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史》在豪泽尔的著述中享有核心地位,它是豪泽尔的第一部著作,此后的四本著作都是对这部著作的补充、总结和提炼。目前,该作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终于与中文读者见面,成为学界了解豪泽尔的重要渠道。
《艺术社会史》不仅对从石器时代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发展史进行了笔酣墨饱的勾勒和阐释,讨论了包括造型艺术、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电影、综艺演出在内的形形色色的艺术现象,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地将跨学科方法应用于艺术史研究,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跨学科的考察和分析,在哲学、美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思想史、文化史、心理分析、电影理论等十来个领域纵横捭阖、来回穿梭,为艺术史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
1979年,该书被收录于《艺术社会学经典》中。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格诺伊斯(Christian Gneuss)把《艺术社会史》比作“启示录”,称赞该书促使人们再度关注“宏观历史问题”。
专家评语:
艺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呈现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辩证思考,加上精审可靠的汉语翻译,值得深入阅读。(孙周兴)
一个根植于深厚德语学术传统的学者关于艺术社会史的宏观叙述,值得阅读和深思。(尹吉男)
不仅深刻揭示了艺术的社会根源,而且留给我们一个关于艺术与世界、艺术与社会的全新思考维度。阅读豪泽尔的著作既亲切,又富有新鲜的启发。(朱青生)
作者:阿诺尔德•豪泽尔
匈牙利艺术史家,艺术社会学家的创始人之一,与卢卡奇、阿多诺并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自50年代起担任英美多所高校的教授;1954年,先于阿多诺、君特•格拉斯和埃利亚斯•卡内蒂获得了德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奖;1977年回到祖国匈牙利,并成为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翌年去世。主要著作有《艺术社会史》(1951)、《艺术史的哲学》(1958)、《风格主义:文艺复兴的危机与现代艺术的起源》(1964)、《艺术社会学》(1974)、《卢卡奇的“第三道路”的各种变体》(1978),均为艺术史经典之作。
阿多诺跟霍克海姆一起盛赞豪泽尔“有力地证明了用社会学分析艺术行之有效”,认为他“成功地对艺术史进行了总体阐述”;卢卡奇认为豪泽尔的“一个非凡功绩在于促使许多置身新实证主义浪潮之中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保持对现实关联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弱。”
艺术史家埃克哈德•迈(Ekkehard Mai)把豪泽尔看作“人气最旺的跨学科研究先师”;文学史家尤尔根•沙尔夫施韦特(Jürgen Scharfschwerdt)认为豪泽尔的“很难精确化的艺术社会学构想”是“资产阶级社会最后一次伟大的意义追寻和意义创造”。
译者:黄燎宇
四川自贡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德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翻译和教学工作,同时活跃于中德文化交流领域。研究重点为德国现当代小说和德语文学批评。主要著作有学术评传《托马斯•曼》(1999)、文集《思想者的语言》(2014)等。主要译作有《雷曼先生》(2002)、《批评家之死》(2004)、《死于威尼斯》(2012)等,曾参与翻译《歌德文集第10卷•论文学艺术》。主编文集《以启蒙的名义》(2010)、《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2011,与韩水法合编),主编并参与翻译《托马斯•曼散文》(2014)。曾获第二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和第三届鲁迅文学翻译奖。译作《恋爱中的男人》获“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微山湖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