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什么样的艺术家能称作构筑了自我“体系”?
并非仅以超量丰富的作品取胜,且当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变迁中呈现着异乎常人的思考和理解,在复杂事态变化中保持清醒的,作品作为结晶,显现的实则是思考过程。各类作品之间或许延续某种与其自身意识相关的逻辑,但同时又紧密与社会、环境、历史相联系,形成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之间的一种关联与差异、相似与不同。
隋建国,自1997年至今探索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政治波普、观念艺术、后观念”的丰富脉络中,尝试了雕塑、行为、装置、影像等多重表达媒介,于此同时续步在“3D打印”和“工业4.0”时代中。可以说,他在庞大的艺术版图上,驻扎了无数的个人坐标点,串联起来,影影绰绰的“体系”逐渐清晰开来。
以“体系”为主题的隋建国个展,此前于今年1月末于OCAT深圳馆曾举办,聚集了“2008年-2018年”的十年艺术积累。而2019年9月28日,艺术家隋建国联合同一策展人崔灿灿及其团队将“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带到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展出六个大板块,数个小主题穿插,200多件作品,成为迄今为止其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阶段性回顾展。该馆也是首次以全部三层空间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
一位艺术家20多年的思想转变体系和艺术创作历程同时聚集,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场域所形成的巨大能量,也将带来多种解读。在这之中,一条无法忽略的线索贯穿始终:其个案的复杂深度和涉猎广度,为我们立足当下,回溯、勾勒、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面貌,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突出性的个体参照范本。那么,隋建国在这20余年,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体系、又是如何探索的呢?
“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没有正真脱下中山装。”
195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市的隋建国,1989年自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而1997年,按照策展人崔灿灿的说法,或许“并非隋建国的一个起点,也不是雕塑在中国的起跑线”,但“它是一个经验的叠加,文艺思潮迭起的时期。”隋建国这段时期创作的《衣钵》,纳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成为标志物。
同时,40出头的隋建国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与教学班子一同在过往经验模式基础上反思、分析,在国外高校展开各处调研,也首次将“现代主义雕塑、观念雕塑、后现代主义雕塑”等理念引进了教学,也在央美80年(1998年)校庆之际,将雕塑系教学改革的彻底推广。围绕1997年这段时期,隋建国在艺术事业上,打开了宽广的探索路径,开始跨越多样的实验。
古典的重构,时代的繁纷
改革开放以前,来自欧美、苏联的西方古典现实主义体系成为范本,此后近40年的时间,中国的现当代雕塑艺术开启了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楼中厅展出的《衣纹研究-右手》路标式地将人们请入“衣钵”的展区,一片以“当代观中的古典主义”为主题的作品群,直观纳入视线。尽头伫立的《中山装》静穆而隆重,双排并列的展出制式营造了严肃的神像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置身卢浮宫式的古典雕塑厅,又或者身处“天王像”的庙宇,错综复杂的思绪引人畅想。
正当环顾细看,身着中山装的“耶稣”“马克思”“掷铁饼者”“大奴隶们”又表露着一种戏剧性的对照,数百年来的西方“思想、主义、模特”成为一种审判标准,而中国自身的现代道路和审美信仰何处可循?当披上统一的模式化外衣,是否就激发了价值的平等性?巨大的中空躯壳之下,又应当拿什么来填补精神?隋建国以重构古典的作品类群,呈现了其他对中国百年历程中民族与艺术道路的反思和解构。
千禧年后,思潮涌动、标准不断被革新,所有的一切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受到巨大冲击。在“纷杂的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章节中,“眼花缭乱”的作品堆抛露一种信息——隋建国在艺术的探索中,也步入了一个“纷乱杂呈的中间地带”。
符号化的中山装雕塑被复制多重色彩,阵列纷呈;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企业家、公众人物们嵌入“新掷铁饼者”们的肉体,以同一姿态的各异外貌一字排开;憨态可掬的熊猫、风车奶牛的田园童话造就了愉悦氛围,现实主义与当代艺术在此双重并置。而所有作品,在一片镜像复合、虚迷魔幻的展厅空间里,穿梭交叠,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策展人崔灿灿谈到这块区域的作品时表示:“他的目光从雕塑自身观念的研究上,转向社会学叙事和流行文化的矛盾焦点。”此处“中国制造与恐龙”作为特别单元呈现,二者采用了现成品的概念,“中国制造”烙印了最真实、最具体的社会关系,“MADE IN CHINA”的巨型红章和恐龙解构切片经由放大处理,获得了一种视觉主宰权,挑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
如隋建国曾经所言,“时代既造就了个体,个体也凸显了时代。“全球化时代中,艺术家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思考和反馈,浓缩在这些观念的外化物之下,作为一种见证,讲述着过往,也暗示着未来。
观念的回响
隋建国的个展,引发强烈的“心随境迁”感,穿梭在不同“体系”,会骤然跳转到各个他“呈现”过的时代里。2006年,他进入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观念主义时期。900公里外电联遥控他人创作绘画;10多个机位设点记录拍摄火车行驶的录像;众人合力平移一辆汽车50多米…可见,隋建国的目光转移到对创作行为的研究和对过程呈现的思考上。
造物之形象和结果不再成为艺术家的目的,观念优先,影像、装置、行为等成为另一种“雕塑”的手段,行动之中的手稿、草图、制作方式被纳入作品的一个部分。于此也为隋建国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后一个展厅的作品《三个石头》强化了观念性,从各处随手抓起的石头,成为创作肌体和本源,颇有“大自然即为造物主”的寓意。艺术家打破了一种既定的目的,偶然性、随机性主导了这次创作,万物归于缘分,但随即,它们又被人类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层展厅的最后,运动的巨大圆球配合记录不同运动轨迹的影像,或许正暗喻了隋建国的跋涉轨迹,游走在各种“主义”之间,自省、重构、对话,千回百转、重叠迂折、却从未止步。至此,“隋建国从 1997 年《衣钵》开始与其它潮流交集的共同性工作,已接近尾声。”
穿梭云中花园,捕捉时间形状
“有限的现场。形成一个毫厘必争的空间,一切可见、可观、可感;无限的创造,指向一个随时变革的潮流,像是一条黑暗隧道的开始。”
隧道再过黑暗,也有光在冥冥之中指引。50岁年纪的隋建国巧遇挖出的“头骨”,顺其自然地接纳了“五十知天命”的思考,由此也引发出对“无常”的捕捉和阐释。
2008至今,他将观念又向前推进一步,二层集中了08年-19年的重要作品。中厅脚手架搭构的《云中花园》群,宛若银色的钟乳石洞窟,闪烁、轻盈,却又庞大、沉重。此“云”非彼云,“云”意自云储存器,经由光敏树脂3D打印,手捏痕迹和细密指纹被放大,颠覆了惯性思路,原本偶然的小件“泥巴”通过艺术的转换,获得了公共化纪念碑式的瞩目,古老的“泥”得到了新诠释。隋建国曾如此表述他对新技术的看法:“3D打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原有视觉和触觉之外的一个新‘人造器官’。”原始雕塑特性在新兴技术的介入下,产生了活力,以超乎寻常的震慑力占据整个场域。
随之,“行为与动作”、“比例与切割”、“材料与表面”和“工作现场”四个空间衔接其后。隋建国自08年以来,跳脱以雕塑作为模仿的对象,从基本造型法则入手,揉、捏、拉、扯、砸、甩,又从组合方式切入,放大、缩小、切割等等…他将核心放置在探索和对话上,在“器与道”之间体悟无限的可能性,海量的物群形态各异,杂糅了时间和行为,成为思考的外化、行动的记录和观念的“物证”。
穿过这片材质造型各异的陨石堆,回响的“体系”在腔中激发的共振会愈发强烈。南展厅1430余件大小、形态各异的手稿小件贯穿了中轴线,尽头以《时间的形状》联结整个故事的起点——凝固了十二年之久的蓝色油漆球骤然打破了对于“时间”的幻想——人们会不可思议,时间真的有形状吗?其他人的时间,又会是什么形状?
“时间”这个抽象至极的变化物,其存在性至今也无从定论,人们仅以个体的参照描摹它的存在,艺术家隋建国便以这种方式抛出了他的理解,些许“无常”和“机缘”的神秘意志,也让我们不自觉联系到前文所提的《无常》《三块石头》等作品,这种牵连性,神秘却又不离其源。如崔灿灿所言:“《时间的形状》呼应了隋建国的造物观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时间与空间的不停转化,一条黑暗隧道的开始,一个全新时空观与世界观的形成。”
展厅中轴线的两侧有六个不同的空间构成片段,其中展出了《盲人肖像》的最早泥稿及种种细节等,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清晰可见。谈到这系列作品时,隋建国说:“从2008年做《盲人肖像》开始,我把自己的身体及其动作置于作品的核心。随着实践的累积,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雕塑家的身体和重复性的雕塑动作(行为)本身,与完成后的雕塑作品同等重要。雕塑媒介就是雕塑家的行为与动作的场域;最终完成的雕塑作品则是雕塑家的身体与雕塑行为的在场的证明”。
在这个漫长又庞杂的体系中,行为的介入、时间的累积、观念的变迁都展露无遗,而其中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点要素,当属技术更新,它的介入对于隋建国创作的影响和改变无疑是巨大的。
策展人及艺术家都提到了技术的重要价值,“如果没有3D打印,传统雕塑翻模等方式根本无法将指纹刻制清晰”,制作方法仅是一个层面,但更有价值的莫过于对艺术家观念的冲击和提示,这也正是令以隋建国为代表的、具有积极能动力的艺术家不止步思考的地方,如何接纳时代给出的命题,是艺术家们在当下和未来应当面对的问题。
《3D的面孔》成为展厅最后的收尾,“它终结了雕塑历史中模仿自然、表达情感或是观念的历史。”显而易见,从《时间的形状》、1430余件手稿群到《3D的面孔》,隋建国把这十余年的思考注入了作品,刻意保留的“未完成、现场感”等势必营造了与观众对话的情境,也意在激发不同的思绪。
当技术对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质的影响之时,艺术的边界被不断消解和扩张,旧的体系在破除,脉络在延展,未来演变成如何,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预测,但独具慧眼的艺术家们,仿佛天生就具备了挑战固化经验的洞察力、思考力、行动力,一个个体系的重省、摧毁、再构,才能迎来新体系的建立,而自始至终,艺术家才是能量的核心。
文/张译之
(图片除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Echo of System: Sui Jianguo 1997-2019
主办方: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Host: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协办方: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Contributor: Beijing Minsheng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总策划:周旭君
Chief Director: Zhou Xujun
策展人:崔灿灿
Curator: Cui Cancan
助理策展人:陈昱、刘翰文
Assistant Curator: Chen Yu, Liu Hanwen
展览日期:2019年9月28日 – 2019年11月1日
Duration: 2019.9.28-2019.11.1
开 幕 式:2019年9月28日 15:30
Opening: 2019.9.28 15:30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1、2、3展厅
Venue: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Hall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