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览“世界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之后”于草场地艺术区开幕

时间: 2020.7.14

一九四五年,世界千疮百孔,在一片废墟中,每个人都期待着将会出现什么。《英国病人》(迈克尔·翁达杰,1992)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一个装满隐私的世界,那里的人们很快便做了一个选择,不去在乎其他人来自哪里。一个湮灭的时代,也可以是觉醒的时刻,这就是故事要告诉我们的。

——皮柯·耶尔 《战争荒漠中一片失落的绿洲》2011

对当下工作、生活、环境的反思,往往成为身处其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如《艺术社会史》的作者豪泽尔所主张的“通过了解历史来理解当下”:了解那些“更古老的作品”,意识到我们“与它们的疏远关系”,将有助于找到“我们能够如何生活于当下?应当如何生活于当下?”的问题的答案;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迈克尔·翁达杰在八九十年代还要讲述二战中的故事,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英国病人》仍然让读者有共鸣的原因之一。

无可否认,新冠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将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艺术家和所有人一样难免不受到波及。我们可以在哪些历史中寻找参照,或者今天的事件又会如何影响未来?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7月18日,词业空间开幕展“世界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之后”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开幕。开幕展展出范西、李易纹、马海蛟、席丹妮、张新军五位艺术家涉及绘画、雕塑、影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展出作品无论具象或者抽象,其线索在于,都是艺术家在对自身所处环境或面对某个事件审视之后的表达与呈现。这次展览邀请的作品也不会提供标准答案,然而无论影像或是绘画,具象或者抽象,其线索在于,都是艺术家在对自身所处环境或面对某个事件审视之后的表达与呈现。 

Mr.Quan_Documentary_2016_Keyframe2.jpg

马海蛟 《马国权》 影像/黑白 54´59" 2016

马海蛟因为关注其亲戚家一位在年轻时遭遇过车祸的长辈而拍摄的《马国权》,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马国权的个人生活、思维以及周遭社会环境,连带描绘出中国北方县城的景观现状,这件2016年的作品曾在当年的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上展出。口述史和纪录片的形式,让其具有着某种“档案”性质。正如雅克·德里达的论述,“对档案的处理不是一个关于如何应对过去的概念。它是一个抛向未来的问题,一个关于未来自身的问题,一个对明天反馈、承诺和担负责任的问题。只有在未来我们能找到关于档案的真正含义。”

我的成长,与柏林墙无关#8.jpg

马海蛟 《我的成长,与柏林墙无关》

收藏级喷墨打印,丝网印刷,亚克力,13×18cm,10幅  2018

2018年,马海蛟在柏林进行短期驻地,作为冷战结束后成长的一代,他将自身身体形态映射到柏林墙遗迹之上,以“我的成长,与柏林墙无关”为标题使其个人身体与历史遗留产生了一种互文关系,而这无疑也将指向某一个层面的未来。这次也是该作品在国内的首次展出。seeds.jpg

张新军 《麦》 雕塑 木  2018

《麦》是张新军将自己睡过的床板锯成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木条,又一节节分开来刻成一粒粒麦粒。这个作品自2017起,至今仍在继续。从木板到麦粒,是一种物的形式转换与涅槃;而作为一种最基础的粮食,这些麦粒虽同样用劳作的方式收获,但其实用价值已被转换成艺术家的某种精神意志。带着中原地区的生活经验,在南方稻文化被较多提及的当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自海子、骆一禾以来的麦地文化的形象。而床与粮食的象征意义,也让张新军的麦粒可以视为古老的农耕文化与当今城市文化的一种冲突与平衡的结果。

范西 种草.jpg

范西《种草》 行为、摄影 2014,2015-2017

2014年,范西在承担了严肃创作功能的工作室里,在地面凿出个洞然后种上草,意在通过这个行为“实现对空间私有的臆想”(艺术家语),结果第二年原来的草没有继续发芽,她种下了一株茉莉花,2017年的时候她拍下了花开的照片。我们不难体会到艺术家对“逆转的景观社会”里人工中的自然观的思考,比如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以及风景与权力的问题,工作室是一种景观吗,“艺术家”呢? 

李易纹  《序列-3》   Sequence-3  纸本水彩  watercolor on paper 50X50cm  2019年.JPG

李易纹《序列-3》 纸本水彩 50x50cm  2019 

李易纹近期的创作则可视为对另一种“景观社会”的逆转:网络景观里的音像图文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与混乱、事实与变异。2020年的隔离期间,面对谣言和真相汇合混杂成信息的洪流,他用画水彩画来平衡,那些看似凌乱拼贴的形象在画面中形成一种新的秩序,是“基于对网络资源的攫取、挪用和再造”(艺术家语)。原本擅长油画表现的他,之所以在近两三年画了大量水彩,也是源于2017年底,李易纹的工作室突然被要求几天内清退,把居住地和工作室搬到两个相邻小区之后,改变了他多年住在工作室里随时可以画画的习惯,于是他把家里的电脑桌变成了绘制水彩和草图的工作台。 

两个终点  布上油画棒 30x40cm   2020.jpeg

《两个终点》  布上油画棒 30x40cm   2020

工作室搬到郊区后,席丹妮将视野从室内静物扩展到室外景物,正如“无名绘画”艺术家之一的马可鲁所言,“她的绘画题材通常是略苦涩的”“敏感于日常事物背后的隐意,画中的物件是无声的脆弱的而又坚韧的待在那里。”那些随处可见且被人忽略的日常之物、废弃之物,都因她的绘画而获得了一种自足并被人重新看到并思考:日常与异常的标准是什么,正常与反常的界限又在哪儿。

图、文/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世界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之后

WHEN THE WORLD HAS CHANGED

艺术家Artists:

范西 Fan Xi

李易纹 Li Yiwen

马海蛟 Ma Haijiao

席丹妮 Xi Danni

张新军 Zhang Xinjun

策展人:张宗希 Curator: Zhang Zongxi

艺术顾问:梁舒涵 Art Consultant: Liang Shuhan

协助:刘伟 Partner: Liu Wei

技术支持:BOE画屏 Technical support: BOE iGallery

感谢日本MUSE水彩纸对本次展览的帮助

Thanks to Japanese MUSE watercolor paper

展期:2020年7月11日- 2020年8月18日

Date: July 11, 2020 – Aug 18, 202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323号 词业空间

Venue: Growing Space, 323 Cao Chang Di,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