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再中国化:进程中的布日固德”展正于成都展出

时间: 2014.12.8

由知·美术馆主办,七二唐、花样年中国集团承办,吴小燕策展的“再中国化——进程中的布日固德”展于11月29日开幕,此次展览将展出多年在海外生活的华人艺术家布日固德,近年创作的三十幅赋有东方意蕴的抽象绘画作品。与此同时,开展当天还举行由艺术评论家冀少峰主持的展览论坛。

出生于内蒙古的艺术家布日固德,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专业接受过正规化教育,毕业以后大部分时间是画一些连环画,其创作受时风影响,不仅多以水墨加写实的方法画出,而且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感受画些蒙古风情。

进入90年代,出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深情向往,更出于寻找一种创作新契机的强烈愿望,布日固德不远万里飞到了英国布莱德福大学主修绘画与版画。从他的相关自述中可以得知,导致他自2008年以来常用黑白丙烯色与放大了的横竖笔“道”来传达写意式的中国情怀,除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与深入的研究外,还有着如下几个外在原因:第一、导师Ian Colverson对他常常用大刷子画人体的作画方式很为欣赏,而受此影响,他本人也越来越喜欢这种畅快、坦率和直接的作画方式。再往后走,他画面上客观造型上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毫无疑问,这一新的发展方向显然受到了西方抽象绘画的启迪;第二、在他尝试用大刷子画人体时,曾对英国画家培根用刷子画人或兽的作画方式有过严肃认真的研究,此外,他还对美国艺术家德库宁那具有色情与舒张意味的笔触也有过学习,而这对他后来作画同样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在做研究生时,为了省钱,他创作版画多以印刷用的铝版替代铜版,并且放弃了传统的刻画模式,转而采用了粘贴材料的手法,即先用乳胶书写或作画,然后再撒上一层金刚砂。实际上,他现在作画以丙烯色掺石瑛砂的做法,就是由此转换过来的。而以铲子作画的独特方式则使他的画面具有浅浮雕一样的效果。

艺术家布日固德为何在使用来自西方的作画媒介时,却要锐意超越西方抽象绘画的图式系统,进而发掘出颇有传统书法意味的新艺术符号?此外,他又为何不以传统的毛笔、宣纸与墨去融合来自于西方的抽象艺术经验,并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按我的理解,就前者而言,他一方面是要接上与传统的血脉关系,另一方面是想寻找一种与内心相吻合的表现手段。而中国书法中的笔墨运行方式和结字之心理模式则正好为他提供了创造中国式抽象艺术的基本线索。而就后者而言,或许是从当代人的视觉感受心理出发,他直觉地感到传统的毛笔、宣纸与墨在国外展出,显得力度较弱。再或许是他感到,传统媒介似乎更适合表达古人的精神境界。倘继续按过去的方式做下去,今天的艺术家要想有太大突破可能性很小。相比起来,他所选用的新媒材不但更有表现力,也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说,这绝对不是纯技术与媒介层面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希望在联结传统与符合本人心理体验之间寻找到必要平衡点的问题。幸运的是,他终于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于是,这也使得他在将传统书法与笔墨处理为简洁的直线、横线后,既更趋抽象化与现代化的特点,也有着强劲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家布日固德的创作足以表明: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在高新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它给我们带来了两方面的后果,那就是挑战与机遇,不努力应对新的挑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放弃发展的机遇。因此,怀着宽容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应该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把本土情绪与大中华意识夸张到不恰当的地步,只会使中华文明在封闭的框架与缺乏碰撞的情况下走向灭亡;反过来,如果一味地照抄外来文化,则会使中华文化淹没在外来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更加糟糕的是,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中华文明照样会趋向灭亡。最后,我想以王宁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他的这段话对不同文化如何进行对话,提出了十分正确的态度:

“我们所需要的是既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与之沟通对话而非对立。毫无疑问,21世纪文化发展的新格局是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碰撞后达到对话与某种程度的共融,而不是塞缪尔·享廷顿所声称的“文化冲突”。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决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一种和谐但同时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的共存共生的关系。这就是我对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发展趋势所抱的乐观态度。”

展期:2014年11月29日-2015年1月29日
地点:知·美术馆
策展人:吴小燕
学术主持:鲁虹  
主办:知·美术馆
承办:七二唐俱乐部  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