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美术学院以《彼时·此时》主题开启毕业季序幕。“彼时”与“此时”作为人所处空间中的两个时间节点,它们的距离丈量着学子时光中曾经熠动的光影。在后疫情时期,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呈现出独有的特性。毕业展年年看,后疫情时代的美院毕业季又有何不同?艺讯网将以专题视角的形式,将今年毕业季展览中具有时代性、创造性、未来性、思考性的毕业作品以及艺术家进行报道,寻觅展览中具有启发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带给观者更多具有话题性、内涵性、价值性的观察和讨论。为观众寻找出新的视觉逻辑与观展体验,作为理解作品的向导。本次将围绕毕业季主题“彼时·此时”,针对毕业作品进行观察报道,通过五个视角:“疫时·愈时”、“物时·心时”、“虚时·实时”、“往时·来时”、“你时·我时”进行诠释。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毕业展览中,为观者带来一份精选的视觉图录手册。于此,我们试图勾勒一个轮廓清晰的毕业季故事,将疫情时代毕业学子们在创作中的情绪、思考与努力,作为记录的倒影而存留。或许精选再次留恋的作品,把他们串连成叙述的逻辑,从而生成另一场展览。无论彼时,还是此时,愿即将毕业学子时时与艺术相伴!
第三期视角 “虚时 · 实时”
在后疫情与后网络时代,艺术中虚实概念在逐渐被观念与技术所重构。虚实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不仅作为一种创作法则,更作为重要的审美意境而存在。笪重光在《画筌》上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便总结出虚实作为一种辩证的审美关系而存在。虚与实作为相对相生的感知呈现,往往由眼通心,便可成境界。而在当下的视觉感知中,虚实的界限被逐渐消解,虚实的感知被逐渐混淆,虚实的价值被逐渐等同。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成为人类探讨自身与世界的重要方式,时间与空间也在虚实中变得复杂与神秘。视觉与心灵是最容易被虚实而迷惑的对象,或许正因为这种迷惑,才为我们带来大量的视觉快感。本期所推选的艺术家作品中,无论从现实到虚幻,从真实到模拟,从表象到虚象,都承载着他们对虚实世界表达与感知的理解形式。
1
吴碧琳
×
《坠落的马桶》
Falling Toilet
吴碧琳
新媒体艺术家/设计师
201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系获学士学位
202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跨体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致力于跨媒体艺术领域研究
关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关系
从事多感官虚拟现实装置、影像等多媒介创作
参加展览
2020,INOUT 疫蝶效应,线上展览
2019,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重庆当代美术馆,重庆
2019,亚洲数字艺术展览,联想大厦, 北京
2018,“传承奥运,展望2022”奥运文化主题展, 鸟巢文化中, 北京
2018, 奇幻之城·来福 艺术季,来福士购物中心 , 北京
2018,新星星艺术“思想的形式”,德基美术馆,南京
2018,未来的异想·新媒体艺术展,今日美术馆,武汉
2017,卓越· 青春,劝业场, 北京
《坠落的马桶》 Falling Toilet VR影像/装置 2020
“科学幻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界限只是视觉上的幻影。”
——唐.哈拉维《赛博格宣言》
这是一个运用3D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共同伪造的混合空间之旅。马桶将作为您通往异世界的入口,从下水道坠入一个虚假日常与真实幻想共存的空间。这里有伪造的真实、模糊的感官与幻想的日常,构成了一个由人类想象与具体现实杂糅的异空间。
完整的第一人称录屏示意画面
空间全貌
流程预览
日常马桶
初始空间,
图像来自于一个日常的马桶,
经过碎片化的贴图后在虚拟中重组。
由此作为入口
不断坠落
坠坠
落
心海
动核
植核
圣恶
软硬
虚骨
虚囊
虚核
幻想马桶
终点空间:
一个正直的三维马桶,
以现实为参照物的虚拟镜像。
在虚拟的长河之中将真实的自己隐去。
凡为虚妄,皆有所象。
现场概念图
现场概念图之一
在现场空间中也会放置一个马桶。观众会先佩戴头显,通过头显判断观众坐在马桶上的动作,去触发后续的坠落,以“坐”的动作启动“坠”的旅程(疫情期间暂无线下毕业展)。
现场概念图之二
创作幕后
“坠落感”是一种可以被伪造的感知,小脑对重力的判断失调导致大脑误以为自己正在坠落,从而引发了生理与心理的恐慌。我希望观众由这种不安全感的姿态进入我的虚拟空间,因此加入了“坠落”的设计。马桶在其中作为通往异世界的载具,连结了现实与虚拟。这个看似戏谑的道具,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通往非现实世界入口的意象,譬如在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与电影《猜火车》中,都有主人公掉入马桶后进入精神幻境的情节。
创作过程1
创作过程2
在最终的视觉呈现中,我试图混合日常事物虚与实的关系,以器官的体液、机械化的胶囊、虚空的人体等意象去表现一种我所关心的边界的混淆。同时在声音设计上注重交互性,如坠落的风声、行走的水声都配合观众的移动,以实现超现实感受的视听语言。
2
刘军伟
×
《真实空间》
刘军伟
1992年 生于山西晋城
2011-2015年 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版画系
2017-2020 年 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版画系
师从周吉荣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展览及收藏
2019年 参加《love》以爱为名新西兰大使馆主办的艺术家联展 北京
2016年 参加《雄黄》青年艺术家联展 北京德滋画廊
2016年 参加798杨·国际艺术中心青年艺术家联展 北京
2015年 参加《不期而遇》798青年艺术家联展 个人收藏 北京
《景观系列》参加“沉没之丘”艺术家联展 个人收藏 北京德滋画廊
2014年 参与设计与制作上海宝马体验店的大型装置“未来世界”
2014年 作品《移动的风景》参加新生代中国版画力量-央美版画作品展 个人收藏 北京
2013年 作品《铁路》系列参加“复数的艺术”版画作品展,个人收藏 韩国首尔
2012年 《风景写生》三张作品参加中央美院基础部下乡汇报展,并被留校收藏 北京
2012年 作品《家人》 参加中央美院“新鲜的空气”作品展,获得三等奖 北京
2012年 作品《她》参加中央美院版画系思维转换汇报展 北京
2012年 《内蒙写生》多张作品参加中央美院版画系下乡写生汇报展,两幅作品被留校收藏 北京
《真实空间-壹》 数码版画 56cmx75cm
我的这一系列作品还是延续了之前对空间的探讨,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被迫居家,往日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但仍留有些许余味。全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一个巨大的屏障从天而降,无形中隔绝了彼此,往日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我也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囊括了所有,包括时间,它是可以进行双向交流的,是运动的,是承载形象的“交通工具”。这里我使所有的物象变得清晰可辨,而过于“清晰”的图像使我们对所谓的“真实”产生了怀疑,同时连续的图像形成了视觉屏障,使眼前真真切切的东西变得“模糊”,无法触及到真相。
《真实空间-贰》 数码版画 56cmx75cm
《真实空间-叁》数码版画 56cmx75cm
《真实空间-肆》数码版画 56cmx75cm
《真实空间-伍》数码版画 56cmx75cm
我从视觉经验和记忆出发,对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解构和重组,在记忆和现实的交错、叠加、融合、对抗中,空间造成了一种视觉假象,而空间里的对象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关。现代空间的构成离不开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会留下蛛丝马迹,发现与被发现,凸显与隐藏似乎就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在这里显露无疑。结构分割了空间,同时也分割了时间,空间的另一端将通向哪里我们无从得知,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为意识活动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场所。
《真实空间-陆》数码版画 56cmx75cm
疫情发生以来,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解封,武汉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时期,我们无法想象在这样一段时期里发生了多少故事,但必定是刻骨铭心的。我的创作也基本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完成的。空间由禁到解,开始向外拓展延伸,一方面对应了当下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的潜意识活动的暗示和指引,我所建构的空间意在传达这几层含义。
3
王世航
×
《共享时代-大碗岛星期天的上午》
王世航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原创动画
2019年赴(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学数字新媒体艺术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数字技术与版画媒介方向获硕士学位
参展经历:
2018年 参展意象世界多彩中国-微型艺术国际展,北京
2018年 参展多彩中国微型艺术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8年 参展第八届“回响”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研究生作品展
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作品毕业展获二等奖
2010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成果展获优秀作品
《共享时代-大碗岛星期天的上午》222cm x 330cm,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NO.1》 96x72CM, 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NO.2》104x75cm,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NO.3》136x96cm,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系列作品源于我对社交媒体“刷朋友圈”的思考,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上传的大量信息承载了现代人类的新文化,我们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世界共存的图像世界中。“刷朋友圈”是一种付出行为,而结果是大量的信息被搁置在那里,我通过对这些图像信息的不断的收集、存储和分类,试图将这些被遗弃而又丰富多彩的图像再次利用,也许可以在某个偶然的时刻可以再次给这些信息元素的原作者产生某种召唤。
《共享时代NO.4》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NO.5》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NO.8》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塞克黑肖像》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20
艺术的发展紧接时代并受其启示,艺术家修拉通过科学革命对光的重新认知,摆脱了画家上千年在调色版上调色的传统,而用小圆点和纯色色点作画(在一定的距离看上去,这无数的小点便在视网膜上造成所寻求的调色效果)。而在现今的数字信息时代中,我试图放弃画笔,不再浪费现实世界中的一滴颜料资源,直接与互联网中索取我所需要的一切来制作一件通过画笔和颜料完成的经典之作——《大碗岛星期天上午》,然后再将完成的作品回归于网络世界之中;我对这种虚拟数字世界的存在有某种危机感,即使最终我们会更全方位的融入到数字信息空间,去享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我也更倾向于相信真实取决于通过身体劳动所获得的过程体验,所以,我试图通过繁复工作这一行为将这种虚拟存在变得更具真实感。
《共享时代-新冠留念》222cm x 220cm,艺术微喷,2020
《共享时代-漩涡》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19
《共享时代-色系》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19
《共享时代-朋友圈》尺寸可变,艺术微喷,2019
在上帝之手系列作品中,机械臂相比艺术家之手,在工作中它有更强大的控制力,使用机械臂进行工作可以更加突出的强调版画艺术中的多次套版的重复性表现,它更像一双上帝之手完美、自如。同样的线段描绘在不同的空间位置,而创造一种更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丢勒是北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结构精准、严谨,笔法细致、流畅、表现力极强。我们崇拜传统技法的精湛,但也不能否认现代科技技术的精细,以及人对机器的操控感。就技术而言我用丢勒的作品重新进行创作,用现代技术向传统技术致敬,向大师致敬。
《上帝之手-致丢勒No.1》55cm x68cm,数字技术,2019
《上帝之手-致丢勒No.2》55cm x68cm,数字技术,2019
《上帝之手-致丢勒No.3》55cm x68cm,数字技术,2019
《上帝之手-致丢勒No.4》55cm x68cm,数字技术,2019
在进行了一些创作的工作后,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要如何去定义我的工作与艺术的关系,来确认这些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可以促使我工作的动力。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工作者,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艺术史给我们留下厚重文化艺术积淀的同时,我们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当下社会给予我了更多的资源技术和方法,一个更多维的空间。所以,我想在这个学习时期可以尽可能的与艺术历史发生对话甚至是摹写。“数字技术与版画媒介”作为我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方向,数字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版画历史悠远深厚,这两者的关系共同启示了我的创作和无限的指引。我试图将数字科技技术作为工具和素材,同时我也想把我的创作规划为三个阶段:致敬历史经典、致敬自然再到表现自我的过程。
4
杨永嘉
×
《边界跨越》
杨永嘉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多媒体方向 获学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硕士研究生
参与2016-2020国家艺术基金——古代壁画现状模写项目
参与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 文艺人才培训(培养)资助项目
参与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山西运城新绛县白台寺古迹修复项目
入选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等。
《边界跨越》 尺寸:85M*300CM 材料:木制框架 宣纸 墨 矿物色
毕业作品拍摄执行表
往年毕业作品展是一件仪式感十足的事件,人头攒动的美术馆空间内,艺术作品被激发其意义和活力,驻足观瞻才更能让这场毕业大剧充满那独一份儿的仪式感。这是一次自我寻找这份仪式感的策展计划。以我所生活的周边环境作为最直接的策展场地,展览就在生活的剧场中拉开帷幕。创作灵感来源于疫情中,生活空间被有意识的分割,“隔离”这一关键词的介入,颠覆了以往的生活,包括艺术的观看方式,这同时也改变了我针对这次毕业作品展的创作方式。为高大上的美术馆空间所准备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作品与生俱来的物质属性必定会在线上虚拟的空间中发生一次次叛逃。也许让作品在虚拟的网络等待着观众,不如发挥想象力,主动出击,走进生活。
开幕
第二幕 跨越社会空间、专业、意识的界限——边界跨越
《界》
光烟淀下,
都市草垛,
枯叶楼阁。
雪与松针,
挡不住,
吐息惊慌。
四月鲜花争墙头,
柳絮漫京城。
零下二度的空调房,
关不住,
艺术出高堂。
河谷与八音盒,
流不尽,
人间烟火星光。
第三幕 落幕 线下展我说了算——画地为牢
落幕
空间上的隔阂不得不让我对所在的生活环境,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艺术作品本身的物质属性产生了新的感受和思考。正如上世纪70年代,希腊艺术家塔纪斯在建筑师Johan Ottovon Spreckelsen设计的新凯旋门(La Grande Arche)前的作品《水镜面与信号灯》。其作品跨越了艺术原本空间的限定范围,呈现出开放和联结周边场域,消除作品形式化的空间界限。在变现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作品也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作品的垂直线与环境中的不同的水平线结合,借用不同的水平线造景,变换生活中熟悉的舞台,剧场性空间的作品展示,在不同环境下可能产生独有的魅力。制作过程中临时邀请了身边几位不能如期上学和工作的朋友,共同协作完成此次计划,也许思维差异导致创作方式和内容的不确定性,可以为我的毕业仪式感增添些许的魅力吧。用镜头记录时间、地点、阳光的变化,将这次特殊的毕业仪式归档。
5
强勇
×
《不忘》
强勇
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大学院造型研究系工艺工业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当代雕塑研究,博士课程在读;
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
强勇《不忘》 材料: 视频 尺寸: 500cm×300cm 导师: 隋建国
当全人类共同处在存亡关头,所有人或许该以无心理的隔阂、无意识形态的对立,去应对严峻的挑战。地域、国界、种族、阶层这些人为界限显得微不足道,此时抛却的应是割裂的态度、分离的想法,彼此催生出有志一同的合作与团结。人们举起饱含一腔热血的手,表达的是基于卸下疏离、分歧、责备,经过思考之后的认同与信任,更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判断而相信这样的抉择,一切结果由内心自愿使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末尾写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在当下却是:全世界的人们,联合起来!此时的无心者既是无产者!
首次以虚拟方式替代实物展示,手稿、文字、图片、视频的重新整合,编辑与制作的再调整,都预示着根本性变革时代的来临。
现实与虚拟的轮廓、边界,不但不再分明,而且重叠得如此自然、平和,彼此没有了本质的界限。
两者间的穿梭、交集瞬间变为常态,同时也交织、架构起新的途径。
隋建国 教授评语
强勇在读博期间认真整理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开始走上一条借助意识形态符号表达自我的道路。在读期间他还报名支援云南穷困边疆地区,作为挂职干部在当地县政府工作两年多时间,帮助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为当地发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在地方工作期间,他仍然抓紧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开题。为下一步的正式论文撰写打下了基础。强勇在日本完成了预科和正式研究生学习,日语水平很好。以他的资质能够胜任专业创作和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
2020年6月
6
解放
×
《满城静寂》
解放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9年于京都市立大学交换
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参展经历
2019.12 atomy / 解放个展 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
2019.11 第三十届留学生展览 日本·京都 厥川御池
2019.6 significance 高山上跑下来30只麋鹿 北京·798艺术中心
2019.5 猫山吉树数 / 解放个展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主楼展厅
2018.4 youth 后生 中央美术学院造形学院油画系
获奖经历
2018-2019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半奖
2018-2019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全奖
2019.1 第十五届“画室开放日”作品艺术探索奖
2017.6. 衣恋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 韩国E·LAND集团 中央美术学院
2017.1第十三届“画室开放日”作品 最佳技法奖中央美术学院造形学院油画系
2017-2018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全奖
《满寂》木板坦培拉 草 尺寸可变 2020
《满寂-碑》 木板坦培拉 草 尺寸可变 2020
《满寂》 木板坦培拉 草 尺寸可变 2020
拥拥挤挤,凄凄寂寂,空空荡荡视不见敌,却在春天挤满恐惧。假期漫无边际,它们依然在窗里。烧不尽,碑屹立。当春风拂去,翠绿生满地。
《满寂》(局部) 木板坦培拉 草 尺寸可变 2020
《满寂-碑》 木板坦培拉 草 尺寸可变 2020
大致光照示意图
虚拟展厅内展示
为了参加线上的展览,我复刻了其中一种排列方式制作3d模型,同时也有了新的形态的变化。这些木板材质和草的建模全部都在努力还原我之前的现实中的作品。而最重点的画面部分,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只是一张贴图。在这个虚拟的里面显得是如此的不足一提。我记得之前有人说长镜头是电影最后的尊严。那绘画呢,难道实体展厅是我们最后的尊严吗。
《满寂》 150cmx130cm 木板坦培拉 草皮、镜 2020
《满寂》(第二部分) 尺寸可变 枯草、镜、画框 2020
《满寂》(局部)150cmx130cm 木板坦培拉 草皮、镜 2020
现在有了实体展览的机会。窗变为光斑,而这丛草,借由镜子,生长蔓延出去了。
7
刘泓瑜
×
《群岛》
刘泓瑜
2017-2020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 / 国家形象视觉研究
2013-2017 中央美术学院学士 / 视觉传达
曾获得:
中央美院优秀毕业生
周大福奖学金
中央美术学院全额奖学金
曾参与:
第五套新版人民币升级设计
新疆墨玉县扶贫攻坚设计
北京时代美术馆“旋构塔·设计不在”展览
《群岛》 影像作品 2020
“在大面积的陆地上,现实的荒谬迷失在那将一切都相对化的广袤无垠之中,而在岛屿上,现实的荒谬却明晰地显现出来。岛屿是一个剧场式的空间,现实被架空,幻想照进现实。”
“你未曾拜访,永不能游历。”
“人类驯服了陆地,却没有驯服这些岛。”
——朱迪斯·莎兰斯基《岛屿书》
《群岛》 影像作品 2020
在“全球海岸线”数据库中有180498个岛屿,占地球面积的1.47%,5.5亿人在岛屿生活。世界上有1/4的主权国家由群岛或列岛组成。岛通常关乎两个问题:自然身份与持续建造。 岛屿是“一块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区域”,岛屿世界在海陆的互动中形成,每一个海水冲击岩石的瞬间都是在塑造边界,这一边界是动态的,是海洋世界与陆地世界的连接,这不同于国际海洋法仲裁案中的裁决线。岛是有限的,封闭的场域,在统一的时空里,岛作为“小的空间”通过重复与扩展形成了群岛。对岛屿的幻想,无论何种情绪,都意味着幻想逃离。
《群岛》 影像作品 2020
最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像岛屿一样与陆地隔开,却又保持着冲击和反击的关系。早期的人类学者将他们在大陆所关注的问题意识与困惑带入岛屿来寻求答案,但忽略了岛屿本身的物理性和岛屿拥有者的观念。
以岛屿的物理性为基础,从其特有的空间特性,隔离性、流动性、跨界性来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从岛屿看世界”,在全球化被重新定义后,岛屿上发生着怎样的剧烈变迁与不断调适,我们正在目睹着一座座岛屿的诞生,我们又将怎样实现自我逃离。
无人岛
无人岛常常被作为游戏的开始,玩家不断获取自己想要拥有的,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占有。当人类被隔离,封锁,岛上没有了人类活动。其他生物占领了人类腾出的空间,害羞的山羊空城冒险,数以千计的猴子在街道游荡,岸边的礁石爬满了牡蛎。本应该是常态的事,却变成了反常态的新闻,动物的“狂欢”出现在了人类消失的第N天。作为“岛外人”,应试图理解这座岛屿的游戏规则,看到岛上所描述的一些不太明显的关系。
失语岛
岛民的对话中,电视的新闻里,城市被烟雾笼罩、房屋被暴雪掩埋,庄稼被疯狂吞噬;巨型火山的爆发,患病人数的新增,洪水的泛滥成灾,珊瑚礁即将消失。当各类社交媒体和资讯平台充斥着这座岛屿,人们能了解世界上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灾难。悲剧性事件所诱发的抑郁状态,可能会多出一个表现维度,人们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命运的掌控,作为没有话语权的个体,如何才能不被卷入漩涡从而减少自我消耗。
高速岛
岛上习惯于高速、巨模的“流动”,以“交往”作为时代标志和生活经验,公共生活也成为了岛民基本的生存方式。人口、物资、货币、信息、知识的高速流动,带来了技术的创新,也形成了全球性的风险。当社交距离出现,公共空间中的行为规范被改变,人们似乎对这种限制感到不安,试图寻找各种路径来克服这种被剥夺感。封闭的城市技能,不可及的公共空间,不再只是被边缘化社会群体的独自经历。作为高速运转结构下的一单元,应如何塑造个体与社群之间的连结。
下沉岛
一个放大镜,放大了亲密关系中新旧交替的矛盾。24小时的密切相处,“亲密恐怖主义”不断浮现,使这座岛屿呈现出异常崎岖的地质肌理,并如同一种伺机性感染在大流行环境中迅速蔓延。岛民描述,我无法想象当我们一天24小时被关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会发生什么。来自岛屿的求助电话不断响起,一遍又一遍的询问着走出岛屿的路。
重构岛
海水对岩石的每一次冲击,都是在重构边界。个人生活方式的重构,社交媒介的重构,人与人关系的重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重构,产业链的重构,世界秩序的重构……如何重新认知我们的处境及所扮演的角色?
群岛
8
刘洋
×
《nothing系列》
1991年出生于河北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一工作室
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于李晓林教授
参展经历
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优秀作业展北京
2014年中央美院“足迹·青春”创作展 中央美术学院
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下乡汇报展
中央美术学院地下展厅 北京
中央美院“足迹·青春”创作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16年 “学院本色”201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年 第四届青年版画邀请展全国巡展
获奖经历
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优秀作业
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优秀写生作业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三等奖学金
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依恋奖学金
收藏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优秀作业《写生手脚》
2013年下乡写生作业《写生兰州》被私人收藏
2014年版画系下乡写生作品《风景》系列被私人收藏
2015年版画作品《疲惫》被私人收藏
2016年学院本色参展版画作品被北京风雅颂传媒公司收藏
2016年本科毕业版画作品《栖息地》系列被依恋集团,广州《画廊》杂志社及多位私人收藏
2016年纸本油画棒作品被私人收藏
2017年纸本作品被私人收藏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我怀着对秦岭山的敬畏之心,开始此系列作品,以树与树林为题材,表达我的内心世界,作品起初是以对象为主导,在画面空间的调整过程中,逐渐地转向对画面本体的阐释,使用从山西、陕西、敦煌、北京等地收集的有颜色的土、矿物质等,经过处理后,结合商店里买来的矿物质颜料在画面中层层叠加,改变了画面的客观空间,也改变了我对画面构成的认识,惊喜的感受到画里的精彩世界。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 nothing系列》 综合材料 50*60 2020
撰文/林路
(图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