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像家具这样的日常之物,要如何与“乌托邦”这样一种看似遥远而梦幻的主题连接起来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6月1日开启的年度首个特展“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给出了一个答案——经由设计。
展览现场
01 现场:一部可视的现代设计史
“设计乌托邦1880-1980”将自身定位为设计展而非家具展,即是希望通过158件现代设计作品,影射一百年间现代设计的深刻变革,推动中西方设计艺术的交流与回望。本次展览是迄今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设计展,展出的158件现代设计作品以家具为主,涵盖现代设计史的领军人物,如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安东尼·高迪、阿道夫·路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卡洛·斯卡帕、吉奥·庞蒂、野口勇、埃罗·沙里宁、马里奥·贝里尼、喜多俊之等人,横跨设计史至关重要的100年,影射出这一百年间持续不断创新的鲜活历史,可谓构成一部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史的缩影。
展览现场
赫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 红蓝椅 1918年
在第一个展厅中,展示了19世纪以来现代设计的诞生,以及其如何成为整个现代主义文化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师们的作品结合了建筑和装饰艺术的语言;先锋派设计呈现出构成主义、至上主义、未来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等等不同姿态,突出地表现了设计对各种“乌托邦”的思考;有机设计的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平衡……在这些造型、风格各异的家具中,我们能看到设计如何自艺术和建筑传统中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调动起各个文化领域间的跨学科互动。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的红蓝椅直观地表现出同蒙德里安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理解到“风格派”不只是艺术界内部的运动;高迪(Antoni Gaudi)、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建筑大师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建筑与设计从来不存在绝对的边界。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中途岛2号椅 1913年
展览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意大利当代设计。二战后,意大利设计界投身到全国道德和物质重建中,利用新工业化为设计领域打开视野。艺术性实验的广泛传播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青年抗议运动为意大利设计界注入了全新的创造力,并与新技术产生互动。其中,“激进设计运动”(Radical Design)正是这种意大利设计性格的突出代表。在放映厅中展示了意方策展人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曾深度参与的这一运动的访谈影像,与一般的影像空间不同的是,这里摆放着五台跑步机——中方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指出,现代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向前奔跑的历史,如同面对着机器和大工业生产的巨大能量,现代设计持续不断地“戴着枷锁创新”,“人类的精英们不仅聚焦于工业生产的引流,同时用创造性的行动示范唤醒被工业早期催眠的人类意识”。[1]
现代主义是一场波及全球艺术与设计的浩大运动,现代设计的历史既是对工业的讴歌和展望,也是对工业的批判和解构。正是它的存在,才能让传统和现代携手,让理性和浪漫交织,让人性重新回归。
吉奥·庞蒂 OO24吊灯 1931年
阿尔瓦·阿尔托 帕米奥41号扶手椅 1933年
相对于艺术史,设计史在我国公众中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如何将设计这门学科呈现给一般公众是本次展览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部鲜活的可视的设计史中,那些熟悉设计史的观众能看到书本上的经典以实物的形式齐聚一堂,为他们提供了一探名作细节、品味大师手法的机会。而对不了解设计领域的观众来说,简约的展厅和风格各异的作品则可能会带来理解的压力。为此,展方细心地为几乎每件展品都配套准备了二维码,其中不仅介绍了设计师和展品信息,还将每位设计师展厅中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帮助观众理解作者创作的历史脉络。策展人苏丹在采访中表示,现代性的事实和人们的理解都是多样的,他不希望在展览中表现古板的线性历史,而是以矩阵的方式呈现设计史丰富的多元性。当观众游走在展厅中,不仅能见到各种新奇的大胆创意,还能重新审视那些被大量生产,已经遍布我们日常的经典设计,真切体验到现代设计的魅力,这种魅力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
展览现场
02 研讨:历史视野中的设计现代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器的冰冷是否掩盖了人性的温度?其实,围绕机器生产的争论自始至终伴随着设计史的进程。同时,现代性也并未因为现代主义浪潮的退去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历史问题。在6月3日的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以“历史视野中的设计现代性”为主题,来自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四个不同论题展开了圆桌讨论,在新的世界历史变局中重提设计现代性问题,回顾和反思现代主义设计史与当代生活文化之间复杂而有机的互动。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F51扶手椅 1920年
在第一场“回顾与展望:设计史的启示”主题讨论中,设计史论专家王受之高度赞扬了本次展览对设计史呈现,其中不仅包含了工业时代的知名大师,也包含了新艺术运动等不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反工业设计,同时还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意大利孟菲斯(Memphis)团体的当代设计面貌,在国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指出,设计史自诞生之初就有两种不同的侧重方向,即关注作者的经典艺术史视角与关注实物的设计师视角,那么设计史这门年轻的学科在今天如何建构自身?本次展览为这一反思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奥托·里特维格 L20包豪斯台灯 1924年
第二场的主题为“理想与现实:重提设计现代性”。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认为,设计在今天也是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设计史和艺术史是互为表里、互为联合的。而在今天,不依托于物的图像对艺术史和设计史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朱青生还强调,“重提现代性”意味着对原创性精神的召唤。他举例道,与展览中展示的各种椅子相比,中国汉代就没有椅子这一器形,这使我们可以想象椅子在未来是否也可能消失,因此,设计史既是对椅子的归纳,也是对椅子的质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批评家周榕指出,“乌托邦性”正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乌托邦代表了人类渴望切断过去的束缚,创作全新未来的愿望,而设计正是实现这种不可能梦想的工具。设计意味着创造全新的系统,它有着超越艺术范畴的目标。周榕将展览中的作品分为古董、化石和创造物,从社会学角度回望,这些椅子提供了重要的记忆,不仅仅是因其形式,更是其关于创造某种新世界的知识。
查尔斯与蕾·伊姆斯 金属线椅 1951年
野口勇 Akari H吊灯 1951年
在第三场讨论“问题与方案:设计的另类现代性”中,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强调,应当重视现代性的空间维度,他认为现代性不是某种全新的物的性质,而是在物与世界关系的重新编排中出现的。真实的设计工作往往涉及成本等日常化的问题,而当作品被置于博物馆中时又具有了偶像的灵光,这种矛盾性本身也是现代性的特质,在思考设计与现代性时,我们应该始终注意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普鲁斯特扶手椅 1979年
埃托·索特萨斯 卡萨布兰卡柜架 1980年
最后一场讨论的主题是“国际与本土:中国设计的未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柳冠中在发言中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形式背后的人,今天我们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就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计。在技术、商品、资本大量流动的当下,面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设计师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中国方案。
展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比亚杰蒂-科尼格设计收藏(The Biagetti-Koenig Collection)来自一个关注现代设计的家族,由意大利设计博物馆(Musei Italiani)负责管理,他们的收藏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伴随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延展、变异的全过程。展览从策划到展出历时三年半,最终克服了疫情之下的重重阻力,迎来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让它们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围绕着这些精彩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创造的欣赏、赞美和陶醉,还是分析、探究和再发现的过程。
据悉,展览将于2021年6月1日至8月25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
文丨罗逸飞
图片及部分文字内容致谢主办方
注释:
[1]“设计乌托邦1880-1980”展览前言。
新闻现场
“设计乌托邦1880-1980”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Luca Ferrari)致辞
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鲁晓波致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中方策展人苏丹致辞
意大利方策展人 亚历山德罗·格里罗(Alessandro Guerriero)视频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并宣布展览开幕
方澜意大使在策展人苏丹陪同下观展
展览信息
“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展览时间:2021年6月1日—8月25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开放时间:该馆施行限流预约参观,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二9:00—12:00(校内学生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