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张培力全新展览“身体数据2020”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集合了张培力历时5年有余的一批最新创作。这一系列新作利用数字技术与3D雕塑,将骨骼、器官、血液、脂肪等等构成人体的组织器官进行可视化,作品媒介涵盖影像、雕塑、灯光与电动机械装置。“身体数据2020”展现出艺术家近年在作品中对于个体存在在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场域之间转换时产生的复杂张力,以及艺术家对于个体存在之“归处”,即“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思索路径。
“身体数据2020-张培力”展览现场。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题目中的“身体数据”,意指作品中的身体形态与数据全部来源自张培力本人。借助医学透视扫描,艺术家将数据转换为通用空间形体信息。让观众得以看到“身体报告”般精准的模拟标本。身体数据,无论是来自外部和后天的身份信息,如身份证、护照签证等,或者医学生理解剖中的形态和数据,在以艺术媒介的方式演绎之后,呈现了一个从社会公众到个人心理的多维度的刺痛带,同时因其决绝和冷酷反而带有抚慰和治愈的调性。
“身体数据2020-张培力”展览现场。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2019年11月作品首次以“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为题在上海仁庐空间展出后,中国和整个世界开始面临新冠病毒的威胁。这一预言式的作品在疫情期间继续发展,包括专门为此次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新展创作的两件机械装置“碰撞模式”1和2。这两件机械装置在动荡、激烈、强迫的碰撞中展现了内在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对立而随机的动态中记录了时间和历史。
“身体数据2020-张培力”展览现场。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密码”,2019,灯光装置,荧光纸本丝网,40 X 40 CM 共 11 页。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张培力在2019年创作的作品“密码”中,运用荧光材料、电子程序和灯光装置,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份证数字后6位隐藏在作品中。该作品被放置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当观众走入其中,跟随空间内光照强度的变化,可以观看到桌案白纸上印刷有艺术家身体组织器官的数字信息的时隐时现。当灯光强烈到几乎人眼难以承受的时刻,象征个人存在的数字被无处不再的白光遮蔽。肉身、身份与社会属性之间的错综关系犹如一组待破译的密码。
“全身的骨头”,2019,白色卡拉拉大理石,28 X 59 X 181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同样创作于2019年的“全身的骨头”则利用了医学扫描技术,艺术家利用3D打印、3D雕刻和手工打磨技术将自身详细的身体数据,转化成让观者联想起传统经典雕塑的作品。肉身的脆弱与作为自然之物的大理石的恒久,产生了某种对立与融合。
“关于肺 、胆囊、胆总管、动脉血管、肺动脉血管、肺结节的数据”,2019,装置,自动机械电机,布料,骨,300 X 330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关于肺 、胆囊、胆总管、动脉血管、肺动脉血管、肺结节的数据”是艺术家将如题目中所示的身体数据印染在织物上并做成窗帘,悬置在展览空间中按照某种规律开合。与“全身的骨头”这一作品呼应起来看,艺术家的身体数据可以借助传统石材呈现为立体雕塑的形式,也可以借助印刷和织物呈现为平面和动态的形式,在开合之间阅读、穿越、度量有限的尘世生命和无限的自然存在。艺术家利用身体数据生成不同形式和不同方向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艺术家的另一种“自画像“。这种非常有历史积淀的艺术方式在此获得了新颖的面貌。
“器官和骨头”,2019,尺寸可变。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器官和骨头”这组作品同样来自艺术家身体内部的形体,借助医学扫描和 3D 打印和雕刻的技术,成为了一件件可见的物品。由于不同的材质,它们有着不同的颜色和质感。艺术家将它们随机地、无差别地散放在地面上,观众可以观察、识别这些熟悉或不熟悉的解剖形态。人的身体内部不是为了观看而存在的,而将内部展现出来一方面依靠了医学和数字技术,反映着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在哲学层面上映射着人的存在本质和思想、精神在其中的位置。
“碰撞模式 1”,2020。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碰撞模式 2”,2020。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碰撞模式 1”这件作品标志着“身体数据”这一系列作品的新发展,即除了向内对个人身体的关注,艺术家也开始寻求以此为基点,向外与群体和社会的机制和观念发生相互作用,由此与艺术家大多数过往作品的方向更为一致。
在用钢板覆盖的地面上,两枚树脂雕刻的骨骼头颅沿着轨道相撞,然后缓缓分开并再次相撞,周而复始。轨道内部有电机带动并受程序控制。在碰撞中头骨会随机地转向不同方向,有时相对,有时相背。两枚头骨都来自艺术家本人的数据,但不妨可以视为两个个体之间,或者自我的两面之间,甚或两种观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碰撞模式2”采用一枚用弹簧悬挂、放大尺寸的头骨,数据仍然来自艺术家本人,铸铝的材质经受着两边摆动的空煤气瓶的撞击,发出高分贝的响声。受程序控制,左右各一悬挂的煤气瓶被电磁铁的磁力升到高处,在解除电磁力后开始自由摆动,轮番击打铝制头骨,周而复始。随着撞击的增多,铝制头骨会开裂、残破,碎片散落在地面。
在管道天然气普及之前,煤气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的厨房设备,供应清洁、方便的热能,主要用于做饭。与铝制头骨的撞击使作品由日常经验进入超现实体验。“碰撞模式1 ”和“碰撞模式 2” 两件作品表明艺术家试图将自身身体数据形成的形态更广泛地与外部世界进行连接,即使是以冲突和对抗的形式。
“19-B001”,2019,白色墨西哥玛瑙,15 X 19 X 21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这件用半透明的玛瑙材料雕刻的头骨真实还原了艺术家的“身体数据”。在 2019 年艺术家完成这个系列的首批作品之后,新冠病毒开始爆发并成为 2020 年影响全球的历史事件。从日常生活到国际政治,一系列的转变引发了各个层面的反思。死亡恐惧控制了人的行为,然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认识不是回避就是极为偏颇。此件作品展现着在科学、宗教、哲学无能为力的时候,艺术家是否有可能在此话题下做出有感染力的提问,并且将提问以恰当的载体赋予一种恰当的形式。
“19-O001”,2019,白色玛瑙,14 X 15 X 14.5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晶莹剔透的材质很好地表现了大脑曲折回环的构造。生命还有很多的奥秘没有被人所了解,大脑的构造和机制是医学家和科学家长久以来高度关注的领域,取得的成果也令人惊叹。即使如此,距离大脑的秘密被真正揭示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品在顶光和底光不同角度照射的变化过程中展现了形式语言和作品指向的合一。
“19-O002”,2019,白色玛瑙,15 X 13 X 20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经过手工精心打磨的心脏形态去除了 3D 雕刻的痕迹,显得自然天成。精确依据真实数据的动脉和静脉占据了很大部分,这是心脏与其他组织和器官连接的部分,也是其功能输出的路径。
“19-O003”,2019,白色玛瑙,9 X 17 X 15 CM x 2 件。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这是两件组合在一起的肾脏和血管组织。身体器官在寻常状态下是无法得见的,经由数据导出的形体使得本来的内部结构具有了外部形态,而其外表仍然包围着内部的组织。
“19-O006”,2019,白色玛瑙,18 X 21 X 18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肝脏的雕塑形象结合了玛瑙天然的纹理和色泽变化,与生理病理方面的征兆有象征性的对应。对于内脏器官的机制和功能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今天被广泛接受的以实证科学为立足点的医学、生理学并非这一议题的全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与对象具有主体性的可能性存在着结构性的鸿沟。
“19-O007”,2019,白色玛瑙,24.3 X 14.4 X 30.1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肺部的形象隐约可见包裹它的肋骨的痕迹和走向。对于人的身体内部来说,肺是一个“外部”器官,它时刻与外部世界直接连通,这也使它成为外部侵害最易进入的地方。它实在太需要善待,方法是“人类的伟大壮举”——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我身体的水的总量”,2019,人造水晶。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血液总量”,2019,人造水晶,13 X 11 X 13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脂肪总量”,2019,圣安娜黄大理石,21 X 21 X 21 CM。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身体中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包含了大量的水。“身体数据”可以产生精确的体内包含的水的重量。“我身体的水的总量”这一作品中(此件作品可以按照指定的重量委托定制新版),艺术家将同等重量的人造水晶作为作品呈现出来。水是无形的,在此件作品中被以可变形的软质容器兜起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作品“血液总量”为血液及其红色一贯赋予诸多象征和情感色彩。在这里被艺术家以 13 厘米见方的立方体红色水晶表现出来。作品的重量精确地等同于“身体数据”中艺术家体内血液的重量。方式与《血液总量》相同,圣安娜黄大理石的颜色是脂肪的“拟态”。
“身体数据2020-张培力”展览现场。图片由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本次展览也包括艺术家于1987年创作,描绘医学塑胶手套的绘画作品《X?系列》。延续自85时期以来的工作方法和艺术态度,张培力一如既往地对人的自然和社会处境进行了深切的观照。据悉,在展览期间围绕“身体数据2020”的先锋对话也将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艺讯网/编
展览信息:
身体数据2020 - 张培力
开幕:2021年3月27日
展期:2021年3月27日–6月27日
地点:北京东城区平安大街玉河一号
主办: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联合主办:仁庐 Rén Space
致谢: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