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淬砺求实,以真为师—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展在央美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9.12.10

潘世勋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在中央美术学院迈入新的百年征程之际,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的“淬砺求实,以真为师——潘世勋的速写与油画”展览将于2019年12月3日开幕,展览旨在对潘世勋的艺术创作进行研究与展示,以期进一步认识他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道路上的卓越实践,以及他的艺术中所反映出的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

潘世勋生于1934年,在吉林经过五年的部队工作后,于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58年进入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一画室)学习,师从吴作人与艾中信,后于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他近六十年的创作与教学中,有三个关键词广为人知:“速写”、“西藏”与“技法材料”。

“速写”,潘世勋成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美术创作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文艺思潮之下。从入学之初起,在师长的悉心指导下,他始终坚持以速写为收集创作素材的方式,更以速写为记录现场、挥洒感兴、倾吐胸臆的语言,他认为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应是“以真为师”,归宿在“同自然之妙有”。他的速写记录了不同的地区风貌,饱含深厚的人物情愫,材质不一,或简或繁,在纪实性中充满艺术性,在直接性中可见精神性,虽为片羽,却拥有隽永魅力,也常被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来看待。

“西藏”,自1960年接受首都人民慰问团的进藏任务起,“西藏”这片雪域高原就成为他创作的根据地。从国家任务到个人选择,从被动到主动,潘世勋坚持长时期入藏写生创作。他曾单人匹马踏上五千多公尺的石渠县色须区草原,也走进过曾经贫困的芒康勒布区,他被藏区同胞不惧艰难又乐天知命的积极生活态度所感动,也被雄伟绚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反映西藏人民与生活的作品成为了他创作中的主要部分,平实真挚的人文关怀和纯粹直接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在国内油画界,尤其在同样表现西藏主题的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

“材料技法”,潘世勋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杰出艺术家代表,也接棒学院教学,在油画教学上注入极大心力,数十年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油画人才。并且,他始终关切中国油画的发展,潘世勋堪称是将西方油画技法材料等相关课程引入新中国现代油画教学的第一人,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赴法交流,回国后致力于对油画技法材料和油画表现力的研究,出版《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发表《油画技法杂谈》等系列文章,并举办相关讲学,推进了国内对油画语言的研究,也使得注重油画本体的创作蔚然成风,至今仍传为佳谈。

本次展览围绕有关潘世勋的三个关键词,借其所喜爱的陆游诗句为标题,分三单元展示他的速写与油画,其中包括甚少展出的速写三百余件、代表作《红日初升》《我们走在大路上》《芒康牧民》《甘孜女子》等重要油画作品,以及大量在技法材料研究领域的手稿文献,在反映他以实践为核心的艺术求索之路的同时,也突出他对人格修养和美学境界二元统一这一学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本次展览的举办还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1月3日。

艺术家介绍:

潘世勋,1934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20世纪50年代在沈阳军区政治部美术组从事创作与编辑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等教授。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一画室)并留校任教。1984-1986年由国家文化部选派到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修。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享有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荣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等职。

潘世勋的创作以油画为主,多高原题材,代表作包括《翻身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红日初升》《雅江藏女》《甘孜女子》等,出版有《潘世勋油画集》《潘世勋西藏画册》等画集。潘世勋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展览,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收藏。他在西方绘画技法材料领域潜心研究多年,被认为是将西方油画技法材料等相关课程引入新中国现代油画教学的先行者,出版有《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等研究专著。

展览三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不到潇湘岂有诗

1982年,潘世勋在《就深入生活问题答友人》中的开篇中引用了这句诗作为个人创作方式的总结。从1952年至今,他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将生活中的真实对象作为学习的来源。他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如实地描绘记录,更是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去磨砺自己提炼精彩瞬间和生动神情以及组织人物场景,突出画面重心的能力。在他看来,“真不仅仅在于画的真,还在于传达生活中美和感人的东西”,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入生活。在他大部分的速写中,他都曾与描绘对象共同生活,以获得真切体验,再以笔记式的速写发掘描绘呈现生活中美与真实的方法,大量分解研究人物服饰、表情细节和通过不同角度反映同一劳作场景的速写可为例证。本单元将他的速写分为北方生活、高原生活和南方生活,这一分法看似粗暴,实则别有玄机,北方是他熟识的根基,高原是他的热爱所在,南方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情,因此,这三类速写在呈现三种不同地区风貌的同时,也呈现了他三种不同的速写风格:北方速写颇具乡土情怀,高原速写强调体验细节,南方速写注重整体认识。

在单元伊始,我们特别根据潘世勋在1979年的《在工地谈生活速写》一文整理了他总结的“速写十要”,一方面分享他速写教学的谆谆教诲,另一方面也将此作为观看他速写中精彩所在的一把钥匙。

第二单元 万里因循成久客

在1960-2008年期间,潘世勋共赴西藏及青海、四川、云南藏区十五次,平均每次停留一个月以上,更有两次在藏区生活创作长达一年。长时期与藏民一起生活劳作,让他真正地热爱上这片土地,他曾感言“虽然最初进藏是由于历史的‘误会’,但后来的际遇却使我与这块土地结下难解之缘”。他用速写记录了藏区生活和景观的方方面面,这些具有文献研究价值的速写也成为了他创作西藏题材油画作品的丰厚积累。

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素材的直接转换,更体现在创作思维的间接形成。潘世勋的油画创作,尤其是藏区油画创作,有一部分是通过速写进行绘画语言转换,譬如2005年的《挤羊奶》是基于1964年的同名速写创作而来;更多的创作并不是直接从对应的速写而来,而是通过他手中脑中长期积累的素材再次创作而成的。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之所以比真实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之处正在于它对生活的凝练和提升,扎实的生活积累为潘世勋进行大型创作提供了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思维。《翻身曲》反映的场景是超越现实的,但它如此触动人心的地方正在于这些人物的神态、面孔、衣着是真实来源于他对所接触的多名农奴的集体形象的提炼。这一单元的作品以速写与创作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潘世勋通过速写积累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

第三单元 剪裁妙处非刀尺

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将自己在西方技法材料的研习心得推广至国内油画教学后,潘世勋并没有至此走上一条以注重技法材料为核心的新路,他的创作核心仍是踏实的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道路。在他看来,“学法不为法障”,技法材料应为创作主题服务,而自己的初心仍在西藏,博大雄浑的高原是他始终不愿割舍的“行囊”,因此他相题行事,始终坚持有个人特色的具象绘画创作。

潘世勋在技法材料上的成就主要与教学相关,包括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和研究出版,这一单元以实物和体验的方式对他的诸多贡献进行了简要介绍。事实上,为了践行理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仍有少部分在技法材料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他对一些六七十年代的旧作进行了技法上的转换,进而对描绘对象提供另一层意义上的诠释。我们将这些作品与旧作同时呈现,以期使观看者能够直观地对他的观点与实践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文/主办方提供
图/胡思辰、主办方提供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展览时间: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3日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支持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

 总策划:范迪安

艺术总监:马璐、张子康

学术支持:胡建成、王春辰、刘商英、石煜、夏理斌

策展人:刘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