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21年5月1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的“五色纷披,妙出梨枣——明刊《十竹斋书画谱》版画入藏特展”在图书馆二层展厅拉开帷幕。图书馆入藏的《十竹斋书画谱》为散页装帧,其中包含《书画册》、《墨华谱》、《兰谱》、《果谱》和《翎毛谱》的画作88帧,本次展览展出其中的19幅。比较难得的是其中七帧画作为明末清初由十竹斋原坊印制,在学界被通称为早期印本,时至今日在国内外的公私收藏中也属于罕见的珍品。此外大部分画作为清代乾隆年间由苏州书业堂购得的胡氏原板并再次印刷发行的版本。展览通过原板在早晚两个时期的印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印制手法的区别,意在展示此本是学界研究古代饾版印刷技艺的演变很有价值的范本。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部分展示了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分谱为单位进行陈列,第二单元对本藏品进行的系统版本考证的展陈,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观众对此部藏品有一个深刻而专业的认识。
活动现场
针对这件藏品值得探讨的诸多课题,5月14日下午两点,在图书馆举办了明刊《十竹斋书画谱》入藏仪式暨学术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图书馆副馆长安永欣主持,邀请了该套《画谱》的收藏者张战地讲述藏品的整体情况及递藏情况,并由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江超进行学术分享,梳理存世《十竹斋书画谱》的版本,探析版本流传,以及在印刷史、版画史上的地位与成就。
图书馆副馆长安永欣主持入藏仪式暨学术分享会
文物托管:个人藏品依托公共机构得到的保护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十竹斋书画谱》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张战地于海外购回并寄藏于图书馆的藏品。《十竹斋书画谱》出版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约1627—1633年),凡分八集,每集用蝴蝶装,装为二册。全谱除《兰谱》外,基本采用一图一文的编排方式,共收录画作186幅,书法140幅。编撰者是明末活跃于金陵书肆的出版商胡正言。这部画谱集结了当时活跃于金陵画坛的名手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张战地教授在入藏仪式上介绍了这件藏品的收藏经历和寄藏缘由。他表示,与目前有很多在西洋艺术领域研究的学者一样,自己曾在海外留学的主修的学科是在西方当代艺术,但同时十分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对中国古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这件《十竹斋书画谱》的相遇就是一个合适的机缘:这批版画的上一任主人是一位美国收藏家,他因为爱好收集在上世纪70年代收藏这件作品,尽管对作品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但是这位美国藏家的观念使他印象深刻,“每位收藏家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来说都是过客,后世的收藏家都只是暂时保留这些作品”,受到这位藏家的影响,张战地教授这次将《十竹斋书画谱》转至图书馆的代藏也是希望这部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能在我院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界提供优秀的学习研究资源。
收藏者暨版画系副教授张战地发言
图书馆馆长张烨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是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的第一次研究型和学术性的学术分享会,也是图书馆近几年藏品整理工作成果的总结,此后还会有诸多版画、藏书票、拓片等领域的学术活动即将推出。图书馆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打破学术的藩篱,提供一个传统书本之外的研究方式,目前图书馆已经对馆藏的8000余副拓片进行数字化和相关研究的整理工作,期待服务读者的同时与大家共同成长,努力为大家提供全面的美术专题数据库;同时希望信息的丰富来“倒逼”艺术家的创作欲望的提升,为艺术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是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目标,张战地副教授将自己的藏品交给图书馆代藏的做法就是个人收藏通过公共平台为更多研究者提供优秀的学习研究资源的体现,对图书馆开拓性的代藏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书馆馆长张烨发言
接下来举行了签约仪式,代藏委托人张战地老师与图书馆典藏部主任杨笑颜老师,在现场观众的见证下,签署了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历史上第一份代藏协议。
代藏委托人张战地与图书馆典藏部主任杨笑颜签署《代藏协议》
竞秀含葩:《十竹斋书画谱》的基本面貌和时代背景
在接下来的学术分享会中,策展人江超通过还原《十竹斋书画谱》编撰者胡正言所在时代语境,展示了这部藏品更加具体的创作背景。胡正言(1584-1674),字曰从,安徽休宁人。弱冠之年随父辈行医至金陵定居,以治印称著于世。尝种筠竹十余竿于楣间,因以“十竹”名斋,自号“十竹斋主人”。据其邻人笔记《门外偶录》记载,胡正言出版这部书耗费了二十余载的光阴方才竣事,并亲自参与督导由编绘到刻印的各个环节。由此中国古代版画脱离了以线条为主的单一表达形式,开创出水晕墨章的版画风貌。时人赞誉“变化凝神,夺仙标于宰笔,玩兹幻相,允足乱真。”
这部画谱诞生于晚明绘画中心渐渐由苏州地区转移到金陵的时代,其编撰集结了当时活跃于金陵画坛的名手佳作,如以怪异变形风格著称的吴彬、勾花点叶派创始人周之冕、擅长奇幻山水的魏之璜、魏之克兄弟、尤精画石的写生妙手高阳等,甚至收录了胡正言本人的画作。至于其中的诗文书法更是一代名流所为,如“画中九友”抗清名士杨文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万历状元朱之蕃等。
江超指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显示出滥觞于明初的大写意风格。这不仅证明了作为商业出版对市场需求的考量,同样佐证了到晚明时期,勾花点叶风格的花鸟流派雄霸画坛的景象。
墨华册——《玉棠》,作者高友,版本类型:原刻后印,印刷时间:乾隆晚期;画芯直径:25.3*29.6cm
时人李克恭在给胡正言出版的另一杰作《十竹斋笺谱》作序中谈到:“饾版有三难,画须大雅,又入时眸,为此中第一义。其次则镌忌剽轻,尤嫌痴钝,易失本稿之神。又次则印拒成法,不悟心裁,恐损天然之韵。去其三疵,备乎众美,而后大巧出焉。”从这一段同时期的评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时人已经将画、刻、印三者要素关系予以分别具体的论述,此时版画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考辨清源:《十竹斋书画谱》的版本考证
江超结合展厅陈列,回到古代的原境中为观众介绍自己的一个学术研究,通过《十竹斋书画谱》存世各个版本的梳理、比对和研究,对其原刻版本的生成脉络和断代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他根据所寓目的众多十竹斋版本,从题款印章的图像比较、版面残泐形态的对比,以及印制手法的对比等角度,通过对各版本图像以及文字信息的梳理,得出了“胡正言原刻印版在清嘉庆二十二年之前始终是此书发行的唯一印刷底板”的结论,从而确定了此印板使用三百余年的历史事实,这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属于罕见的现象。本次展出的藏品除七帧为1705年前的早期印本凑入外,剩余皆为乾隆晚期由苏州金阊书业堂购得胡氏原板而加以印行的本子。这也是《十竹斋书画谱》发行史上最后一次由原板印刷为主体的出版。本单元所呈现的便是对这部藏品两个时期印本的版本形态比较。
策展人江超进行学术分享
在之后的讨论中,江超引用个案展示了这部藏品两个时期印本的版本形态的区别。《白莲》的早期原刻印本在此次展览中展出,将乾隆晚期本与之相较虽然明显来自同一母本,但仔细辨认可以见出乾隆晚期本中翻刻过程中描摹的缺损痕迹,莲瓣的轮廓线与叶脉的墨线。江超指出,经比对发现《白莲》这幅作品的原印板,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再印中已经进行了部分补刻替换。
书画册——《白莲》,作者胡正言,版本类型:原刻后印,印刷时间:明末清初;画芯尺寸:23.8*26.1cm
书画册——《白莲》,作者胡正言,版本类型:原刻含补版后印,印刷时间:乾隆晚期;画芯尺寸:25.3*29.5cm
从印制技巧和画面处理效果判断
《十竹斋书画谱》作为饾版套色印刷的鼻祖,其印刷工艺便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的一个重点。两幅不同时期印刷的《翎毛谱》对比发现,早期原刻印本颜色关系的和谐度和饱和度都要优于后来的印本,并且在乾隆晚期本中用胶比例下降而造成的轻微洇渍现象也使得这一版本没有早期印厚重的视觉质感。
翎毛谱——《止飞》,作者:凌云翰,版本类型:原刻后印,印刷时间:明末清初;画芯尺寸:23.3*25.2cm
翎毛谱——《鸣茶》,作者:凌云翰,版本类型:原刻后印,印刷时间:乾隆晚期;画芯尺寸:25.4*28.8cm
此外,江超指出《兰谱》画页乾隆晚期印本的发行商应是苏州赵氏书业,早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全部翻刻替换,依据是《晴兰》页面上“如兰斯馨”的印记经考证是康熙四十七年苏州赵氏书业翻刻《芥子园画传》时所制印章,由此确定此版本的来源。
兰谱——《临周天球晴兰》,作者:不详,版本类型:原刻后印,印刷时间:明末清初;画芯尺寸:24*26.2cm
兰谱——《临周天球晴兰》,作者:不详,版本类型:翻刻,印刷时间:乾隆晚期;画芯尺寸:25.3*29.5cm
通过印记确立书业堂印本的身份
学术分享会的最后,图书馆典藏部将三个不同版本的《十竹斋书画谱》从古籍库中提出,现场观众与策展人江超老师一同观摩了这几件珍贵的古籍藏品。江超表示,每当观看《十竹斋书画谱》都可以带来常看常新的感受。
学术分享会后观摩图书馆原藏《十竹斋书画谱》
图片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安永欣表示,文物托管的行为在美院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但这种在国际文博机构中业已成熟的模式已经证明不仅可以使个人的藏品依托公共机构得到更有力的保护,并可惠及更为广泛的人群,对推动美术学科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图书馆举办这次展览,希望可以给全校师生提供亲身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版画原作魅力的机会,也愿以此为开端,期待未来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
据悉,此次入藏特展将延续到2021年6月10日。
编/张馨儒
现场照片/胡思辰
相关文字资料、作品图及学术图表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五色纷披 妙出梨枣——明刊《十竹斋书画谱》版画入藏特展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二层展厅
展览时间:2021年5月15日-2021年6月10日(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