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思想的温度”邹跃进学术文献展于宋庄美术馆启幕

时间: 2021.11.10

2021年11月4日,由邹建林策划的“思想的温度:邹跃进学术文献展”在宋庄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邹跃进的手稿、往来书信和照片资料。

从“纯艺术”或艺术本体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是邹跃进教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自觉回应。在他的研究和思考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这些珍贵的手稿,也记录着他思想的律动和呼吸。这批手稿和文献材料,不仅是反映邹跃进教授写作、教学和思想发展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激荡着知识和情感的复杂变调的生动回音。

展览将展至2022年6月4日。

展览现场

前  言


2011年10月16日,正值学术生命盛期的邹跃进教授在广州遽然离开人世。消息传开之后,众多师友、同人通过网络平台撰文表示哀悼和惋惜。至今回想起来,这一幕仍然令人唏嘘动容。今年是邹跃进教授逝世1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优秀的美术理论家,宋庄美术馆决定举办这次文献展,希望通过实物资料,使大家对他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邹跃进教授去世之后,留下了大量手稿和资料。整理这批资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的思考速度很快,字迹不易辨认,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困难是资料涉及的面很广,不容易归类整理,很多手稿难以确定写作日期。本次展出的,主要是他的手稿、往来书信和少量照片。书信的年代偏早,主要集中在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娄底师范学校任教的那段时间。那一时期,他跟同学、朋友和家人的书信往来,一个重要议题是他的考研。从这些书信中可以看出,考研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同学、朋友对此非常关注,字里行间流露出拳拳关切之情。

展览中的手稿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著作笔记。包括他已发表著作的各种草稿、誊写稿和校样,以及未发表论著的提纲和草稿。2、读书笔记。包括他在阅读各类书籍时所做的摘抄、内容提要和作为资料备查的文献目录。3、听课笔记。他在中央美院学习和任教期间上课和听讲座时所做的记录。4、教学笔记。包括他自己为讲课和做讲座而草拟的提纲,以及在讨论课上学生的发言记录。他一直有一个习惯,即使是多次上过的课,在讲课之前也会准备一个授课提纲。如果是新课,这些提纲就会更加详细。

这些材料可以印证邹跃进教授生前留给我们的一个印象,即他是一个极为勤奋的学者。从大学开始,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文艺理论著作,常常通宵达旦,并且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他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美学、美术史著作之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西方现代思想,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阅读为他的理论思考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于研究和对话的需要,他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批评和当代美术批评家的著作,也非常熟悉。他努力将理论思考和美术史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思维风格和学术特色,并通过他那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影响到各个层面的学生。

邹跃进教授的研究和著述,按照他自己在一份材料(《学术研究介绍》)中的归纳,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视觉文化及其理论研究,二是关于新中国美术的研究。他把自己在理论方面的著作,包括《他者的眼光》《通俗文化与艺术》《艳俗艺术》,都纳入视觉文化的范围。视觉文化理论的一个特点是不区分“纯艺术”和大众文化。就此而言,他关于新中国美术的研究,也未尝不是这一理路的延伸。尽管如此,他通过批评和研究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跟那些把“纯艺术”放在一边,只关注大众文化的取向还是有差别的。或许可以说,“视觉文化”为他提供的是认识和阐释当代艺术的一个有效的概念工具。例如他对艳俗艺术的兴趣,原因之一可能就是这种当代艺术的形态典型地体现了对大众文化资源的借鉴和利用。

不管怎样,从“纯艺术”或艺术本体向视觉文化的转向,是邹跃进教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自觉回应。在他的研究和思考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而这些珍贵的手稿,也记录着他思想的律动和呼吸。作为一个学院型的知识分子,他并没有隔绝于社会,也没有满足于某种确定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不断探索,一方面热情拥抱和吸收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等西方思想界的新理论,另一方面也密切关注着艺术领域的新变化,力求把二者在更高层面上统一起来。他后来在讲课中强调把理论知识“历史化”,可能也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深刻体会。在这个意义上,这批手稿和文献材料,不仅是反映邹跃进教授写作、教学和思想发展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激荡着知识和情感的复杂变调——的生动回音。

邹建林

展出部分文献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