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前端的艺术家总是不受教侮,他们坚持己见,逆流而上,即使被社会大众视为不羁的冒险者也在所不惜。这股坚强的毅力发自于个人文化素养和时代触觉,凝聚为澎湃的创作动力。一个时代的审美维度所以形成,每每关联于社会中不同的政治因素、文化语境以至是科技革新。新的艺术形式一旦走进公众领域,固有的审美价值会被消解及颠覆,进而扭转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共识。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摄影被推动至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形成一股新的文化力量,渗透至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语境下,艺术家不再陶醉于精雅化的沙龙圈子,而是担当着公共知识份子的角色,并在作品中对现实赋予批判。姚璐、王川与缪晓春均站在时代的前端,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艺术表现,展示出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境遇。
王川的《再聚焦:龙》别具深意, 他走遍南北大地 ,以其独特的影像话语探讨他对这个时代的观感,作品结构严谨而细腻。我们可从两个层面去分析王的作品,「龙」在中国属于一种来自远古的精神载体,亦是至高权力的皇权象征,但这种代表权势、高贵和尊荣的图腾符号在今天消费主义大潮下,变得俗气而粗劣。从另一层面看,王川的作品舍弃了那些传统摄影的语言排序,刻意拆解焦点上的事物,以别具一格用于摄影的修辞方式 ——影像语言失语(aphasia)作告示,突显失效的图像数据,是数据泛滥时代中的另类写照。
北宋时期的社会犹似今日的中国,是一安定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国家。肇始于北宋时期的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自隋唐以来,文人山水美学的发展奠下中国美学基石。山水画不仅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文人精神空间,而且还以此为媒介发挥一种由笔墨建构的内在语言系统。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古人大山、大水、大自然的敬畏。然而,时过境迁,敬畏的对象已经悄然转移对体量巨大的「宏伟建筑」和荒诞的现代都市景观中。而这些景观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不断膨胀的权力意志和欲望。姚璐的《遮蔽与重构》极尽调侃,以贴并、重构手法,把传统青绿山水转化为视觉符号,植入现实处境中,透视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遮蔽与重构》的影像语境在剖白一个让人没法躲避的寓言——青绿的残山败水,是一语道破的警号。
一个影像的重量是多少?1公克?0.5公克?还是一个虚拟的问号?
21世纪的数据革命,把艺术创作伸展至无边际的虚拟领域,它既不真实却又存在,让飘渺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影像,产生新一轮的感观经验及触发思考。缪晓春的创作有一份大历史视野,他的《灰飞烟灭》、《无始无终》及《从头再来》是一部史诗式的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他或者化身为中国古代的人物,或者变成一种单纯的自我个体,以绵密的思绪,游历于西方的精神世界。 在他那些飘忽的影像中,引用了大量的文化符码,碎片化的叙事情节; 从米开朗基罗的《圣殇》(Michelangelo Buonarroti“Pieta”)、拉斐尔的《雅典学院》(Raffaello Sanzio “Scuola di Atene”)、巴赫的《马太受难曲》(J.S Bach “Matthäuspassion”)到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 Wilhelm Richard Wagner“tannhauser”)⋯⋯;在辽阔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处境是多般脆弱,人类的存在是那么无机质。这个孤独而飘泊的灵魂, 默默地思索着人类的文明兴落,寻找那不可解答的答案, 直至万象皆寂。
《时代的跨度:中国当代影像与北宋时期审美思潮的回望》是一次学术性的展览,展出三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作品,以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为前题,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美学关系。
——《时代的跨度──策展人语》
文/秦伟、蔡萌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时代的跨度:中国当代影像与北宋时期审美思潮的回望”
策展人:秦伟、蔡萌
展览艺术家:王川、缪晓春、姚璐
开幕时间:2016年7月9日下午5时
展览地点: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展览展期:2016年7月9日——2016年9月4日
策展人简介
秦伟,生于香港,策展人、艺术家、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摄影深造文凭”课程统筹主任及讲师。早年毕业于法国Mulhouse高级艺术学院,以当代西方的艺术造型风格表现东方传统美学思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国家高等造型表现硕士,并获颁多个策展人奖项、新闻摄影奖项及人权新闻奖,活跃于国际摄影活动。
蔡萌,1978年出生,美术学博士,自2011年起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央美馆)学术部工作,现任副研究员,并兼任《大学与美术馆》副主编。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2008)和广东美术馆 (项目总监,2009—2010)。策划的展览包括:《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2009年)、《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展》(央美馆,2009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央美馆,2012年)、《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华世纪坛,2013年)、《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4)、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徵》(央美馆,2015年)、《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央美馆,2015年)等。
艺术家简介
王川
1967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发展规划处处长。1990年毕业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艺术系,毕业后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并从事少儿绘本工作共十年。2000年获央美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合办的视觉艺术(摄影)硕士,及后于央美任教摄影,并从事摄影创作及研究工作,近年也参与展览策划工作。
他的作品包括《燕京八景》、《再聚焦:龙》、《彩》等系列。近年重要展览包括个展《像素北京》、《燕京八景》、《再聚焦:龙》、《彩》、《流年》,群展《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式风景—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首届长江国际美术双年展》、《三影堂实验影像开放展》等。策划《空镜 — 与摄影无关》、《泛|东|西—中美四校摄影联展》、《执像—摄影2 X 6》等展览。
繆晓春
1964年生于中国无锡,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摄影、绘画和三维电脑动画等多个领域并行工作。其极富现代感的散点透视摄影系列《过去对现在的访问》和《新都市现实》体现出对历史与现世开拓性的联结。在《虚拟最后审判》、《坐天观井》、《从头再来》等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中,他用3D技术将二维绘画转换三维动画,在改变了传统的看画方式的同时,更以其对历史和未来的想象给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带来全新的诠释及意义,为当代与艺术史的融合提供了又一个重要范例。对新技术多种可能性的持续探索使其自2009年起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绘画──“算法绘画”,并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与新的三维电脑动画作品同时展出。
繆晓春曾应邀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电影回顾展》,《首届基辅当代艺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釜山双年展》、《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展事。作品为纽约现代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斯玛特艺术博物馆、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基金会博物馆、法国国家当代艺术基金会、新加坡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姚璐
1967年生于北京,自2000年起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摄影,现为央美摄影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及硕士生导师。1991至1998年间于《中国国土资源报》任职编辑及记者。1991年毕业于央美版画系,2000年获央美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合办的视觉艺术(摄影)硕士。他的作品多次在中国及海外展出,包括意大利、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瑞士、丹麦、波兰、捷克、土耳其及韩国等地。作品《行春古渡图》获得2008年 PARIS PHOTO宝马大奖。《中国景观》系列作品入围2009年 PRIX PRICTET 世界环保摄影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