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独特的地域与自然环境中凸显体验式的艺术思考?是马勇与金荣双个展所探讨的问题。2019年11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举办马勇的《织物与几何》与金荣的《自然与生命》双个展开幕。马勇与金荣均是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并在中央美术学院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本次展览呈现的是他们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后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既带有他们在新疆学习与生活的影子,更带有他们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后所产生的新的感受与表达。
马勇的个展名为《织物与几何》,展览名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理解其作品的线索。在展厅中,会发现有雅丹、石器、陶片、箭簇、红柳、骆驼刺、白芨芨等材料组成的作品,将观者带入到他所经历的故事当中。马勇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并带有自我的深思,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当中,也凸显在作品的表达方式层面。《五星出东方》、《张弛的拧图》等作品,是从出土于1500年前的织物几何纹样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这些织物、地毯都是新疆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事物,是带有人、历史、文明的温度。织物、毛毯、毡房给人带有一种包裹感,这种感觉从材质到形态上赋予人思考的温度。马勇说到:“这些都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它们不是一个绝对地域性或个人性的代表,更像是丝绸之路这条历史文脉上的产物。这批作品表达我这一阶段的研究兴趣与结果,但也有不成熟、不全面的地方,跟研究的深入程度有关。”
马勇在近几年曾多次进出环境十分恶劣的罗布泊腹地。在鲜有人迹的环境中,马勇像一位考古队员般探寻着、观察着他所关注的事物。在楼兰、海头、KL古城,马勇如同穿越历史的风沙,在沙漠、黑戈壁中感知着来自远古文明的气息。带着一种畏惧感与敬畏感,他做了《708件陶片》这件作品,“这个装置是一个直接呈现在地面的作品。也是我架上绘画作品的一个延续,能够体现罗布泊这个特殊地域方方面面的信息。关于考古,也是我思考和延续的方向。”马勇谈到。这件作品体现着那个时期的物质文明,把历史与文明的距离串连起来,并结合自身的生命经验化作一种现代性的表达。
马勇的油画作品具有很强的肌理感,这种肌理感富有一定的行动意味,厚重的油画肌理,如同织物与粘毛的结构,织物成为马勇思考历史与当下的一个起点。对于《织物与几何系列》、《矩阵的气息》作品,马勇谈到:“用油画颜色寻找织物的触感,虽然它不是那么合适的表达,但作为实验式的尝试对我来说是一种突破。我用这种方法,有意去模仿地毯厂的工人坐在织毯架前实际编制的过程。虽然工具不同,但为了追求这种物质感,我会用很大的刮刀,甚至在抹子挤压下反复编制这些颜色。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浮现着和田、喀什织毯厂工人的环境,我希望能还原这种真实感、现场感,回到村子的那种氛围。”
金荣的个展名为《生命与自然》。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金荣的感知具有其独特的视角。其中既有其学习经历的呈现,也有其对生命本质问题的思考。在其来央美学习之前,金荣一直关注的是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经过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年来的学习,让其获得更为多元与开阔的艺术创作,这也是其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感觉。金荣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乐于思考有关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在生命的意义中如何发现美的存在,本次展览作品中有关大量她对自然中动植物生命变化过程的思考与观察。
《不息》作品描绘着是大自然的状态,表达自然界中生命万物存在的形式结构。《沙漠魂》描绘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沙丘绵延,眺望沙漠的浩瀚,却牵引出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波动》用稍纵即逝的、把握不住的感觉去表达瞬间心跳的存在感,画面的形式被沉淀,被凝固成为一种抽象的外形。本次展览的作品都是金荣在读博以来的研究性作品,尺幅都不大,但其尝试的材料、表现手法,都是在探索艺术表现中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秋色》、《物•景》、《悲》、《虑》等系列作品,用抽象的形式,纯粹的色彩展示内心生命的幻想,凸显出女性艺术家对情感的细腻感受,抽象的形式语言揭示出四季轮回的过程。金荣的作品在用一种抽象的外延探求着具象事物最为本源的视觉形象。
本次马勇、金荣双个展一共展出20余件作品,包括油画、装置、影像、等综合材料。展览从一个侧面展示出,长年生活工作于新疆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艺术的新理解、新表达、新探索。展览中作品所表现出对艺术本体与艺术创作的思考,具有重要的讨论价值。
文/林路
编/朱莉
图/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