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我是被我触及的样子”:从零到引力波——王铁华个展启幕

时间: 2021.4.6

“画恍如旷野中的回声,是无法解释的,它自我表白,自我肯定,自我重复,但不能自我描述。它是某个调子,某个氛围,只能这样:我是被我触及的样子。”

 ——艺术家王铁华

“从零到引力波”王铁华个展ZERO零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一种心性的符号表现

“观众的困惑在于,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艺术家完成的绘画,而其创作中的谜一样的过程,则无缘分享。由此,归纳梳理艺术家创作中的基因性的潜在元素与思维模式相当困难。”[1]由于艺术家与观众的天然距离,艺术家作品中的那些源自艺术家自身学养、艺术经验及生命体验等多重因素的释读于一般观者而言往往不可达。这一点对于抽象艺术来说尤甚。

浅色为底,大笔状似无规律的涂画、黑色笔迹写就的英文字母及抽象字符……在ZREO零艺术中心的展厅现场,王铁华疫情期间的新作“零·手迹”和“摩西之杖”两个系列作品与其一侧陈列的过往作品,形成了某种对照与互文。这种对照首先来自观众直接可感的“形式”——山水画的尺幅,晕染四开的纸张上显露着点、划,甚至泼墨的痕迹,王铁华的前作拥有辨识度极高的水墨因子,以至于有学者以其作品为例,试图为当代水墨的发展提供一个样本[2];其新作则跳出这一视觉形式,更多地用抽象的符号表征来建构画面。其次,王的前作多以诗句为作品名,新作品名“零”更像是一个有待阐释的中性词,“摩西之杖”则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它们的阐释期待着艺术家或者观众的参与。而互文的地方则在于,艺术家一以贯之地坚持使用综合材料来进行创作,并且留下了强烈的书写性以及熟稔的空间表达。

图3、王铁华·零·手迹2020—20(41x41cm).jpg零·手迹2020—20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4、王铁华·摩西之杖—26(72x73cm)2020年.jpg摩西之杖—26 72x73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5、王铁华,东山高卧,纸本水墨综合材料,17cmx28cm,2015.jpg东山高卧 17x28cm  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2015 

“建筑与书法的营养决定了王铁华绘画的思想路径和视觉特质。”[3]作为艺术家出场的王铁华,其建筑师身份往往首先被捕捉。早在王铁华的艺术出圈之前,他就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曾为多地设计地标性建筑,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便是一例。建筑师身份之外,王铁华还是一位书法和绘画热爱者。王铁华从小承继父亲的理想,接受着严格的绘画训练,但因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而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不接受理科生,只能转而选择和绘画相近的建筑学专业。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古典园林,而中国文人的空间意识主要来源是文学、书法和绘画,所以他开展了对于书法和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园林中文字、空间、书写和身体的关系,是园林东方美学的核心。此外,他还多次利用出国考察的机会,近距离观摩大师的作品,并潜藏于心,不事声色地自我琢磨与实践。 

王铁华一方面保持着与绘画的天然亲近,另一方面广泛涉猎,将其所学化为艺术的涵养,最后经由不同媒介和材料的形式表征溶于画面,这也是从他前后作品中所有的某种共同的基因性的潜在元素。王铁华热爱绘画,并将之视为一种“出神”——“绘画对我而言是一种恋物,一种迷,和出神。”他的作品有水墨氤氲的云气,有墨分五色营造出的空间层次,有材料铺陈叠加营造出的抽象语意,也有有待解读的符号语言……王铁华借由纸、布、毡、水墨、油彩等这些手头的材料构成的形式营造,迷失其中。它们就像一种图像禅语,“在不可解读中,焕发出作者的身份、扰乱、超越、忽视、修辞上的徒劳。”[4]他称自己像一个被绘画呼唤的调停者、解围之神。在新作中,经由点、划、圈、笔迹等形成的符号在一片抽象的浅色衬托下,浮动、跳跃……王铁华为自己打造了一片视觉幻境。这片幻境里,“物象荣粹,奄去,靡无归期。举目,凄切;天地,淹没;山川,陷落。”[5]正如学者殷双喜评王铁华前作时所言:“在其中将个人对自然的生命体悟,转化为一种心性的符号表现。”

“从零到引力波”王铁华个展ZERO零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将绘画发展成一种思考的语言

尽管王铁华在2017年于798圣之空间举办的首次个展上,即以一套成熟的、具有当下价值和意义的绘画语言——水墨的晕染、空间的处理、综合材料的运用、诗化的作品名……引起学者的关注及肯定。有学者甚至以黄宾虹的大器晚成作比,以此来说明王铁华艺术出圈晚,但其所积累的厚度和质量不可小觑。王铁华的绘画出场[6],像极了一个对绘画的可能性充满好奇的创作者——作品形式风格多样,此次在ZERO零艺术中心的展览既撷选了以往的部分水墨和木板综合材料作品,也集中展示了去年在纸本上的“变法”和今年的油画综合材料作品。我们不禁对他此次展览显示出的艺术形式上的变化产生好奇——是一次转型的尝试还是一次质的改变?

图8、王铁华·零·手迹2020—23(41x41cm).jpg零·手迹2020—23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9、零 · 手迹 — 46  200x200cm 油画综合材料 2021.jpg零 · 手迹—46  200x200cm 油画综合材料 2021

图11、零 · 手迹 — 48  200x200cm 油画综合材料 2021.jpg零 · 手迹—48  200x200cm 油画综合材料 2021

在接受艺讯网专访时,王铁华直言,这些变化根源于世界在这个时间段上的变化,让他对绘画带来新的思考。身处新冠疫情当下的我们,被笼罩在一片口罩之下,滚动的确诊人数和时刻需要保持距离的出行,这让他一次次深感疫情之下“零”的突破带来的巨变。同时,他从欧洲零派艺术(Zero Art)中获得启发,想要创造一种不同于之前的创作,从对东方文化的水墨现代转化,转向一种更加自由的综合绘画方式,一方面用“零”这个宇宙的符号去叩问全球新冠疫情下对的人类命运,另一方面也希望对绘画的思考重新回到零点。基于这样的理解,他不再满足于东方的水墨符号,开始从20世纪的非具象绘画、量子物理和后结构主义的符号学中汲取经验,希望创作体现当下时代精神的绘画。

在不断的画面尝试中,他构造了一些文明的意象符号,有的像地质化石,有的像倒塌的建筑残骸,有的像刚涂了腻子,烂尾的废墟的残垣,并开始更多的加入一些文字和符号化的元素,甚至还杂糅了涂鸦和物理学公式,正如这个世界正在充斥一些纠缠不清的物质和思想的碎片,而宇宙中对于人类而言始终是痕迹化、印象化的东西,他似乎在这个阶段力图把他的绘画发展成一种思考的语言。因此,在此次展出的新作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绘画中既把意识当做符号化的主体,也创造了具体性存在的物质肌理,在他的艺术中,充满着骤变与沉静的张力,图上覆图,字上覆字,词上覆词,能指上覆能指,诗行历历在目,便成了某种仪式,可由此听取原初意义的窸窣作响。

图12、王铁华·摩西之杖—03(96.5x179cm)2020年.jpg摩西之杖—03 96.5x179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13、“从零到引力波”王铁华个展ZERO零艺术中心展览现场.JPG“从零到引力波”王铁华个展ZERO零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墟/境”王铁华个展798圣之空间展览现场

在“零”与世界和绘画之间

从与王老师的交谈可以看出,作为建筑学出身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艺术有着清晰且理性的认识,从此次展览展题“从零到引力波”亦可见一斑。他从自身置于2020年的真实感触出发,创作一批面貌和形式新颖的作品的同时,在作品名称和展览题目上均植入更加思辨和理性概念,以期通过艺术的事件引发人类和个体命运的思考,“零”是当鸿蒙初辟,万物还没固化,一切归“零”时,是宇宙的轮回。他在为此次展览撰写的前言中写道:

"2020新冠肺炎蔓延了整个世界,人类从零到亿万被感染,数百万人死亡,没有送葬行列,没有仪式,黑色,隔绝了接触。数据的数位不断增加零……“

"从零开始,就是在万物起源之处,也就有了零的结束。在零点就出现了毁灭,毁灭归结为起点……”

对于“零”来说它击溃或悬搁人性和物性,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宇宙的律令。而这就意味着,在“零”与世界和绘画之间,存在着一场正在进行的重新思考……一场有关人和宇宙万物的知识、经验、和符号的战争。“万物都是一种振动,文字也是声音,想象、回溯,人类开口说了话,争执便开始了,voice  speech  voix,话变成了文字,分裂变得不能回头”,而在他看来,在时间巨浪的淘蚀下,“引力”是维持世界的人的激情和梦想的唯一所在。引力是扩展空间,创造新的维度与宇宙相连,好像它连接无数个平行世界,突破零维的平面局限。

图16、王铁华·零·手迹2020—36(41x41cm).jpg零·手迹2020—36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17、王铁华·零·手迹2020—26(41x41cm).jpg零·手迹2020—26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图18、王铁华·摩西之杖—08(59.6x76cm)2020年.jpg摩西之杖—08 59.6x76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也称重力波,100年前,爱因斯坦首次在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提到了这个词。石头被投进水中会有波纹产生,而黑洞等质量巨大的天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时空涟漪”(ripples in the space-time),则被称为引力波。引力波很可能蕴含着宇宙诞生的巨量信息,引力波的发现,将能为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theory)和宇宙膨胀理论(the Inflation Theory)等各种预见性理论找到证据。2016年人类探测并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成为人类在科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也是人类遥望宇宙起源和进化的最新成就。从“零”到证实引力波的存在之间,暗含了对宇宙及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而在展览现场,这批具有哲思的作品,与展厅某处传来的来自宇宙的引力波的声音相映成趣,愈发彰显这批作品及艺术家的思想深度。

绘画是思想的物化,是一种吸引力

在采访中,谈及未来的艺术方向,王铁华认为艺术家离不开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世界对他的影响。早年建筑师的水彩、徒手草图训练,和常年的建筑图像思维的符号表现,使得王铁华对肌理、纸面、水性以及层层覆盖的画面特质,有着深入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前作带有水墨基因——因为大量的时间在做建筑设计,而水墨作画便捷且便于表达自身感受;而后者画面则带有在拷贝纸上层层涂抹的抽象符号的特点——疫情刺激之下,有了更多的对宇宙时空和类文字符号的思考和创作。同时王铁华坦言,自己一直在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追求一种作为对创作灵魂的直接表现,一种充满理性与理想化意味的艺术。“零·手迹”系列是图像无始无终的“能指链”,重要的是“焦虑”的过程,而“摩西之杖”是世界焚烧之后剩下的“灰烬”,“零·手迹”旨在对稳定的、中心的破坏,而“摩西之杖”旨在对于“迹”的延续。绘画本身也是原初声音留下的痕迹,是近似回声的存在,它们都处在回声的游戏之中。

图19、王铁华·零·手迹2020—25(41x41cm).jpg零·手迹2020—25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图20、王铁华·零·手迹2020—37(41x41cm).jpg

零·手迹2020—37 41x41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0

王铁华说:“绘画是思想的物化,不是一种直白的表述,它也是一种吸引力。绘画是对我产生了引力的结果,一张白纸就是‘零’,其中蕴藏了很多可能性。”而王铁华就是在诸多物象中,付诸于一张白纸很多绘画思考的人。西班牙艺术家安东尼·塔皮埃斯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如何从个人的角度去参与当代艺术,而非一定要以民族的身份去从事艺术创作。”或许这也正是他的追求。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

注释:

[1] 殷双喜,“即物尽性——关于王铁华的近作”,《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 葛玉君,“当代艺术中的水墨基因——王铁华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阐释维度”,《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2-15页。

[3] 曹天成,“结构、介质与残渣:谈王铁华绘画作品中的三个向度”,《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4] 王铁华,“出神”,《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页。

[5] 王铁华,“出神”,《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页。

[6] 指王铁华在798圣之空间举办的首次个展和在ZERO零艺术中心举办的第二次个展。

艺术家介绍

王铁华形象照.jpg王铁华,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建筑师,艺术家,学者。主要著作:《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景/识——王铁华绘画作品集》等。

展览信息

海报.jpg从零到引力波:寻找宇宙传来的嗡嗡声

王铁华个展

2021.3.27 — 2021.4.25

ZERO零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