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继忠首次内地个展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时间: 2020.8.8

2020年7月18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中国香港青年艺术家李继忠的首次内地个展,也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个展。展览主要展出艺术家自2018年开始并推进的项目《复还、修缮与进退维谷》,与由该项目衍生并于2019年开始至今的密集创作,并计划于2021年最终完结的项目《通向深海的狭道》。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出的两个章节的作品都从属于艺术家计划于2030年完成的《迁移》五部曲之中的前两部。这系列研究式创作项目以战争历史作为起始点,李继忠通过研究“迁移”过程中的人口流动、物质转换和意识形态的传播等议题,探索当中潜藏的大亚洲脉络下的权力关系,并如何延留至现代社会中。

作为一个将文献考据作为重要工作方法的艺术家,李继忠尽可能的在考究过程中仔细拆解档案与素材中的多重历史主体性和政治涵意,比较众声喧哗中因身份差别而引致的不同立场。具有话语权的论述者都渴望通过意识形态说服民众接受单一和线性的历史观,并勾画符合自身利益的历史长河;艺术家相信历史无时无刻跟当下现实发生着激荡,而以上提及到的论述与意识形态上的呈现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李继忠想要做的是在严格的考据与调查之后,经由他极富个人性的视觉语言转化,去除说教式的言说,让人们看到历史的繁杂多样与潜藏的可塑性,并引发多重线索——凭着判断与经验,串连艺术家与档案中的众多主体才是解扣历史的真实密码。因此真正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李继忠所搭建的饱含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的半虚构剧情创作,与充满主观意志的展场结构,超越考据与素材本身的同时和严苛的工作方法形成一种激烈的对比和张力关系,共构了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两章勾连却又有所对峙的战争史诗。

第一章节《复还、缮修与进退维谷》为一项创作及研究项目,透过文献与对象,追溯香港二战后期的历史,探讨时间过渡对「纪念铜像」意涵上的改变。作品由录像、雕塑、摄影与装置组成。「纪念铜像」本身具精神性与符号性的象征意义,然而,它的本质也可随时间的进程产生转变。二十世纪初,英国治港,铜像的诞生彰显了殖民主义,经历过二战、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社会运动,到了回归后,铜像渐渐成为了普罗大众对于殖民时代的怀缅对象。而在过程中,为达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效果,「纪念铜像」被放置在公共空间内,当中「物」与「人」的交织,又如何发展出一个社会性的论述?再者,铜像有其「纪念性」(Monumentality) 意义,因此选材必用上持久的物料,但由于战争,铜像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和时空的转移,这正响应了它作为一个符号在二战、战后与后殖民时代的变迁。

第二章节《通向深海的狭道》的研究方法与第一章节有所不同,艺术家主要是透过参与艺术家驻留计划、档案研究、访谈、实地考察以及参阅既有的研究为主,继而以艺术作品的方法呈现。在一段关于日军在二战期间于香港建立“细菌研究所“与战争难民的历史的基础上,艺术家渗合个人歴史、对于事件的主观看法、个人情感、虚构与想象,交织出来的论述,李继忠除了希望能补足因各种档案与政治体制的局限而引致史料不尽完整外(永远不会有完整的档案),项目的重心是发掘人性、历史主观感性与事者的心理状况。「主观性」常被排除于主流历史观,但李继忠一向认为细节与其推论有助塑造更立体的歴史脉络,跟当下相似但不尽相同的社会状况并置。

有趣的是,第二章节作品在研究与创作之中对于艺术家本人的触动也在不断反哺艺术家去修改与推进《复还、缮修与进退维谷》的创作。艺术家在两个章节内容的文献考据过程中面对了截然不同的文件系统与体制,面对的阻力与涉身体验也大相径庭,这种交错生长既可以看做是对此前视角与系统的矫正也可以视作一种更为深层次的认知。

据悉,展览将于2020年8月19日结束。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