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进展,它逐步地吞噬(gnaw)着未来,而当它前进时,其自身也在膨胀。过去在不停地成长,因此,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中国逐渐兴起的当代艺术,如同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描述的绵延而持续变化的生命体,源自其内部强烈不息的冲动驱使着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向前奔涌着变化着,不曾停顿却始终充满着差异性。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自9月25日正式面向公众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常设展《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不仅打破了国内当代艺术缺乏常设展的空白,也试图以五位策展人的视角去梳理和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绵延的过程。作为一个“生长中”的展览,该展本身也可视为是艺术史呈现的实验样本,“一个有无限变化可能的探索与尝试,一个将展览本身作为艺术作品不断生长的理念”。
在过去十余年中,民生美术机构曾先后从绘画角度推出过《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1979-2009》,从影像角度梳理呈现了《中国影像艺术二十年1988-2011》,从艺术家个案角度推出过张培力、耿建翌、丁乙、刘韡、徐震等当代艺术家的个展研究。而本次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由五位分别在影像艺术、展览策划、美术史研究、机构创办与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策展人:董冰峰、鲁明军、秦思源、汪民安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李峰共同策划和梳理,展出了91位中国艺术家的95件(组)作品。 这将不是一次固定而静止的陈列展,其展览艺术家名单将不断地更替、作品也将不断地更换。尽管策展团队一再强调这并不是试图去书写艺术史的展览,但他们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与整理中提炼出六个关键词板块:时间/空间、生命/身体、日常生活、物质、表演、情感,并且本次常设展的板块也会随着展览与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增补和调整。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新闻发布会现场
“打破等级制,不断地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与艺术教育家吴冠中在1973-74年为北京饭店创作《长江万里图》大型壁画时保留的综合成稿,是中国油画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也是本展的开篇作品。策展人秦思源认为,这件作品在历史的复杂性中象征着艺术家回归形式美,“为艺术而艺术”地进行抽象探索,因此本件作品对于展览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之后1980年吴冠中在《美术》杂志(1980年第10期)上发表了《关于抽象美》,文中表达了“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等观念,进一步引发了美术界对于抽象美和抽象艺术的探讨。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纸上油彩 22.5x509cm 1973-1974 民生美术机构收藏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时间/空间意味着什么?这是抽象无限的概念,从具象到抽象,艺术家们打开维度将自己的思考传达表现出来。1979年,“星星美展”所体现出的自由大胆的艺术主张也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坐标。“我们不能把时间从这里割断。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光明交叠在一起,构成我们今天多重的生活状况,”黄锐在“星星美展”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将偶然与当代融合在一起,对于时间、空间和视觉符号的抽象探索也体现在了丁乙构建抽象时空的“十示”,余友涵笔下周而复始以至无穷的“圆”,王光乐融合了漫长时间、层叠的情绪以及容纳各种经验的“寿漆”。
作为85美术新潮中最具颠覆性的艺术流派“厦门达达”的创立人,黄永砅在1987年创作的作品《1980年临摹的油画1987年12月1日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五分钟》融合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和现代的艺术观念,当绘画通过行为转变为“事件”,这件作品也体现并呼应了“厦门达达”的宣言——“不消灭艺术生活不安宁”。《四个轮子的大转盘》也是黄永砅以装置的媒介形式研究艺术概念的代表作之一。大转盘在黄永砅而言是制造偶然的装置,“我的创作如果不是独立于我的,就不能称之为创作,而独立的创作则是眼睛和大脑的功能被限制之后依赖于偶然性的创作……”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从形式到符号,再到语言探究,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开始逐渐采取更多样化的形式语言来探索自我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王功新在美国纽约创作的动态装置《不可坐的》与邱志杰在九十年代初的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杨诘苍在《诸侯瑹》中进行的“水墨实验”以及梁铨在作品《流星雨》进行的水墨画拼贴,郝量融合现代元素的水墨作品《潇湘八景——雪色》彼此之间构成了对话和关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融合传统概念进行衍进的过程。
张培力 《30x30 》单视频录像 32'09'' 1988 由SPURS Gallery提供
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来自“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的《30×30》也是本展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从绘画中的橡胶手套再到录像中真实使用状态的出场,以抽象的行为方式语言,艺术家具象化了不断产生的差异性重复。
“从思想转变到身体表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关注点也经历了从概念到人本身的转变。袁运生在1979年创作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礼赞》曾因对身体的表现而在当时引起了当代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争议和轰动,在展的这件手稿也隐去了人体部分,而对于艺术家而言,“对人体美的赞赏,就是对自由的歌颂”。随着思考维度的不断打开,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探讨对身体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袁运生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手稿彩版)纸本水粉 33.9x198.6cm 1979
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哲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也触动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钟鸣的《萨特就是他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萨特逝世的契机下诞生,这件作品也在中国美术界引发了关于“画家是否应该存在个性”的争论,更被视为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里程碑式作品,“不仅萨特是‘他自己’,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当成为‘我自己’”,这也体现了萨特的理念“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钟鸣《萨特就是他自己》布面油画 110x170x3cm 1980 图片由管艺当代艺术文献馆提供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意识逐渐开始苏醒萌芽的年代,孟禄丁的油画《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结合了西方《圣经》中的意象母题与太极盘、佛教雕像和故宫大门等特色中国元素,象征着对传统的颠覆和中西的融合,“开启后来所有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先河”(邹跃进)。
孟禄丁、张群《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布面油画 196×164cm 1985 泰康保险集团收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城市化和迈入消费主义时代的过程,也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新的创作契机,关于身份的思考和寻找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与认同,也促使艺术家们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行为艺术、摄影、录像以及观念等领域创作了大量实验性作品。从事装置艺术的艺术家李景湖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解读纳入到作品中,当灯光投射到表面光滑的雕塑表面上时,冷冰冰的“物”被赋予了温度而成为了“人”并组成了“人民”。
李景湖 《人民》 雕塑 汉白玉 38×19×16cm, 41×22×25cm, 35×25×27cm, 25×17×23cm 魔金石画廊,东莞工作室
“面对现实的在地性”
在中国经历八十年代的社会变革与思潮跳跃和动荡之时,“伤痕”主题与“社会批判现实主义”一度占据了艺术创作的主导地位,就在此时也有一些艺术家逐渐将创作的焦点转向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家庭、个人主题身份和意义的探索。陈丹青的《进城之三》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并表现了对这一生活中似为常见又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还是正在经历变革的中国,正走在发展与变化的路上,对于未知和变化也充满着好奇和向往。
陈丹青 《进城之三》 布面油画 75x56cm 1981 私人收藏
吴山专是最早一批将中文话语元素糅入波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他凭借最为日常的语言与时代情境融合创造出“红色幽默主义”,也以艺术家的敏锐预见了九十年代消费主义与流行文化的盛行。创作于1985年的《今天下午停水》让人联想起曾经的标语文化,而在其后也逐渐演变为图绘、装置、小说、诗歌和思想实验的创作。
吴山专《今天下午停水》 布面油漆 102x102x3cm 1985 私人收藏 图片由管艺当代艺术文献馆提供
作为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创造的“光头泼皮”形象也隐喻了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上半期以自嘲戏谑为特点的生存状态,看似冥顽浑噩的人物在艺术家清醒写实的笔触下又传达出极强的目的性和物质性。 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价值观逐渐崩塌失控,刘炜也在创作于1992年的《自画像》中表达出自我的调侃、玩味与反叛。由此衍生出的“玩世现实主义”的视觉文本,呈现其个人特征的“腐朽风景”,也呼应了其后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彷徨与迷茫的状态。
方力钧 《1990》 纸本水墨 99x102cm 1990 私人收藏
“不断变化中的物质、情感和表演”
80年代后期徐冰结合版画形式语言开始进行“伪汉字”的创作,并通过木版和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方式印成了线装书和长卷的《天书》,这些看似熟悉又读起来陌生的文字作为艺术符号与物质材料的实践,既是对可识别与读解的现实世界的颠覆与调侃,也是对文字符号所形成的制约与桎梏的反思。
徐冰 《天书》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1987 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
由王鲁炎和顾德新在1988年共同创作的观念艺术作品《触觉艺术》,以16张黑白相纸标明人体触觉可感知的环境、条件、物理状态等,以语言描述的形式探讨观念艺术的本源和边界,正如艺术家们所表达的:“理性的目标与感性的彼岸相互不可逾越,肉体触及的世界与观念对应的事物迥然不同。《触觉艺术》将所“触”的物质对象改变为精神对象,因此它注定是柏拉图式的。”
王鲁炎、顾德新 《触觉艺术》 相纸 (银盐明胶打印)16.5x16.5cmx16 1988
电子游戏在进入中国之后给一代艺术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冯梦波也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游戏元素和符号不仅成为他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也成就了他如个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大收藏家》项目,正如纽约作家Andrew Solomon所评注的,“他的聪明不仅仅包括他的各种创作风格,还包括他的多重敏感性。他能将渴望存储在电脑时代的冷酷美感中;他能用对历史的怀念来充斥对未来的预想”。
冯梦波 《Q3》 录像,彩色,有声 32' 1999
《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是曹斐的动画影像作品,人民城寨的面貌具有中国当代城市的特征,在动态的影像空间内,熊猫、天安门、北京二锅头等当代生活的中国元素以戏剧化的影像呈现,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表述的:“它是一系列高度自相矛盾的、相互整合的、充满揶揄与质疑的,同时充满极度娱乐和政治意识的新中国画境。”其中虚拟空间、物理空间和影像空间的分层与交汇,象征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杂糅性。
曹斐 《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动画 5'57'' 2009
曾在二十世纪末居住于“东村”的马六明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跨性别行为艺术和摄影的艺术家之一,通过为自己构建虚构的新身份,《芬·马六明》挑战了人们凭借服饰等所谓外在文化特征对于个体进行的判断,进而为观者提供“关于人类本质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和谐与矛盾的综合启迪”(艺术家语)。
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多重文化的互相交融与影响,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艺术家们开始从艺术实践中探索媒介的边界,并挑战感知和经验的局限,进而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去探索生活、生命与感知之间的关联。《像泥巴一样简单》是刘诗园于2013年创作的摄影装置艺术,她从泥巴这最原始的物质材料入手,用不同语言搜索对应其他物体的相似性,来探索视觉表象的对应物并完成了1140张关于泥巴的照片拼合形成自己的创作。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结语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还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及作品并没有出现在《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第一次呈现的现场,未来策展人们将基于“绵延”的理念继续研究并努力,致力于将更多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和他(她)们的艺术作品与艺术项目不断地扩充呈现在展览之中。作为研究叙事的起点,《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试图从艺术理论和历史变革等视角入手,来展示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境遇以及其不断的绵延变化,当时间的顺序与线索被打乱,这些作品的呈现也并非艺术历史标本的堆砌组合,而是立足于既往和当下鲜活流动的状态,面向未来更多可能与衍变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法]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 肖聿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年.
[2]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资料.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20年.
[3] 专访艺术家冯梦波,一个将电子游戏玩成艺术的人[J].NOWRE, 2020, (4).
编/Sue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北京民生美术馆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5日—长期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总策划:李健、刘震子
策划团队:董冰峰、李峰、鲁明军、秦思源、汪民安 (拼音排序)
主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协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
首席赞助:中国民生银行
策展人介绍
董冰峰
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 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 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他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 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 亚洲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 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李峰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关注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史、机构管理运营与文化写作等。2007年起参与中国首家金融企业为背景的艺术机构的筹建和管理运营,先后担任副馆长、馆长,参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中国影像二十年1988-2011”等重要展览的策划,发起“民生艺术史”论文奖等项目。
鲁明军
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剩余空间艺术总监。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近著有《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秦思源
艺术家与策展人。1998年到2002年,他工作于大英图书馆的国际敦煌学项目。2002年,开始作为一个艺术家广泛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举行展览。秦思源在北京非营利艺术机构掩体空间负责展览,2009-2010年任ShContemporary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2006-2008年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2003-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秦思源撰写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是Frieze杂志特约编辑。
汪民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等11部。主编《人文科学译丛》(河南大学出版社),《生产》辑刊等。
参展艺术家名单
时间/空间
丁乙 Ding Yi,郝量 Hao Liang,黄锐 Huang Rui,黄永砅 Huang Yongping,贾蔼力 Jia Aili,梁铨 Liang Quan,梁伟 Liang Wei,邱岸雄 Qiu Anxiong,仇晓飞 Qiu Xiaofei,邱志杰 Qiu Zhijie,王川 Wang Chuan,王功新 Wang Gongxin,王光乐 Wang Guangle,吴冠中 Wu Guanzhong,杨诘苍 Yang Jiechang,余友涵 Yu Youhan,张培力 Zhang Peili,周迈由 Zhou Maiyou,周育正 Zhou Yuzheng
生命/身体
冯梦波 Feng Mengbo,李景湖 Li Jinhu,梁钜辉 Liang Juhui,孟禄丁 Meng Luding,尚扬 Shang Yang,汪建伟 Wang Jianwei,王音 Wang Yin,魏源 Wei Yuan,夏小万 Xia Xiaowan,徐累 Xu Lei,徐震 Xu Zhen,袁运生 Yuan Yunsheng,张群 Zhang Qun,张伟 Zhang Wei,郑国谷 Zheng Guogu,钟鸣 Zhong Ming,朱金石 Zhu Jinshi
日常生活
陈丹青 Chen Danqing,段建宇 Duan Jianyu,方力钧 Fang Lijun,葛宇路 Ge Yulu,蒋志 Jiang Zhi,蒋竹韵 Jiang Zhuyun,李天元 Li Tianyuan,梁远苇 Liang Yuanwei,林科 Lin Ke,林一林 Lin Yilin,刘炜 Liu Wei,刘小东 Liu Xiaodong,刘晓辉 Liu Xiaohui,毛焰 Mao Yan,王功新 Wang Gongxin,吴山专 Wu Shanzhuan,徐坦 Xu Tan,余友涵 Yu Youhan,喻红 Yu Hong,张晓刚 Zhang Xiaogang
物质
顾德新 Gu Dexin,刘建华 Liu Jianhua,刘诗园 Liu Shiyuan,刘韡 Liu Wei,毛旭辉 Mao Xuhui,彭薇 Peng Wei,秦琦 Qin Qi,沈远 Shen Yuan,施勇 Shi Yong,宋陵 Song Ling,王克平 Wang Keping,王鲁炎 Wang Luyan,徐冰 Xu Bing,张大力 Zhang Dali,张鼎 Zhang Ding,张恩利 Zhang Enli,张培力 Zhang Peili,周春芽 Zhou Chunya
表演
耿建翌 Geng Jianyi,顾德新 Gu Dexin,阚萱 Kan Xuan,李明 Li Ming,李然 Li Ran,厉槟源 Li Binyuan,马六明 Ma Liuming,舒群 Shu Qun,杨振中 Yang Zhenzhong,周啸虎 Zhou Xiaohu,朱昶全 Zhu Changquan,朱冥 Zhu Ming,庄辉 Zhuang Hui
情感
曹斐 Cao Fei,曾梵志 Zeng Fanzhi,何岸 He An,廖国核 Liao Guohe,宋冬 Song Dong,王兴伟 Wang Xinwei,杨福东 Yang Fudong,张慧 Zhang Hui
*艺术家名单按展览版块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