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下午5点,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七彩艺术基金协办,三木国际艺术中心和北京搜猎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虚=实”张显飞油画作品展在798三木国际艺术画廊举行开幕仪式,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三木国际艺术画廊总经理、搜猎人CEO迟首飞,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798宋洋美术馆创始人宋洋,四川美术学院曹敬平、杨勋,中国油画院杨光涛、林建寿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这是张显飞的首次个展,展览主要呈现他在2010年以后对空间探索的部分油画作品,画面以高超的提亮罩染的间接技法创作。
他不仅画画,也喜欢做装置与雕塑,因为在其中空间的自由表达度更大,自然他对矩形画框与平面表达的尤感不足.总是为规则形的束缚与平面表达的局限而苦恼。对异形画框的探索不仅是对平面绘画的突破也是自我满足的一种方式。
他之所以偏爱在异形的画框上作画,并非异形框能给大家一种新鲜感,或者异形框的拟物功能而造成错觉.他在乎这种不规则的画框与绘画内容,表现技法,展场效果有机契合传达出的内在力度。
他对空间的认知和探索都是相当深入且具突破性的。空间有正负、虚实,也有真假之分,我们对不同空间有着不同的视觉认知与感受,其空间关系的不同我们会有着不同的空间感。传统意义上,在真空间中用材质塑造正负、虚实空间属于雕塑的范畴,在平面上用明暗或色彩表现空间乃绘画特点。而他对空间的探索和运用却另辟蹊径,取得了特别的艺术效果。
展览持续至10月12日。
文、图/三木画廊提供
彭锋:绘画与错觉——读张显飞的绘画
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贡布里希分析了西方绘画制造错觉的历史和心理机制。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画家致力于在平面上制造立体的视错觉。传说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画出的葡萄如此逼真,以至于引得鸟儿来啄食。经过文艺复兴绘画大师们的探索,在平面上制造立体的视错觉的技术得到完善。不少艺术家还把绘画与建构空间结合起来思考,制造出更大规模的视错觉。画家喜欢在墙上画门、窗、龛等,诱导观看者把绘画中的题材看作真实的对象。到了巴洛克时期,出现了登峰造极的错觉绘画。比如,波佐(Andrea Pozzo, 1642-1709)在罗马圣伊格纳齐奥教堂绘制的巨幅天顶画,它制造错觉的能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观众偏离透视轴时,会看到画面在扭曲。总之,在建筑空间里画上一些建筑元素,产生以假乱真的效果,是西方画家常用的方法。清代画家邹一桂就观察到,西洋画“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中国画家也善于在平面上制造立体的视错觉。传说曹不兴在屏风上画出的苍蝇,竟然引得孙权去驱赶。周文矩(917-975)的《重屏会棋图》在空间安排上也令人称道,它所产生的错觉感不亚于欧洲巴洛克时期的一些错觉画。
然而,由于照相技术的发明,在平面上制造立体错觉对于画家来说不再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现代绘画的兴起,平面性被视为绘画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画家有意识地避免制造立体错觉,于是错觉绘画不再时兴。
张显飞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在大家追求现代绘画的平面性的时候,他要追求古典绘画的立体感;在大家追求当代绘画的单纯平涂的时候,他要追求古典绘画丰富的层次和肌理。他要像欧洲古典油画大师那样画画,画出正宗的油画,而且从不掩饰自己对错觉的追求,甚至通过异形绘画来强化错觉感。制造错觉,成为张显飞绘画的最高目标,其实也是绘画最单纯和朴素的目标。看张显飞的绘画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放佛进入了欧洲绘画辉煌的巴洛克时期。不过,奇怪的是,张显飞的绘画一点也不让人感到老套,相反却让人觉得十分新鲜。这一方面是文化语境造成的效果,另一方面与他的绘画题材不无关系。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地道的欧洲油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就像欧洲观众对于地道的中国绘画感到新鲜一样。这是文化语境错位而产生的效果。张显飞沉湎于这种文化语境错位而形成的新鲜感之中。但是,这还不是张显飞绘画让人觉得新鲜的主要理由。我们将张显飞的绘画视为当代绘画的主要理由,是他画出了当代人的某种感受,尤其是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的某种生活体验。在北京有众多追梦的北漂族,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属于他们的空间却异常狭小。他们感受到的挤压感,不仅是物理的,而且是心理的。张显飞与北漂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了这种挤压感。更重要的是,他为这种挤压感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当张显飞用古典油画技法画出蜷缩在狭小空间中的年轻人时,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丰富和微妙。相反,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大空间之中的人们时,却觉得他们是那样的单薄和苍白。愿意做一个挤压的丰富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放纵的单薄的人,孰优孰劣尚难定论。这就是今天人们的生活处境!张显飞的绘画或明或暗地揭示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处境。
2015年9月21日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