一体,以刀代笔,或平面浅刻,或立体雕镂;书卷之气盎然,金石之味浓郁,风雅绝俗。

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让核雕这门技艺扬名天下。核雕南北皆有,以苏州为盛,明清之际,“凡文人比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核雕以“精、细、奇、巧”取胜。千载古今,江湖庙堂,皆融于方寸之间。

木雕历史悠久,从建造到家具,无不靡兴,也逐渐精致化到文人视域,苏州地区的红木雕刻,明时已形成风格,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新时代,新面貌,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推崇,让从事这些技艺的民间艺术家们,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注重从艺术和观念的角度去思考,寻求和探索表现这些传统品种文化基因的新形式和新语言。

陶砂冶泥,江南风雅——紫砂雕刻

陶瓷紫砂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凝聚着华夏儿女传统的审美。历经千年炉火,早已形成了外显材质之美,内传精神之秀的艺术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它自身特有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形式法则与核心技艺。

由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背景,这种江南特有,以陶都宜兴为代表,或塑或刻的紫砂艺术,历时数千载,大师辈出,精品不断,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一蓑烟雨任平生,镌刻捏塑出多少艺人们的匠心与情怀。

此次展览专门邀请部分紫砂艺术家,重点突出紫砂的镌刻和塑造艺术,希望从中彰显紫砂艺术的刻塑文化。这些作品或精雕细刻,或信手拈来,或构思独特,或样式别致,旨在拓展紫砂雕刻的创作延伸与发展空间,并拓展创新探讨的学术交流平台。

琢磨良材,晶莹意象——砚雕、石雕、水晶雕

苏作藏书澄泥砚雕、南京端石雕和东海水晶雕皆为江苏雕刻工艺的名品。

这些大自然的造化与馈赠,既可以承载文人的翰墨,亦可以陶冶观者性情。它们在文人和能工巧匠手下,被雕刻成千变万化物象,或具象到栩栩如生,或抽象到令人遐想。

砚台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书房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其材质多样,款式丰富。由于文人的重视和参与设计,使得砚台不但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澄泥石和端石温润细腻,都是制作砚台和文房石雕作品的上好材料。水晶材质坚硬,或通透晶莹,或五彩斑斓。好的工匠会巧用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此次展览特邀江苏砚雕、石雕、水晶雕的名家参与,汇集其近年来的倾力之作,既有传统雕刻的经典范式,也有彰显时代精神的创新成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倾听道与器的相济共鸣,感受新时代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的足迹。

经纬华章,绣梦时代——云锦、苏绣

南京云锦、苏州刺绣是江南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

南京云锦为一种“通经断纬”的丝织物,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因“灿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清代云锦一度作为皇家贡品。据史料记载,最盛时南京地区有织机3万多张,“机杼声声,比户相闻”,文化底蕴深厚。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三国时期,苏绣便被应用于服饰,至宋已颇具规模,技艺达到了“针线细密,设色精妙”的水平。到了明代,更是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吴门画派的兴起,文人雅士的参与,推动它形成了“以针作画”的风格特点。至清代,苏绣达到鼎盛,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中国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锦绣文化从未停止过其创新发展的脚步。此次展览特邀云锦、刺绣两大品种的名家参与,旨在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云锦、苏绣等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图、文/主办方提供
编/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