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图像作为一种凝视: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开启“交融激流”

时间: 2021.4.7

“交融的激流: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近期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该馆王绍强馆长担任总策划及文献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杨北辰分别担纲“全球景观”“我们,集体”“前言心智”三个分主题板块策划,共邀请来自全球近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艺术家参与。同时推出“建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献展”,回顾系列展学理脉络。展览集中且充分地为观众了解国内外影像艺术呈现了层次丰富、内涵多样的作品,基于囊括全球化的图像视野之下,建构起交融对话的场域,也显现了作为美术馆品牌式的展览系列所延伸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01 开幕现场.jpg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一、足迹与脉络:从摄影到影像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持续坚守的“美术馆品牌项目”,广州影像三年展前身和脉络经历丰富,且犹如一面镜子,在形式和视野的变化上也折射出包含了策划和参展人员的结构范围、展览形式、艺术展品内容本身及技术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和线索。

1历史资料:2003年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广东美术馆) .jpg

历史资料:2003年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广东美术馆) 

系列展最初仅以“摄影”为主,并且多从国内本土艺术家出发,而后逐渐扩展为国际的影像展:2003年安哥、胡武功、王璜生策划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首次举办,收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250位国内摄影师的600余幅参展作品,为摄影专题收藏奠定了学术基础,该展其后于国内其他美术馆及国外德国、英国、美国等地巡回展出。

2历史资料:2005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城市·重视”.JPG

历史资料:2005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城市·重视”

3历史资料:2007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左右视线”.JPG

历史资料:2007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左右视线”

4历史资料:2009年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看真D.com”.jpg

历史资料:2009年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看真D.com”

此后2005-2009年共连续举办了三届摄影双年展,2005年策展人顾铮、阿兰·朱利安、安哥以“城市·重视”为主题,切时代地对聚焦于城市化发展变迁;2007年策展人司苏实、冯汉纪、阿兰· 萨雅格、蔡涛带来“左右视线”,聚焦当代中国多元摄影现象的生成和变通关系,提升了探索的深度和空间;2009年则由策展人李媚、李公明、蔡萌、阮义忠、温迪·瓦曲丝策划“看真D.com”,着重落眼于摄影语言中的“看”和“真”,试图挖掘摄影社会学方面的意义。这些路径也从小的话题逐渐转入由“图像作为一种凝视”的宏观视野,针对日益变化、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社会的进行观察、解读和剖析。

历史资料:2017年广州影像三年展“复相·叠影”

而从2017年开始的三年展最大变化则是从“摄影”转入了“影像”,由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略特、鲍栋、曾翰策划主题定为“复相·叠影”,也预示了一个新的探讨范围的开端,包括到此次的三年展,形势更为全面、深刻,这之中至少可以观察到两个变化,一是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升级,从艺术创作媒介或者展览本身来说,愈发多元的复合渠道,也让原本难以割舍的“影”和“像”的界限更加错综难解,对于摄影、影像本身独立性和复合关系的跨界有了新探索。再者,从本次2021年的三年展来说,将目光摆放在更为宽阔的位置,既保持关注人文、自然关系、开放视野,也增强了探究式的学术价值——从原本关注人文、自然的摄影延伸为更具包容性和学科性的“视觉研究的影像”,在学术内涵、艺术表达、技术更新方面都有了新启示、新动向,非常值得细读和探究。

“建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文献展”文献展展厅

5 文献展呈现的发展脉络 @艺讯网现场拍摄.JPG

文献展呈现的发展脉络 @艺讯网现场拍摄

6 本次展览相关学术研讨会.jpg

本次展览相关学术研讨会

在访谈中策展人团队也提到,展览从2019年投入筹备和策划,原定2020年举办展览也因疫情的关系推改至2021年,这次展览中也有大量讨论人、自然、生态、生存环境的作品,更有许多记录2020年后疫情相关的作品。或许在人类经历了重大波折之后,再回到这些提炼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成果来看,媒介承载了现象,这面生动鲜活的镜子,也恰巧及时地记录了这段经历。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在研讨会中有所涉及。文献展部分展区不大,但别具深厚的学理倾向,不仅记录了广东美术馆本身的品牌化展览实践策略和行动方式,也为观众勾勒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一个侧影,提出了思考和研究的模式,具备价值性、探讨性、脉络性。

二、交融激流与多元对话:展览三板块

第一板块:“我们,集体”

第一板块 “我们,集体” 展览现场

展览三个板块由三组策展人负责,并分布在美术馆三层空间,相互独立又交织串联,编织出“交融激流”的基本态势。一层空间展出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策划的“我们,集体”,邀请艺术家、电影导演和其他领域的文化实践者参与,结合不同时空线索,围绕着“人、人们,我、我们”等的人类聚散生存话题展开。

徐冰《蜻蜓之眼》纪录片 展览现场 影像 9分钟 2018年

9 刘庆元《轻》木刻影像 2020年.jpg

刘庆元《轻》木刻影像 2020年

客观来看,展览最为显著的是“场域”的展现模式和观看边界的消解,几件以装置的方式陈列的影像尤为突出,比如西班牙丹尼埃尔·G·安杜哈作品《大师之作潜入美术馆——人民的美术馆》,将西班牙美术史上的大师作品喷绘并陈列成画室的样貌,形式上以美术馆、展览、高雅、低俗、名作与复制品的对立矛盾进行了解构;徐冰《蜻蜓之眼》搜集大量视频监控影像,利用真实的片段寓言式地编构故事,也揭示着日常生活之中的隐藏危机和图像控制;刘庆元木刻影像《轻》由十几幅木刻作品组成,清晰可见黑色木刻的“花鸟虫鱼”,以影像的方式记录渺小与巨大之间的交织和转换,配合背景音乐,黑白激荡起伏不停。

10 丹尼埃尔·G·安杜哈《大师之作潜入美术馆——人民的美术馆》展览现场,装置,尺寸可变,2018-2020年.jpg

丹尼埃尔·G·安杜哈《大师之作潜入美术馆——人民的美术馆》展览现场,装置,尺寸可变,2018-2020年

11 奇拉·塔西米克《返乡 #1:过度发展的回忆(6)》 影像  1979-2021年.jpg

奇拉·塔西米克《返乡 #1:过度发展的回忆(6)》 影像  1979-2021年

12文慧《37度8报告》影像,7分钟,2014年.png

文慧《37度8报告》影像,7分钟,2014年,创作年份:2005年,录制于:2007年,演出时间长度: 70分钟,制作:生活舞蹈工作室

菲律宾艺术家奇拉·塔西米克《返乡#1: 过度发展的回忆》、杨福东《愚公移山》重新演绎了现代版的古老故事;拥有舞者身份的文慧利用录像、多媒体的舞蹈剧场来创作,如《生育报告》展现对女性问题的关注、《37度8报告》呈现SARS期间的故事,也对应了现实处境;这部分作品混合了真实生活的体验,又具备了艺术话的审美表达,既是对过往故事的重新书写,也映射当下、反映现状、提醒未来。

第二板块:“前沿心智”

第二板块:“前沿心智”展览现场

杨北辰策划的“前沿心智”集中在二层展厅展出,该主题来源经济学家杰里米· 里夫金的研究术语。据策展人介绍,里夫金在研究“北美地区早期拓荒者”的探索中指出,彼时的“前沿心智”是一种狂热的冒险精神,在“边缘—中心、野蛮—文明、掠夺—反抗”的叙事中,成为了为殖民者提供在理性主义名义下建立新的秩序与伦理的心理动机。然而当代我们所谓的“前沿”不再是单一的发展线索,更倾向于各方关系的动态变化和交织,艺术家承担了“拓荒者”的使命和任务,磨练心智,开拓思考,正如策展人提到的,“他们需要将艺术的先锋性带入前沿地带复杂的关系中,在忠于自身的身份与文化的同时,以跨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姿态与其中的各种力量展开对话。”

14莫妮拉·艾·卡迪里《圣地》影像装置 2020年.JPG

莫妮拉·艾·卡迪里《圣地》影像装置 2020年

15 佩德罗·内维斯·马克斯 机器与植物之间的公共关系 影像 2016年.jpg

佩德罗·内维斯·马克斯《机器与植物之间的公共关系》影像 2016年

“前沿心智”这部分的展品也可以说是“上天入地”——天空、地面、海底,内容包含的范围极广,且整个陈列纳入一种“剧场感”的氛围中,比如莫妮拉·卡迪里(Monria Al Qariri)的装置和影像作品《圣地(Holy Quarter)》讲述了英国探险家菲尔比的故事,他并没有找到沙海下的古城,却发现了一座“火山”,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陨石撞击坑之一,人们进入了剧场般的展厅,而地上摆放的大量“陨石”雕塑也与影片相呼应,形成了二维影像与三维空间造景的结合。

16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孤岛》影像 2020年.jpg

刘窗《锂矿湖与复音孤岛》影像 2020年

17 17 许家维《矿物工艺》影像 2018年.jpg

许家维《矿物工艺》影像 2018年

18 约翰·杰拉德《旗帜(多瑙河)》拟像.jpg

约翰·杰拉德《旗帜(多瑙河)》拟像,艺术家定制钢架、LCD面板,50cm × 50cm × 16 cm,2017年

第二板块展区从主题出发隐含了人类、资源、技术、掠夺、保护等关系的讨论,一些艺术家围绕资源采集的故事展开,如许家维《矿物工艺》以采“铜”为主题,运用游戏化的视景作为手段,试图延伸至技术发展史的探究;同样,刘窗的作品《锂矿湖与复音孤岛》选择“锂”为线索,并对传统复调音乐作为一种元技术来思考和叙事。而爱尔兰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的出名作品《旗帜(Flag)》,数码合成并虚拟投放在在亚马逊河、多瑙河、尼罗河和长江的水面的一滩湖水油污,反射出变幻莫测的效果,像不同的“旗帜”在飘荡,也呼应了作品名,显示出睿智和趣味。而出入口处陈列的朱利安·查理埃《烈焰之下静水深流》,更是将水火交融的激烈态势呈现,相当具有视觉震撼力。

19 朱利安·查理埃  烈焰之下静水深流 影像 2019年.jpg

朱利安·查理埃《烈焰之下静水深流》影像 2019年

20 何锐安 高铁硬币终极测试 影像 2018年.png

何锐安《高铁硬币终极测试》影像 2018年

第三板块:“全球景观”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策划的“全球景观”于三层展出,此部分集合了大量静态摄影。戴维·德兰奇(Davide Tranchina)一贯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创作,比如《宇宙大爆炸-自画像》《太阳系B.A.U.》看似拍摄宇宙的天文图像,实则是在暗房“制作”出来的苍穹“拟像”。

第三板块:“全球景观” 展览现场

22 戴维·德兰奇《太阳系B.A.U.#3》艺术微喷,80 cm × 120 cm,2011年.jpg

戴维·德兰奇《太阳系B.A.U.#3》艺术微喷,80 cm × 120 cm,2011年

23 格兰达·莱昂 我们都由星星组成 摄影、镭射打印 2003年 由Juana de Aizpuru画廊提供.jpg

格兰达·莱昂《我们都由星星组成》摄影、镭射打印 2003年 ,由Juana de Aizpuru画廊提供

格兰达·莱昂(Glenda León)的摄影作品《我们都由星星组成(We Are All Made of Stars)》也隐藏了同样的转换关系,她拍摄自己脸庞的皮肤与“痣”,比拟了宇宙的星辰点点。这令人联想起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的书《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中最受关注的一句:“你身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这是所知的物理学中最富有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辰。”

24 路易斯·加姆尼则《作为态度的景观》复古明胶银印,28.5 cm × 31 cm,1979年 .jpg

路易斯·加姆尼则《作为态度的景观》复古明胶银印,28.5 cm × 31 cm,1979年

25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斯特龙博利岛》表演录像 (黑白,有声),19'33%22,2002年.JPG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斯特龙博利岛》表演录像 (黑白,有声),19'33",2002年

另外一系列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作为丈量世界的尺度:阿诺·拉斐尔·闵奇恩(Arno Rafael Minkkinen)的《自画像(Self-Portrait)》将人体与自然结合来拍摄,转换观察的主体对象;路易斯·加姆尼则(Luis Camnitzer)《作为态度的景观(Landscape as an Attitude)》也将自己的脸作为玩具的地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影像《斯特龙博利岛(Stromboli)》,艺术家躺在海浪之中,复叠而来的浪花不断扑打她的脸庞,将身体置于自然,追求精神于情感的变化和身体于环境的关系。

26 迈克尔·沃尔夫 建筑密度#4 摄影、艺术微喷 2007年 由Michael Wolf Estate提供.jpg

迈克尔·沃尔夫《建筑密度#4》摄影、艺术微喷 2007年,由Michael Wolf Estate提供

27 马塞洛·摩茨凯塔《远景均衡器》装置 2014年 艺术家收藏由Galeria Vermelho, São Paulo提供.jpg

马塞洛·摩茨凯塔《远景均衡器》装置 2014年 艺术家收藏,由Galeria Vermelho, São Paulo提供

展览现场 ©️艺讯网现场拍摄

本次展览作为一个“集合式”的临时场域,将自然的、科技的、纪实的、回忆的、当下的等等诸多故事图像呈现。这些丰富的图像引发人们回到对于自身的内观,联想起德里克·德克霍夫在《文化的肌肤》之中提到一段话:“通信艺术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是视野更开阔的人。我们从回望地球时发现,我们集体的实体之躯就和地球一样大。交互式艺术和传感器界面的增加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把延伸的身心当作协调机制,去监察地球的健康状况。我们应邀去重新界定我们的本体感受,以拓宽我们的存在点(而不是观察点),从我们所在的地方走向经技术延伸的感知容许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

29 鲁本斯·马诺《被悬置的沉思》视频装置 2008年.jpg

鲁本斯·马诺《被悬置的沉思》视频装置 2008年

30 阿尔贝托·大卫·费尔南德斯《AIKE:巴提纳许湖》摄影、喷墨打印 2019年.jpg

阿尔贝托·大卫·费尔南德斯《AIKE:巴提纳许湖》摄影、喷墨打印 2019年

31 “普朗克卫星捕捉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图像”三层展厅出入口展出.JPG

“普朗克卫星捕捉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图像”三层展厅出入口展出

“普朗克卫星捕捉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图像”应当是“全球景观”板块一个不错的点题和总结。据介绍,这是有史以来对宇宙最完整的呈现,它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照片”的“照片”,是整个景观的图像。这幅令人惊叹的图像是“全球景观”缩影,也隐藏了展览的意涵——我们站立在共同的星空之下,凝视着万物的图景。艺术家从各种角度对我们生活周围或地球以外的事物进行记录、剖析、重塑,并通过摄影、影像以及本展览作为媒介,在创作对象、艺术表达与观众的观看之间促成不同空间和层次的对话,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美术馆品牌展”系列,展览构成丰富多元,也正为未来更加广阔的“激流式、多样化”的影像艺术,提供一种鲜活的实践模式和探讨方案,这也许是超越有时限的展览背后更为深远的价值和希冀。据悉,该展将展出至2021年5月30日。

文/张译之

除标注外作品及资料图致谢主办方

开幕式现场

1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树致辞.jpg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树致辞

2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致辞.jpg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致辞

3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jpg

本次展览的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致辞

4策展人“超图像小组”代表董冰峰致辞.jpg

策展人“超图像小组”代表董冰峰致辞

5策展人杨北辰致辞.jpg

策展人杨北辰致辞

6参展艺术家代表张晓致辞.jpg

参展艺术家代表张晓致辞

7 嘉宾合影.jpg

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信息

33 海报.jpg

交融的激流: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

INTERMINGLING FLUX: GUANGZHOU IMAGE TRIENNIAL 2021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展      期:2021.03.30-2021.05.30

地      点:广东美术馆1-12号厅
主  题  展:广东美术馆1/2/3/4/5/6/8/9/10/11/12号厅

文  献  展:广东美术馆7号厅
总策划及文献展策展人:王绍强
策  展  人:[古巴]赫拉尔多-莫斯克拉、[中国]超图像小组(董冰峰、向在荣、滕宇宁)、[中国]杨北辰
学术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陈卫星  樊林  芬雷  冯原  郭力昕  顾铮  胡斌  黄建宏  姜俊  凯伦·史密斯  皮力  秦伟  施翰涛  孙晓枫  项苙苹  亚历杭德罗·卡斯特罗特  杨小彦  曾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