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第四期:张文志,胡一凡,刘璇

时间: 2021.5.27


第四期动图.gif

以“蓄势待发”(Ready To-Go)为主题的2021年央美毕业季自5月9日启幕以来,受到了学院内外、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从2020年的线上展览方式到本年度毕业展回归实体展览空间,毕业生们的创作、思想与呈现受到了怎样的冲击与影响?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第100届毕业生,他们创作中的关注点、视野与情感有何特殊之处?

本年度,艺讯网特别筹划专题“看2021毕业生聊创作”,通过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以镜头为窗口,带领观众走进毕业展,直面毕业生。这一专题将邀请毕业创作者亲自出镜,面对镜头聊自己作品的动机与灵感,创作中遇到的困境,展览中遇到的趣事,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等话题。

本期,我们邀请中央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人文学院张文志、城市设计学院胡一凡、建筑学院刘璇,面对镜头向观众分享他们的毕业创作。


01 张文志与《“异域情调”与油画风格变化的研究》

331041969q4895ae3c082e5fe3787f75.jpg

张文志

2005-2009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本科

2009-2012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

2017-2021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


关于《“异域情调”与油画风格变化的研究》

我是一个喜欢到处游玩的人,我喜欢去西部旅行,也见到很多不一样的景观:天是那么的低和蓝,黄河水原来也是绿如蓝的,藏居是如此色彩鲜明,尤其是在西部维吾尔族和藏族的生活区域感受到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建筑、服饰、语言、文字等都与我生活熟悉的区域如此不同,有时走在某个民族城镇,不免有种“异域情调”之感。

20世纪40年代,中国有一批艺术家跟我走着同样的路线来到西部旅行写生,当年的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他们感受的“异域情调”应该要比我来的更加强烈。

《“异域情调”与油画风格变化的研究》,展览现场

在艺术史中,“异域情调”是个指向明确的概念,19世纪欧洲画家前往北非一带旅行写生,描绘陌生又新奇的阿拉伯世界,这批作品是对异域情调的描绘。这就是我研究的出发点,汉族艺术家旅行至西部边疆区域,与当年东方主义画家前往北非阿拉伯世界,在视觉感受上是有相似性的,但他们的表述方式或者目的是一样的吗?另外,这些艺术家经过这趟旅行写生,他们的油画风格开始发生改变,他们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的研究试图结合吴作人的经历给出回答。

吴作人,《沐》,木板油画,27×21.5cm,1936年

1-2.png

吴作人,《打箭炉少女》,木板油画,30×22cm,1944年

3-1.jpg

吴作人,《风磨》,木板油画,24×33.5cm,1931年

3-2.png

吴作人,《祭青海》,木板油画,61×80cm,1944年

2-1.jpg吴作人,《纤夫》,布面油画,150×100cm,1932年

2-2.png吴作人,《负水女》,布面油画,61.5×73cm,1946年

4-1.png

吴作人,《青海牧女挤奶》,纸本水彩,35×28cm,1943年

4-2.png

吴作人,《裕固族妇女挤奶》,纸本水彩,31×23cm,1944年

毕业展尝试以实物展示研究思路。西部荒野摄影、沙土、越野汽车还原了我穿行西部的情景。我在沿途拍摄的照片与吴作人当年的写生路线结合在一起,两人相隔七十年的经历重逢,照片也说明这一路的景观确与东部大不相同。“树杈”上悬置的是吴作人西行相关的作品,以视觉对比的形式说明吴作人经历此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画风变化。对于人文学院的学生来说,展览只是一个提示,更丰富的信息只能阅读论文了。

IMG_1316.jpg

吴作人(左二)与李约瑟(左一)等人骑骆驼前往敦煌

IMG_3155.jpg

张文志在西部旅途拍摄的照片,呈现出与东部迥然不同自然、社会景观


02 胡一凡与《吸呼》

2 个人照片.JPG

胡一凡

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

2019年赴冰岛艺术大学(LHI)交换学习;

202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创作研究方向


关于《吸呼》

翻开书,一页是“吸”、一页是“呼”……

“吸”与“呼”⸺一种不易察觉却被世间万物依赖的生命动态。从吸到呼,是瞬间也是永恒。在绘本《吸呼》中,前一页是“吸”,后二页是“呼”,呼吸的瞬间与翻页的瞬间一一对应,这形成一个稳定的、复沓的翻页节奏。同时,绘本不仅仅图与文的集合,它也是被读者捧读、翻阅的纸媒实体。就像呼吸速率的快慢不同,《吸呼》的轻重缓急表现在翻页的速度上,呼吸的时间性转换为阅读的时间性,呼吸的循环流动转换为翻页的循环。当翻页被视作绘本的本质,呼吸被视作生命的本质,绘本《吸呼》试图呈现两种本质的合一。

成书.jpeg

《吸呼》,280x210mmx3册,综合材料、绘本,指导老师:杨忠

展览现场.jpeg

《吸呼》,展览现场

《吸呼》分镜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我截取自然界的意象,归纳出《吸呼》系列的三个不同主题:《吸呼:自然篇》作为系列的主题是虫与大自然;《吸呼:动物篇》作为系列的中篇,描绘了栖息在海洋、陆地、天空的生灵。《吸呼:人间篇》聚焦人文活动及人类生命成长。

同时,在绘本视觉、触觉与听觉刺激的维度之外,《吸呼》试图在阅读行为中调动读者的呼吸感官,引人呼吸,“阅读”呼吸。这本书触发鼻子的知觉、胸腔和每一个正在呼吸作用的细胞,并将细微的气流与瞬间放大、再放大。笔者选取众多生命意象,在吸呼的概念下形成该创作,那些司空见惯之物被赋予“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效果,不禁引人思考,阅读获得的究竟是新知还是已知。

《吸呼 1》

《吸呼 2》

图与文离间产生出的巨大“缝隙”,是想象的空间,是专属于读者的空间,是赐予读者的礼物。读者用自己的身体、经验、从视觉逻辑到故事发展逻辑,补完书页间隔开的世界。页与页的间隔是蜻蜓点水时的一秒,也是皱纹爬满掌心所经历的一生。在翻页的律动中,在吞吐的转化中,读者的身体与书中的一草一兽、日升月盈共同呼吸、振动。就像梅洛庞蒂认为灵感(inspiration)是存在的吸气(inspiration)与呼气(expiration),主动与被动微妙的交织。因此,身体是吸与呼的中介,对读者的灵感启发,将故事最终完满。

《吸呼 3》


03 刘璇与《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

刘璇头像.jpeg

刘璇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专业第十工作室

2021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室内建筑方向


关于《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

现场1.jpg

《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展览现场,键词:游戏、身体、空间、游戏性

效果图1.png

效果图4.jpg

《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效果图

毕业设计书山是基于研究生论文《空间中身体的游戏》研究,以空间游戏性作为设计策略的方案设计。论文以现代建筑的问题作为反思,对于城市发展中视觉为核心的表象营造所导致的其他感官体验的缺失,理性功能主义建筑忽略了人内心的情感需求,技术推动建筑的发展形成的大都市环境使得人与建筑的逐渐疏离。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同质化,人们大多生活在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现代建筑空间中,忽略了人的其他感官在其中的感受,由于对空间的可参与性的考量的缺失,使得越来越多人喜欢呆在自己的私人空间内,而不愿与人交流、参与公共活动。人在游戏的互动参与之中能够获得身体感知与精神建构,具有游戏性的空间能够使人在建筑体验中获得了情感的愉悦和身体感知的体验,获得了精神世界中诗意的感知。论文从游戏的角度出发,研究具有游戏性的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了空间游戏性的设计策略。

《戏游书山》

书山是由论文的设计策略导出,基于创造具有游戏性的空间体验,设计场地选择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奥运文化延伸的公园,运动与健身是附近居民来此的需求之一。书山将登高与跑圈的行为转化为似盘山路径的游环结构,屋顶作为运动健身与登高的场所,将身体游走行为与自然体验相结合,产生了身体与屋顶的互动关系。

《戏游书山》

模型1.JPG

戏游书山——图书馆设计》模型细节

同时在建筑内部将书与山相融,以登高的方式索引书本,内部除了必须分隔的服务空间外没有使用墙体进行分隔,在整个大空间内使用家具进行柔性界定。大空间带来的平等自由和放松的氛围创造自由开放的多样化读书与交流方式,引发各种多维度空间并行的活动。环形透明的外立面一方面消解了建筑的体量,同时引入自然进入建筑内部,另一方面在建筑外行走呈现了无棱角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开放的态度。建筑内部的书山场景与建筑外部的游环登高体验营造了不同的场景氛围,通过身体与建筑的互动获得了戏游书山的体验。


毕业生创作视频征稿

👉 想向更多人展示你的毕业创作?

👉 想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你的毕业作品?

艺讯网在此向本年度毕业生发起视频征集!欢迎毕业生提供围绕毕业创作拍摄的3-5分钟短视频,视频将在筛选后,获得艺讯网多平台展示与推介机会。

⚠️ 如视频中可提供中英文字幕及双语资料(详见投稿内容),将有机会在艺讯网海外各平台进行推广。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内容需包含:

1. 围绕毕业创作的短视频3-5分钟;

2. 个人简介及照片;

3. 作品图片(5-10张),作品阐述(500-800字)

* 鼓励中英文来稿


投稿邮箱:470065304@qq.com


采访、视频/艺讯网

图、文、影像资料致谢张文志、胡一凡、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