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8年今日王式廓艺术奖的获得者——艺术家郑达个展“未知的未知”,经过为期两年的筹备,于2021年1月29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开幕。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协办,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策展,集中展出了郑达自2016年来以“低科技”为探讨形式的代表作《生理反应1》《机器的自在之语》《上传者》等。
“今日”开年首展,开启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2021年,今日美术馆进入创办后的第18个年头。“在‘今日’,看未来”,是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非盈利当代美术馆,对艺术发展的期许与憧憬。
在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的冲击与考验,美术馆对未来发展做出了清晰规划,战略性选择当代艺术、艺术与科技、艺术与设计——三条轴线为发展方向,继续以年轻的姿态、前瞻的态度、积极探索当代美术馆运营发展模式。
开年首展“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正是今日希望呈现给大众有关“艺术与科技”的碰撞。对此,张然馆长在开幕式上说:“我们因未知而好奇、因未知而反思。从神明与神话、艺术与文学、到科学与科技,自古以来人们不断试图找到新的答案。郑达向我们展示出了他对于这个主题的剖析和思考,以及在21世纪的语境里,我们如何通过艺术创作和科技运用,探索作为人的当下处境和未来的边界。”
探索未知,是艺术家与科学家共同的目标。虽然媒介不同,但他们互相启发,相得益彰。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而科学也可以从艺术中获得启发与生命力。在全社会畅谈创造力的今天,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吸引了很多创投企业的目光。展览开幕式现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丁健先生特邀出席,他谈到“目前很多人非常担忧人工智能,害怕将来机器会取代人,但其实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整个大脑。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计算、逻辑和推理,而右脑主管艺术创作,以及哲学和科学思维。人工智能或许会取代左脑的功能,但右脑才是人的自我真正存在的地方,当人工智能把左脑的逻辑推理拿走后,剩下的就是右脑,像艺术家那样富有创造性的右脑。所以教育孩子要注重左右脑同时开发,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的时代。”
郑达与他的低科技“新物种”
郑达,作为一位工作生活于武汉的湖北籍艺术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对疫情深刻的个人感悟。因此,此次个展集中呈现了他对后疫情时代语境下对环境和对未来的思考,以反思科技创作为线索,呈现了他对全球景观下,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的探讨。
媒体时代的艺术关键不在于媒体本身是否具有滋养艺术的能力,而是艺术家是否愿意借用“新”的科技创造艺术。作为低科技实验室的创始人,郑达的艺术创作一直延续着对机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兴趣,强调使用自身可控的技术或者生活化的技术工具,形成工作模式来创作。“低科技”与高科技虽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他尽量避免因过度“高科技”带来的技术制作的复杂性,以及让人产生难以亲近与理解的距离感。
郑达通过机器的“冰冷气质”“理性的运算”,以及“信息投喂”与“机器学习”构建起视觉系统,探索人机之间的交互以及机器在获得“思考”后生成的“新物种”在人类不可见的空间中创造的意义和未来。
在技术生态中生存和创作的艺术家,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思维重塑和延伸实验性的力量,伴随着屏幕图像和数字形象成长的一代艺术家,更是有自我的技术认知。
郑达作为跨媒体艺术家,更是在通过科技媒介表达艺术的观念,探索未知的未来。在他看来人类与机器是共生关系,他常思考机器会如何看待人类,在不停进行艺术与科技碰撞的过程中,试图探讨人与机器的共生关系。无论是《机器的自在之语》《生理反应1》再或者《捕食器的函数》等,都是艺术家通过赋予作品一定的程序之后,试图让机器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馈,从而形成一种自主性运行的状态,让体验者可以感受到机器的生命之感。
作品《未知的指数》因疫情的原因,只能遗憾的以方案的形式呈现。这正回应了本次的展览主题“未知的未知”。未来充满未知,不管是科技艺术还是人类的最终生存境遇,都沉浸在无尽的未知之中。
郑达与“未知”的他
除了主张“低科技”与“交互”外,在展览中郑达同时强调“游戏”这一概念。他说:“游戏对我来说是我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游戏不仅仅改变的是娱乐方式,更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逐渐改变了人对于现实和虚拟世界认知的边界,对艺术家而言,未来、信息存储及其生命、意识,不同维度的概念边界不再清晰可见,反而随时互相转换。
以流动的时间作为视角,此次展览既是进行状态中的一次分享,同时也将成为起点,开启新的未知。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4月5日。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