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图像研究室(第二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

时间: 2015.8.31

北京正观美术馆很高兴向大家宣布由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先生策划的“图像研究室(第二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将于9月1日15:00开幕。

“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策展导论——作为行动的开始

正观美术馆“图像研究室”计划的第二回关注的是当前绘画发生的艺术生态,以70和80为聚焦对象。作为2013年“媒介与方法”行动的延续,现场会以“研究室”的空间格局把作品作为“视觉研究”的“物质标本”放到一个个单元格中,搭建“研究室”的学术平台,着重从当前绘画进程的图像、观念、语言、媒介、方法的“五个概念”形成对“绘画生态”的介入框架,本次尤以“观念和语言”与艺术创作开启互为激发。展览作为文化发生的“行动”以开幕作为起点,行动过程的具体展开将分化为不同的“研究室对话”机制,通过“策展导论”作为行动的开始逐层实现策展与创作、策展与批评的具体行动,聚合探索当前绘画如何在这“五个概念”所营造的网状结构中穿行,进入“新一代”绘画群的“发生语境”。本次行动计划在策展人与艺术家的“个体语境”的“研究室”对话中萃取活力因子,尝试“绘画进程”中对“纯度”的发现,并在策展、创作和批评三种话语的碰撞中透析绘画运行的问题情境。通过“绘画生态”,对“观念形态”具体状态的打开、对“语言可能”支撑方式的研究以及对“观念和语言”内在秩序的讨论,成为此次“行动”希望触及的目标。

“观念和语言”,这对概念在“绘画发生”的当下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观念”、“观念性”、“观念感”和“观念趣味”,是有差异的不同“观念派生”问题,观念的直呈性与观念的内沁性,即直显于绘画叙事的内容作为“对象”的观念与沁入绘画逻辑的深层作为“内力”的观念,已经显性或隐性、直接或内化为当前绘画,特别是新一代绘画中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观念”与“观念派生”所引起的问题已经刺入绘画行进中的本质深度。

“语言”,作为艺术实现自身观念的方法抑或作为“绘画能值”的本体保证,既是绘画实现自我锐变去“实验可能”的发生环境,亦是其活性内力不失自身属性的必要前提。将“观念和语言”能动、活性地联系起来,是让绘画发生“化学反应”富有启迪意义的对话框架。过分“观念化”,难以避免绘画滑向“新图解”式的“内容决定论”新变体,语言的在场保证了绘画的“纯度”;过分“唯语言”,又难以避免跌入“学院主义”的单向范式而显“僵硬”,观念的活性促生了绘画“可能”的激发。观念与“观念派生”的变量为开拓绘画的视觉疆域提供了动机;语言和“语言潜质”的张力为这一可能空间的实验提供了内场。

联通2013年“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实验室展览所论述的:这里讨论的“媒介与方法”不是在学院主义或知识框架下进行的现代或当代范畴上的机械争论,而是“武器的批判”。本次“研究室”对于“观念和语言”的嵌入,成为绘画导向的又一组重要概念,与艺术家正在进行的绘画实践产生内在呼应,在不同轨道中,开启“绘画发生”的艺术情境。经历了“概念艺术”以来新型艺术形态的冲击后,绘画的新生,如何从“自觉”再进一步走向“自我作为”,将“自为意识”作为新的要求传递给新语境中的创作者,是策展和批评不可缺席的工作,需要适时进行缕析并适当进行参与。

统观艺术世界的当前形势,绘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绘画,正在积蓄不可忽视的力量。艺术世界已处变局,变化,可能会缔造新的艺术势力,也有可能延缓艺术话语的出场。这里所提及的年轻一代,主要相对于那些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时间里通过“社会批判”为“先锋力”掀起波澜的那批绘画创作者。那一代中的大部分艺术家幸运地赶上了“时代切换”的大背景,找到了“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和“先锋绘画”的社会性理由和中国社会的艺术时间差,由此进入了“文化变迁”的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系统,试图寻觅其当代价值的正当性。

在特定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他们中又有一部分得以凭借1990年代前后的外企驻京办乃至使馆的外国人发现和影响(当时有“使馆艺术”之说),通过这条细道(可能还有其他通道)进入西方策展和收藏系统完成价值编码,掀起了日后“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阶段性火烫的热情。少数国内策展人和批评家在特定形势下分化成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和新世纪初这个时段的至少两股势力:一股潜伏于国内,与境外双年展和收藏团体联合,将国内散落的“前卫分子”再次集合,将“绘画”打扮成“批判的武器”,使用绘画当时流行的国际“先进语言”,特别是波普绘画及其新发展的流行变体,以此将自己“编码”为国际化的中国艺术家身份,经过双年展和西方运作力量通过业内戏称为“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2005年后以香港和纽约为主轴建立了重返中国大陆的据点,并由港澳台和新马泰的部分华裔收藏圈加入,实现了由1990年前后的“狭小通道”扩大化为“重返大陆”的流行风,成为了一个传奇(当时被称为“神话”)。然而随着西方金融海啸的震荡和中国社会内在性演进的“逻辑延展”,伴随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消退及其全球秩序的重组,中国艺术的本土语境和国际关系也进入了新的进程。

在大背景和小环境的状态更新下,随着艺术进程的继续推进,这种绘画在当年“先锋性”言说之后基本已陷入“语义固化”和“语言结壳”的表征危机。当年的艺术锋芒,已失去活力甚至面临消尽的危险,再展示,不仅稍显乏力,也略显疲惫之态;而当年分化的另一部分势力则在以个体不同方式进入了“西方内部”,与那些散落的少数“出国”的西方华裔艺术家试图攻进“西方内部”,但特别是2007前后,出现了大量“海归艺术家”回国的艺术现象,借助“国际身份”试图回到中国大陆分一杯改革之羹。这批艺术家的“当代”路数,大概与以上所勾勒的艺术状态有关,他们多为50和60一代,而70中的一部分亦参与了那个阶段一点尾巴,80甚至被当时少数群落冠之以“卡通一代”的主观性帽子。

本次展览所论及的“年轻一代”或者“新一代绘画生态”,与此相异。 当“传奇”褪去之后,年轻一代的艺术出场,在新的社会逻辑、文化秩序和艺术情境中,为艺术世界的未来前途带来了“可能”。他们的活力,表现在与“老一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价值取向、趣味差异和艺术资源的“库存”扩大之中。他们的长期可能与短期选择,确切说,他们的理想形态和现实追求,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前途和未来造诣。他们在未来将进一步建立的主体与个体文化逻辑成为艺术界的期待。因此在这个“形势切换”的朦胧期,有必要做一点提醒,让“批评”与“创作”两种话语在“策展”的发动机作用下发生“关系”。理性看,实现更大作为,艺术内部的纯“自燃”可能性不大,或许需要一点外力介入,成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以回顾的目光,另一个维度,绘画在前一段的装置和新媒体以及行为艺术冲击波中,一度被边缘化,被认为难以找到艺术上的出口,绘画深陷“焦虑”。然而,惊喜却以其不确定的状态等待着确定时刻的到来,“绘画死亡论”的全球焦虑和激辩之后,特别是凭借年轻一代的出场,绘画不但没有死亡反而凤凰涅槃重获新生。理论世界的“终结论”思潮也延伸到“艺术史终结”的范畴,甚至学术界出现了“后艺术史”时代艺术何为的讨论。无论这些学理或知识层面的现实对应性如何,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批具备了生机和活力的艺术新势力,绘画,再次处于其中,并且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说,绘画,开始走出“危机论”的阴霾。

到目前为止,不敢判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但我们却有理由对未来展开新的憧憬。期许,这一久违的“梦幻感觉”是否可以再次被唤起,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议题,以新一代艺术家的出场为契机。这次行动要捕获的,是绘画的当下问题,进入绘画的当下情境。而本次行动,与文化批评的阐释不同,选择“美术馆”的学理视角,重视“作品性”的本体价值。从“媒介与方法”延伸到“观念和语言”。“图像”、“观念”、“语言”、“媒介”、“方法”所构成的五组概念,成为本次“图像研究室”学术介入的核心通道。

本次展览希望成为“不是展览的展览”,将原本作为“个体”存在的艺术家,通过策展“结构”成多维度的“绘画生态”,去捕捉其绘画自身的基本面,梳理不同走向的艺术家路数及其绘画活力和可能性的内在脉络和发生逻辑。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次在民营美术馆发生的一次以“研究室”为方法论的策展,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式的展览。在这个意义上,美术馆也将思考未来更进一步如何以“文化发生场”的功能参与到艺术的发生之中。美术馆行为的发生性和有效性,无论对于美术馆自身的文化定位还是艺术世界的整体需要,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开采的功能潜质。

“危机论”和“乐观论”都是带有盲目色彩的论调,实际中发生的实践活动,在今天的艺术运行和分工机制下,特别需要实践中已分化出的不同话语力量,诸如“创作”、“策展”甚至“收藏”等,进入各自轨道的正轨,激发“化学反应”,才能推动艺术得到有效、持续的推动。在此之前,完成一次“田野考察”的“研究室”行动,进入绘画发生的这个艺术的内在现场,是一项必要的准备。这次行动将邀请陈曦、韩娅娟、何杰、贺勋、胡军军、简策、蒋华君、李博、李昌龙、李易纹、栗子、陆亮、彭斯、祁磊、沈昊、申亮、他们、吴笛笛、肖芳凯、谢正莉、徐弘、闫珩、杨帆、于幸泽、赵露(音序排序)一起完成这次文化发生的行动。借助“研究室”,进入“绘画生态”的发生现场,以导论为开始,以对话为过程,以总结完成这次报告。

王萌
2015年8月29日于北京

策展人简介

王萌,北京人,1983年生于山东。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美术馆学研究者。现任职于中国美术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2010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学位,2006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士学位。

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出版三部式实验报告著作《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种表达》(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与人联合主编)。

曾策划的展览有:“从现代出发——15 位艺术家的15 个表达”(中国美术馆)、“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被文化部评为2013~2014年度全国优秀展览)、“正观美术馆图像研究室计划”【“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艺术空间)、“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 领升艺术机构,与彭锋等联合策展)、“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视觉乐园:于幸泽的三个世界”(北京寺上美术馆)、“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等。此外,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

策 展 人:王 萌 
出 品 人:孙志中
展览总监:张春滟 
开幕时间:2015.09.01 15:00  
展 期:2015.09.01-2015.09.20  
主办单位:正观美术馆 
展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正观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曦、韩娅娟、何杰、贺勋、胡军军、简策、蒋华君、李博、李昌龙、李易纹、栗子、陆亮、彭斯、祁磊、沈昊、申亮、他们、吴笛笛、肖芳凯、谢正莉、徐弘、闫珩、杨帆、于幸泽、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