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艺术是“缝合”苦难,还是“揭示”真相?

时间: 2019.12.23

是什么在裂变着当下的世界?西方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厄尼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给出的答案是,“霸权主导了社会的整合过程但也留下了异质性的裂隙”[1]。这带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解释,或许正是当下世界的真实写照。若世界的裂变不可阻挡,怎样才能“缝合”世界的伤口?当你走进2019年举办的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展厅,会给你一个关心世界的理由。

今日之今日,今日之文献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展览主题为“缝合” (A Stitch in Time),在展览的介绍中,对主题的解释给出两个回应。一是,从“缝合”的本身的字面意义解释,英文“A Stitch in Time”源于英语谚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意指在事情还未恶化发展时及时补救,以避免日后产生亡羊补牢的麻烦与困扰。强调的是以当代艺术对以上的发展现状做出反应。二是,来源于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阿根廷裔著名理论家厄尼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 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社会与语义层面上提出的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理论相联系。 [2]

“缝合”主题从字面含义到深层含义的延伸,成为策展理念的一条明晰的线索,也是观展最为捷径的入口。对于策展人而言,经济、政治、文化并不是展览所强调的指向性内容,艺术表象的揭示才是叙述的主角。 本次展览或许给人以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影子,但事实上带有很强的艺术路径与实践逻辑。在展览中无论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话题,一但被艺术的方式呈现,总会给人无尽的想象与反思。这也是今日文献展在其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特点。

今日文献展是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常设性大型国际三年展,从2007年首届以来,就以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升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学术性,并在全球视野中洞悉和把握变化的国际当代艺术走向。[3]今日文献展在其近十二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初创、发展到现在的日渐成熟。2019年第四届今日文献展,以更为开阔的研究视角,将艺术、艺术家、批评家、社会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今日之今日,与今日之文献,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与责任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或许只有在展览现场,才能看出答案。

是“缝合”苦难, 还是“揭示”真相?

在观看展览之前,策展人介绍到,第四届今日文献展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30余位艺术家参展。当你即将一口气体验50件体量的艺术作品之时,内心的激动与惧怕是一并而来的。因为艺术作品带给你的视觉快感,一但被认真的消化,思考与反思的苦楚会渐渐浮出来。通过一段黑暗的通道,正式进入展厅。第一件作品《课堂作业》呈现在眼前,木制的课桌课椅,一件一件被按放在你面对的墙面上(三面墙),地面与桌面成垂直状态,带有强烈的空间错觉,足以留下观者的兴趣。但靠近走进仔细的观看,桌面上并不是摆放着我们认为的课本与文具,而是一串串红色的鞭炮与一台制作鞭炮的手工机械装置。每张桌面上方悬吊这一个昏暗的灯泡,貌似隐藏着一种不安的事实。其实这些“课桌”是儿童制作鞭炮的工作台。当想到儿童在制作这些鞭炮的过程中,出现爆炸后而致的伤痛,由谁缝合时?内心也被这“鞭炮”声而惊吓。

展览主海报上呈现的图像来自于作品《1336计划:小巷中的生活》(Project 1336: Life in the Lane),在巨大的展厅中作品的呈现方式,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用彩色鲜艳的毛线,编织出比手臂还粗的几十米粗绳,从高空坠落下来,并盘落于地面,纠缠的色彩让人忘却这错综复杂的编织过程。艺术家玛尼·拉尔·斯雷斯塔(Manish Lal Shrestha)出生于尼泊尔,这件作品是一个社区的艺术项目,由生活在山区的妇女与青年一同参与。他们手中编织的彩线,就如同自己生命中的线条,在编织的过程中,编织出人生的故事与成长的瞬间。或许艺术家想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直的,是错综复杂的链接。而手中的线条在编织的过程中缝合着成长的伤痛。

展厅中有多件由挖掘机挖斗组成的装置作品,远远看去并无特别。但心里隐约感知没那么简单,近看细节或许才能发现其深意。作品名称为《用引致忧伤的东西来治疗忧伤》,这如同诗句的作品名,与冰冷、锈迹斑斑的钢铁制品形成鲜明的对比。挖掘机挖斗上的“獠牙”,被艺术家置换成高楼大厦。我们所处在的城市高楼之中,都是被这些巨大的“手臂”所构建,每一座高楼都是财富的聚集,这些“尖齿”置换的高楼,如同城市中资本与权力的象征。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被“獠牙”一点一点的撕开,怎样要才能越过这不可避免的鸿沟,答案到底要等多久才会出现?

如果你同时置身于这50件艺术作品的观看路线中,你会逐渐形成一种“上帝视角”般的心态。看着眼前的作品,想着当下的世界。你是否会感受到我们貌似处在复杂、不稳定的现实世界中,甚至会带来某些焦虑。为何看着形态各色各异,充满感官享受的作品面前,最后获得的却是一种期待“治愈”与“缝合”世界苦难的情感。因为作品提供给我们大量当下世界各种的表象,但往往表象是最不稳定的,最难以辨别,最容易给人产生焦虑的冲动,最容易迷惑本质的事物。但作品在呈现表象的同时,也让人更想的去探索事物最为本质的东西。本质是稳定的、是不易看见的,因而需要探索与研究。

“缝合”、“链接”到“解构”

人类生理上的伤口,需要用线“缝合”进行治愈。那由人组成的社会“伤口”,需要用什么“缝合”来治愈呢?这次展览似乎尝试通过艺术来“缝合”人类世界的伤口。从社会学语境而言,展览主题“缝合”的深层含义与西方的后马克思主义者、阿根廷裔著名理论家厄尼斯特·拉克劳(Ernesto Laclau) 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社会与语义层面上提出的链接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理论相对应。“链接”是把独立不同的事与物连接在一起的动作行为,具体指不相关的不同语言、观念、意识形态、经验、价值、渴望和人民间的关联。展览主题“缝合”以此引申为人主动参与和改变的内涵,具体通过隐喻的或唤起的方式使人投入行动、介入、干预、揭示和改变的对象。[4]当“缝合”转向“链接”,让展览从世界的苦难叙述中走向积极的赎救。这也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独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总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中,获得独有的生命。

展览上所呈现的作品,凸显出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与问题。并将作品中所触及的问题,用相关概念进行归纳,主要包括的命题有:对灵与肉(body-mind)、国家与地域(nation-region)、身份与本源 (identity-origin)、意义与引证(meaning-reference)、理想与实质 (ideal-materiality)、本土与全球(local-global)。[5]这些概念要么相互对立,要么彼此联系。这些命题不仅呈现出当下世界的现状,也反映出这些现状下世界相互矛盾与割裂的问题。

刘小东的油画作品《铁板1》,画面中描绘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Chittagong)的工人搬运铁板的场景。画面的工人在搬运废弃船上的钢板,破败的环境与工人们衣衫褴褛的穿着,让人担忧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命运。作为孟加拉国的大型港口,这个地方曾经安宁过,但如今也会出现恐怖分子,甚至有些地方禁止外国人的进入。港口作为贸易与全球化的象征,在这片领域上出现着不安与危险。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被谁在享用,全球化带来的苦楚又被谁承受。世界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创伤与裂痕,艺术作品本身不能缝合,只能让我们看到伤口的存在。

马克·布洛斯(Mark Boulos)的影像作品《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作品的名称与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All that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 Marshall Berman)同名。影片中探讨了有关石油、 去物质化和全球化等问题,它由两部看似没有关联的影片交叉剪辑而成。 其中一部影片讲述着尼日利亚的一群游击队如何因为自认为受到神明保佑而挺而阻止跨国资本势力入侵吞噬该国石油资源的故事;而另一部影片则是讲述在经济危机的初期,国际金融体系如何藉由期货市场的操弄石油价格获取暴利。

但是从这部影片的所叙事的内容而言,其并没有直接揭开历史事实,而是针对两种由相互对立的派别所持有的信仰体系进行探讨,即金融投机者与原住民这两种派别间接地争夺着对石油的控制权。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人们对物质条件的最直接理解告诉我们, 人民的宗教信仰并不比金融商人的狂热投机更为形而上。此外,通过记录他们的武装斗争,这部电影挑战了当代“人权”纪录片的传统,这些纪录片描绘了那些令人怜悯的、却又无能为力的受害者。[5] 马歇尔·伯曼在书中透过马克思谈论到现代性的问题,正如当下的我们,被现代经济秩序庞大铁笼所困住。

当展览中的作品在从多元视角下剖析世界时,我们却不要忘记作品创造时的起点并不是为本次展览而生。艺术从各个角度把世界的现象所分解,而展览却用主题将其重构。

参考文献:

[1] 邓远萍,郭咔咔.身份·霸权·民主:拉克劳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06):36-41.

[2-4]展览前言内容

[5] (美)伯曼著;徐大建等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现代性体验[M].2013

文/林路

图/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代表艺术家:

艺域交换小组(英国)、柏谢尔·玛库(巴勒斯坦)、克里斯蒂·拉普(美国)、可可·福斯科&宝拉·埃雷迪亚(古巴)、崔玄周(韩国)、格莱克希斯·诺沃亚(古巴)、何  岸、胡为一、黄晶厚(韩国)、杰妮·亚·拉尼(伊拉克)、蒋  志、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尔·乔雷吉(黎巴嫩)、鞠  婷、拉米亚·乔雷吉(黎巴嫩)、拉里萨·桑苏尓(巴勒斯坦)、李梅利(韩国)、李洪波、李景湖、李消非、刘  韡、刘小东、玛尼.拉尔.斯雷斯塔(尼泊尔)、马克·布洛斯(美国)、宫本隆司(日本)、邱岸雄、尚  扬、邵译农、沈  远、王明安(马来西亚)、施  勇、谭  勋、田龙玉、王鲁炎、王  拓、萧  昱、张克纯、张移北

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

主办机构:北京今日美术馆

赞助机构:国家艺术基金

总策划:高鹏

策展人: 黄笃,乔纳森ž哈里斯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1号馆,2号馆

开幕时间: 2019年12月12日下午3:30

展览时间: 2019年12月13日-2020年3月15日

地址: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开放时间:星期二到星期日:每天10:00——18:00在关门前45分钟之后不再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