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白影”个人作品展将于2017年2月25日在余德耀美术馆拉开帷幕。这也是艺术家自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之后,经历十多年的思考、寻找与调整,重新出发,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美术馆个展。作为跨媒介艺术家,周力在本次展览近1000平米的矩形主展厅中,将以她近两年创作的抽象绘画作为展示的核心部分,与环境中的声音一起,构成由内心而生的空间场域。展览将从2017年2月25日至6月4日向公众开放。
在周力的作品里,线条和空间一直在运动和变化着,它们很难被作为静态的画面去观看,而是被流动的力量所牵引。整体的韵律、线条的质地,以及细节处重新打开的微观世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观看空间,让观者自身也无法停留在一处,而是必须不断改变与作品的距离——也许是在零距离的凝视中,又或者是在远处,才最终获得与画面的亲近感。
周力的作品首先毫无保留地拷问自我,拥抱生命与生活的真实,并强调内心、人性以及情感在任何时代的艺术中都是不可取代的。这些作品的美感是端庄而优雅的,因为它们最终来自艺术家对中国古代哲学所强调、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良知”的不断探寻。它们回到无逻辑的情感,再由此建立起新的、以内心为基础的逻辑,这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所能给予的最智慧的启迪之一。
从盘古开天的神话开始,中国的艺术就善于用线条表达极度的晦涩与妍美。周力将自己的创作置于激烈的当代思想碰撞之中,同时又忠于自己的内在体验,用真实的生命记忆回应文化中最深邃的和谐。她的作品兼具柔软和力量,并用线条、轮廓和韵律打开了崭新的视觉之门。
此次展览由余德耀基金会倾力支持。
艺术家介绍
周力,1969年出生于湖南,1991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后赴法国生活和创作。2003年回国,在深圳居住并创作至今。周力的作品以综合媒介绘画和装置为主,在不局限于材料形态的同时,坚持着个人美学脉络和艺术思想的延伸。她的作品兼具刚劲的力量感与飘逸的浪漫色彩;在探寻当代美学疆域的同时,展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她的作品中,那些不经意间显现的灵动细节皆由此而来。她的重要个展包括:“窗中世界”,中国美术馆,北京,2001年;“窗中世界-追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1年;“窗中世界”,何香凝美术馆,深圳,1998年等;重要的群展包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白立方画廊,伦敦,2016年;“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潜行者”,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年;“东来西去”中国当代艺术威尼斯双年展外围展,威尼斯,2015年;“当代艺术典藏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3年;“气韵”,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07年等。
评论节选
“周力作品的构图是去中心化的,即画面空间是弥散性和非聚焦的,它们呈现了一种无限观看的可能,这种可能也暗示了它与中国山水画的某种内在的视觉联系:我们可以‘卧游’的方式去观照画面的任何方位而不至于错过什么,这使她的画面有一种‘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庄子•骈拇》)的气象。”
——黄专
“周力曾给自己的作品总体命名为《窗中世界》,这无疑也是她个人诗性的发挥,表达了她想为我们建一座桥去连接观看与记忆的愿望,其实结果是在你我她之间产生了某种意象的传递。”
——陈侗
“她应该是一位很有才情的艺术家。她是一位经常在那里思考蝴蝶轻轻划过天空所形成的弧线,这是我对她的印象,蝴蝶却没有了踪迹。她既不属于当代艺术领域对社会批判的这个线索,也与当代艺术自身的历史脉络没有太大的关系……她轻盈地使用着媒体,而媒体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也是那么自然和优雅。”
—— 李振华
“周力的《尘埃-蜕变》这个巨型作品,悬挂在深圳机场大厅的中间。它从各方面改变了机场内部的空间性质。作品呈网状结构,透明而空洞,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它本身具备空间的性质,但绝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空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造型、一个图案,甚至是一个发光体。”
—— 汪民安
“我们在讨论抽象时,经常以形式和观念来作生硬划分,而在周力这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某种溢出边界的、个体的、细腻的对于生命感知的灵动表达。”
——胡斌
“第一眼望去,周力的作品里充满了线条的魅力。作品的重心不在上下左右,而在画布背后,或者装置的里侧,那些视觉所不到,却可以察觉的地方;所以,作品是飘逸和轻盈的。”
—— 许晟
“西方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就是绘画如何征服画布或者墙壁,把材质变成一种透明的东西。你(周力)的艺术从形式上来说和古典绘画完全不一样,但是在概念上有同样的味道。”
——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