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与汇流——中国水印木刻教学的历史”论坛
2021年6月26日,“第四代:图像与媒介——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 · 2021年度展”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幕,展览由段少锋担任策展人,展出十位艺术家程国亮、顾亦鸣、黄洋、连卓奇、梁业健、石磊、王岩、游宇、庾武锋、张晓锋共计四十余件水印木刻作品。
本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皆为当下各大美术学院水印木刻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一共同身份的背后是学院派传统经过一代代承续之后所形成的文脉或谱系[1],然而,为何他们会被定位为“第四代”?“第四代”又在何种意义上连接着水印木刻教学的历史与未来?
作为首届水印木刻青年计划年度展览的延伸活动,2021年6月25日下午,以“回流与汇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从展览关于“第四代”教学群体的定位与呈现思路出发,回溯了在中国“木刻”到“版画”概念的演变及学院内版画教学的历史,同时结合当下青年美术的特点,重思水印木刻的技术、创作观念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变化与意义。
在讨论过程中,围绕中国水印木刻发展中的“代际”争议、图像生产与媒介特性、教学实践经验三大话题,与会的五位学者、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琦、曹庆晖、殷双喜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方利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放从各自的研究与教学经验出发进行了多角度的对话。本场会议由策展人段少锋担任主持。
第四代:图像与媒介——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 展览现场
“回流与汇流” 论坛现场
01“代际”争议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段少锋以时代背景作为重要线索来定位“第四代”水印木刻版画教师与艺术家群体:一方面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了能量充足的社会现场,另一方面国家文化政策所倡导的“传统活化与艺术科技交融”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这些因素反映出,目前活跃在教学一线的版画系教师面对着与前辈们不同的境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曹庆晖
李桦 《鲁迅1931年在木刻讲习会》1956(图片来自网络)
王华祥 《贵州人之三》1988(图片来自网络)
曹庆晖在发言中谈到,“代际”的划分首先要立足于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就版画这一艺术门类来说,过去的“方法”尤为关键,此方法并不能用惯常的“现实主义”之类的概念来笼统概括,而应当落入具体的实践中。从李桦的“十四种刀法”到王华祥“三十二种刻法”,我们会发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皆强调“法”的重要性,这些方法代表着当时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在曹庆晖看来,从前人留下的材料中梳理方法与经验、还原不同时期教学实践的丰富面貌是处理“代际”问题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琦
基于对这些过往经验的考察,陈琦针对各代水印木刻教学方法作出了下述归纳:第一代聚焦于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和教育者,他们所意图确立的是水印木刻版画的基本形式语言;第二代教学群体紧随其后,在基本的样式和技术之上寻求完善的表达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过程直至八十年代才基本完成;第三代则集中于改革开放到2000年之间,特点在于非经验性的、属于个人的技术和样式的出现。至于第四代,陈琦表示目前他们在艺术面貌上的共性还较为模糊,但在水印木刻的未来发展方向上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是相似的。
02图像与媒介
正如策展人段少锋所言,身处数字化时代,无处不在的新图像与媒介对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水印木刻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新的影响,新一代版画系青年教师也正在遭遇与图像与媒介相关的新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殷双喜
殷双喜认为,“图像”不同于绘画中的“形象”,相较于形象的“创造”,图像的“生产”更能够体现版画的复数性。然而当下的各类技术使图像生产脱离于物质,图像成为了泛滥的虚拟数据。在这种状况下,水印版画如何生产出新的图像?借由这一问题,殷双喜指出,水印版画教学在诸如对压力、温度、纸张的把握等制作技艺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强化“图像研究”的课程,通过建构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相关的新的知识体系以重思图像。
另一方面,水印版画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版种,其媒介特性应如何得到凸显?对媒介的理解方式在殷双喜看来共有两种:“纯粹”和“庞杂”,前者主张“水印”作为本体的核心地位,后者则接受不同介质、技法的融合,而他认为无论是哪一层面的理解,关键始终在于“将媒介做到极致”,突出水印版画的技术之美,这同样是当下教学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四代:图像与媒介——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 展览现场
而论及“图像”问题,曹庆晖则表示,形象的创造对原创版画而言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原创版画与印刷版画不同,它倾向于“反图像”的形式,换言之,它试图引导图像而非被汹涌袭来的图像所消解。倘若仅仅在图像之间迂回,被图像所牵制,不将思想注入其中,则会导致创作的简单化。回看前人留下的经典作品,这些图像之所以深入人心自然与其特定时期的图像来源有关,但更为关键的是老一辈艺术家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素材、深入图像内部的创作思想与方法,他们将自身放置在引导图像的位置。
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与图像的关系的确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对此方利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回应道,如今的青年学生获得图像的首要途径是互联网、电子产品,而不再是老一辈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作为教学者对此不应一昧地拒绝和批判,而是要意识到这是生长于数字媒体时代的青年特有的身份属性。
03教学经验
无论是“代际”的划分还是具体教学实践的问题,都涉及对中国版画教学历史的研究,但这段进程由不同院校共同推进,从各院校教学方式的“南北差异”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上述诸问题的不同认识。此外,教学实践中技法与观念的关系问题也引发了新的讨论:当下的水印木刻教学在基本技术方面如果已经可以依靠工作室、水印木刻工厂中的技师进行传授,那么教授又在教学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方利民
杭州国立艺专(国美前身)版画系的创办人及第一任系主任 张漾兮(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美术学院紫竹斋(图片来自网络)
方利民回溯了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历史的两条脉络:首先是杭州国立艺专(国美前身)版画系的创办者及第一任系主任张漾兮所主导的教学模式,他一方面主张木刻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强调将本土的民族传统作为立足点,在教学中引入民间版画技艺。第二条线索则是由学院建办的“西湖艺苑”水印工厂,它保留并传承了传统水印版画的专业技术,但主要面向国画的复制印刷,与现代的原创版画观念并不一致。
如今中国美院的水印版画教学延续的是九十年代“紫竹斋”传统水印工作室成立后,从中汲取经验并由此展开的“三段式”规范教学:首先让学生对所有版种的基本技法和材料具备基本的认识,接下来则各自选择不同版种的课程,这些课程皆涉及传统和现代两方面的教学,最后就是将专业技术运用于创作。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张放
地域性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对南京艺术学院的版画系教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放谈到,南艺的水印课程最初是随着江苏水印版画学派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教学延续了传统水印的技法与思维。但这种以技术切入版种的理念到了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身上出现了创作兴趣与方法之间的割裂问题,张放认为这反映出“从技法介入”到“从想法介入”转变的重要性,南艺近年来的教学改进在于推动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想法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版种。在张放看来,这种以创作观念带动技术的思维或许也是“第四代”的特征所在,一方面想法与方法能更紧密地结合,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水印木刻作为媒介的潜能。
本场研讨会主持人、本次展览策展人 段少锋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上,不同学者、艺术家对中国现代版画发展历程、版画教学建设史的回溯与讨论,为解答“何以‘第四代’”的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路径。现代水印木刻版画的历史相对短暂,仍缺少知识性的梳理和系统化的传播,而这些溯源性的工作无论对于未来水印木刻发展中的图像创造还是媒介技术的拓展都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此外,我们不应将水印木刻版画仅仅视为一个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版种”,而是如陈琦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所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活化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当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的思想与方法,重寻水印木刻版画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胡子航
责编/周纬萌
研讨会现场图/胡思辰,展览现场致谢主办方
注释:
[1][2]段少峰,《第四代:生逢其时》,2021。
展览信息
“第四代:图像与媒介
——中国水印木刻青年计划:2021年度展”
展览时间:2021年6月26日—7月18日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程国亮、顾亦鸣、黄洋、连卓奇、梁业健、石磊、王岩、游宇、庾武锋、张晓锋
学术顾问:苏新平、曹意强、齐凤阁
学术委员会:方利民、盛葳 、刘礼宾 、魏祥齐、冯石
出品人 : 陈琦、李宜霖
策展人: 段少锋
展览统筹: 王霖、冉云琪
学术秘书: 侯炜国
展览设计: 东陈设计
展览执行:王海迪、祝拓、毛惠祚、田绘楠、张子勰、尚友录
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