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创作都需要勇气,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勇敢的。”
——宝拉·雷戈
Every picture takes courage. All artists are brave.
– Paula Rego
宝拉·雷戈(Paula Rego)是一位葡萄牙裔英国艺术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意象,她自己称为“美丽的怪诞”感。雷戈的创作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极富话题性和挑战性。
展览现场
2021年7月7日,她的同名展览《宝拉·雷戈(Paula Rego)》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开幕,这也是其职业生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个人回顾展。展览按时间顺序展开,重点关注雷戈在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的创作,同时收录有许多从未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作品。这是一次独特的机会,通过展览的梳理和展示,让我们得以了解她的人生与创作。
一.给恐惧一张面孔
1965年,雷戈在她的作品《流浪狗》前 (图片由曼努埃拉·莫莱斯提供)
The artist Paula Rego pictured in 1965 with artwork Stray Dogs (Credit: Manuela Morais)
雷戈于1935年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此时国家正处于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 (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 的独裁统治之下,政府压制政治自由,并大幅限制妇女的权利。雷戈的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母亲曾在艺术院校里学习[1]。在她出生的头两年,父亲被派往英国工作,将她留在葡萄牙由祖母照顾。父亲回来后,他的政治立场给雷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她很早就形成了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压抑的社会氛围促使她尝试以画作表达恐惧和焦虑。
宝拉·雷戈,《审问》,1950
Paula Rego, The Interrogation, 1950
雷戈擅长用视觉媒介讲述故事:15岁时,她创作《审问(The Interrogation,1950)》,描绘独裁政权的残酷。她那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风格深深植根于葡萄牙传统的民间故事。童年时期,她从祖母和家庭佣人那里听到了许多黑暗、野蛮的民间故事。这种影响体现在画作靛蓝色的天空,拟人化的动物以及肌肉发达的女性上——这些形象来源于她的个人经历,并以卡通插图般戏谑、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成为她内心世界的一种观照。
1952年,雷戈进入伦敦的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在这里,她遇到了绘画专业的同学维克多·威林(Victor Willing),并开始与这位“英俊而有魅力”的已婚艺术家交往。雷戈曾多次堕胎,最终于1959年与维克多结婚,此后一直往返于伦敦和里斯本。这段三角关系错综复杂,对此后雷戈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宝拉·雷戈,《阿利霍的消防员》,1966
Paula Rego, The Firemen of Alijo, 1966
她的早期创作主要基于抽象拼贴的形式:将绘制好的图案剪下来并粘在纸上,再在上面叠加绘画。她不使用画架,而是在桌子上或地板上创作——这样更能调动触感和直觉。她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总是从那些不是‘艺术’的东西中获得巨大的乐趣,比如迪士尼电影和卡通漫画。”通过拼贴,她将原本毫不相关的图像联系在一起,打破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边界。
展览现场
展览策展人埃琳娜·克里帕(Elena Crippa)认为,雷戈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持续性地创作,“这对于(她那一代)的女性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在她的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详尽地分析了艺术学院、赞助系统和社会机构对于女性艺术家的种种限制。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共识仍然是女性不能成为艺术家。对于此,雷戈表达出某种先于时代的理解:“女性是她们艺术家丈夫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我不是其中之一,我想加入‘男孩们的俱乐部(the big boys' club)’,和我钦佩的伟大画家在一起。”
1962年,雷戈加入了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伦敦团体(The London Group)”,与包括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和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在内的艺术家一起参加展览,从此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二、爱、奉献与反叛
宝拉·雷戈,《家庭》,1988
Paula Rego, The Family, 1988
1966年,雷戈的父亲去世,丈夫维克多被确诊患有多发性硬化症,他放弃了自己的艺术事业转而经营雷戈的家族企业。公司于1974年葡萄牙革命期间倒闭,雷戈全家决定返回英国定居。多年来维克多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雷戈创作的巨幅作品《家庭(The family, 1988)》就描绘了一个家庭与慢性疾病、与生活进行斗争的情境:三位年轻女性围绕着生病的男人,为他粗暴地换衣服。而后景的私人祈祷室上方描绘了圣乔治屠龙征服邪恶带来和平的故事,下方图像则来自于狐狸和鹳的寓言。这一场景既是悲伤的,也充满了挑衅的意味,展现了雷戈面对生病的爱人时矛盾的多重情感。
宝拉·雷戈,《保姆、小熊和妖怪》,1982
Paula Rego, Nanny, Small Bears and Bogeyman, 1982
在这一时期,雷戈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她抛弃了拼贴的形式,开始绘制色彩丰富、轮廓鲜明的作品,用类似漫画的方式绘制具有人类特征的动物。这些形象与雷戈的童年记忆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为艺术家探索人类情感的黑暗面赋予了一种轻松活泼的面貌。1986年至1988年间,她完成了一组大型丙烯画作,这些作品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波尔图,以及伦敦蛇形画廊的个人展览上展出,成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
1990年,雷戈成为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的第一位驻留艺术家,并参加了该美术馆组织的第一次驻留计划。该计划旨在鼓励艺术家创作“与国家美术馆的藏品有联系的新作品”,雷戈因此得以接触卡罗·克里韦利 (Carlo Crivelli)、威廉·贺加斯 (William Hogarth)和迭戈·委拉斯贵支(Diego Velázquez)等古典大师的作品。在此期间,她创作出两组重要的作品:一是以童谣为主题的绘画和版画作品;二是一系列受卡罗·克里韦利的艺术风格启发的大型绘画,通过颠覆传统的视角,以具象手法描绘而出的强大女性形象,形成了雷戈在大众认知中最为鲜明的风格。
宝拉·雷戈,《狗女人》,1994
Paula Rego, Dog Women, 1994
《狗女人》系列是雷戈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组创作开始于1994年。90年代初,雷戈开始以粉彩为媒介,她认为和画笔相比,粉彩棒更有质感,可以多层叠加颜色,还也可以刮穿原有的颜料层——“(粉彩棒)更凶猛,更有攻击性。”画面中的女人们或是坐着、或是蹲着,呈现出一种动物性的姿态。雷戈认为,将女性描绘为非女性的手法是想要表达出一种原始的情感,反应女性作为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实在,而非某种理想化的形象。
许多评论家将雷戈称为:“讲故事的艺术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作品,如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的《简·爱(Jane Eyre)》,卡夫卡(Kafka)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以及马丁·麦克唐纳(Martin McDonagh)的戏剧《枕头人(The Pillowman)》等等。被她纳入创作源头的文学类型也十分广泛:小说、报纸文章、谚语、儿歌和民间故事都可以成为她创作的养分。
展览现场
1989年开始创作的《童谣(Nursery Rhymes)》系列版画,描绘了传统英国儿歌中的故事,如彼得·潘、匹诺曹和白雪公主等等。她以图像的方式重述文本,着重表现出其中荒诞怪异的特质,借此对比儿童的天真和成人世界的残酷。到了90年代,雷戈已逐渐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在欧洲各地举办回顾展,包括浦泰特利物美术馆(1997年)、在德威画廊(1998年)和米德兰艺术中心等等。
三、“他者”的痛苦
雷戈一直患有抑郁症,从1973年开始就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童年时期的阴影和接受荣格心理疗法(Jungian therapy)[2]的经历让她十分关注人类行为的心理特征。她参考了19世纪医学课程中那些患有“歇斯底里症(hysteria)”[3]的女性照片,创作了名为《占有I–VII(Possession I–VII,2004)》的大型粉彩画。在当时,人们认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恶魔附身”的心理状况,这种认识也塑造了人们对女性心理较弱的偏见。雷戈将这些被诊断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性形象与天主教宗教画中女圣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思考人类心理世界中本能性的面向。
宝拉·雷戈的工作室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架上绘画之外,雷戈同时也展现出对材料创作的兴趣。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她一直运用纺织品、混凝纸(papier-mâché)[4]和其他材料制作雕塑,这些作品被她称作“娃娃(dollise)”。她会在这些“娃娃”中精心挑选,和其他物品、动物标本一起摆放,再用粉彩棒画下她精心建构的场景。
雷戈将自己的工作室也布置成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异世界,整个房间被各种怪诞的形象占据,英国《卫报》的记者西蒙·哈滕斯通如此描述雷戈的工作环境:“你不是在进入保拉·雷戈的世界,而是像从兔子洞里掉了出来。”雷戈将对家乡葡萄牙的种种回忆,对战争、漂泊以及死亡的恐惧,以实体化、场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宝拉·雷戈,《战争》,2003
Paula Rego, War, 2003
她自己则说:“我非常喜欢制作道具,对我来说,这些‘生物’就像是人一样。我在它们身上融合了人类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戏剧化的方式)更能体现出(人和动物的)差异。”对复杂人性的探索是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和社会问题的紧密关联,经由作品让观众与他人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在创作中,回应人口贩卖与虐待妇女等等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尊重和保护女性权利。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 (Robert Hughes)说雷戈是“当代女性经验最丰富的艺术家”;泰特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 (Nicholas Serota) 则说她“将自己的童年经历、记忆、幻想和恐惧赋予了普遍性的意义”。她的艺术源于葡萄牙的民族传统,通过绘画语言的拓展,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心理场域,在隐喻性的绘画中实现了自我重构。
2019年,雷戈在她位于伦敦的工作室 (图片由尼克·威林提供)
Paula Rego pictured in her London studio in 2019 (Credit: Nick Willing)
如今86岁高龄的雷戈更愿意将创作看作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我的工作时间并没有什么变化。我和莉拉(雷戈的模特和30多年的朋友)一起去工作室,然后一边喝茶一边讨论我们要做什么。”在谈论作品时,她觉得这远未结束——“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编译丨李雨容
责编丨孟希
文章主要编译自泰特美术馆官网及相关报道,图片来自泰特美术馆官网
注:
[1]她的父母都是亲英派,也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者。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K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的研究对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荣格疗法是一种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调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来了解心理发展的本能动机,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3]又称癔症,是一系列由精神刺激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心理问题,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早期的医学界认为这一病症是女性特有,直到弗洛伊德遇到一位男性患者,并和其老师布罗依尔合著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才慢慢让人认识到之前的狭隘,同时也开启了精神分析流派的大门。
[4]混凝纸是一种由纸片和纸浆组成,并用胶水或淀粉等黏合剂粘合的复合材料,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各种传统民间庆祝活动、艺术、手工艺和经济建筑中。
参考资料:
[1] 泰特美术馆官网:
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britain/exhibition/paula-rego/exhibition-guide
[2] 《宝拉·雷戈:推动世界改变的艺术家(Paula Rego: The artist who helped change the world)》,贝弗利·德席尔瓦(Beverley D'Silva),BBC文化,2021.7.13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210709-paula-rego-is-this-britains-greatest-living-artist
[3] 《雷戈会见罗切斯特先生(Rego meets Mr Rochester)》,凯特·凯拉维(Kate Kellaway),卫报,2002.4.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theobserver/2002/apr/14/features.review17
[4] 《文本借用与绘画叙事:讲述者宝拉·雷戈》 李昕晖, 殷小烽,美术研究,2015
展览信息
《宝拉·雷戈》
2021.7.7-10.24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