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我们在哪儿?——"中央美术学院首次青年艺术家驻地实践成果汇报展”开展

时间: 2021.11.12

2019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实施首个“青年艺术家国际驻地艺术实践计划”,邀请吴啸海、商亮、叶甫纳、卢征远、张文超、陈抱阳、江上越七位具有国际视野、在艺术领域初露头角的中央美院优秀青年艺术家,前往东京、千叶、京都、奈良等地进行考察交流,意在为他们在国际艺术领域寻找自己的方位搭建一定的有效途径。2020年10月23日,驻地实践汇报展在田地艺术中心首展。2021年11月5日,展览回归中央美术学院,再次展出七位艺术家赴日考察交流期间的作品,呈现出青年艺术家驻地实践产生文化碰撞与交流,同时也展现了他们面对疫情的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副院长苏新平,党委副书记王晓琳,副院长吕品晶,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孙伟、秘书长陆英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直属党支部书记韩文超,院系、部门负责人代表,参加驻地实践的艺术家以及师生代表等共同出席了开展交流活动。驻地实践项目策划发起人、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活动。

2.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发言.jpg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发言中指出,“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采取了多种形式为中青年教师积极投入艺术的探索创新搭建平台,有更多机会与同行交流,与社会见面。这次的国际驻地实践项目开拓了一条新路子,值得庆幸的是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前夕,大家能够平安归来,并且有了一段长时间的消化思考、交流和创作,很好地完成了驻地创作。”他对此次驻地项目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此次项目成果一方面体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院系的青年教师,能够走在一起,一路探讨交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发展的趋势正是朝向一个“融”的方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相互交流,更能激发新的思考,更多地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对日本的考察从社会到艺术,从学府到艺术界,多维度的观察接触,多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已经从展览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不仅要立足中国思考问题,同时要保持向世界开放的胸怀,保持对国际艺术、国际文化的关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回到固步自封的一个学术圈子里去,要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尽管疫情对实际的现场交流带来阻碍,我们仍要保有这样一种胸怀和眼光,广泛吸收全球人类共同的创新艺术成果。作为央美人,保有这样的胸怀和目光,才能够真正与时俱进,体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引领性。

3.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发言.jpg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认为这些青年艺术家具备了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艺术人才的特点——不仅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还能够对今天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保持高度的敏感,他们是美院新一代的传承人。

4.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发言.jpg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表示,驻地计划为青年艺术家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发挥各自的学术专长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探讨的作用,为青年艺术家的跨文化交融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生态。 

驻地实践项目策划发起人、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活动.jpg驻地实践项目策划发起人、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主持活动

“青年,奔放,是同义词,最不应该囿于‘概念’的牢笼。此次驻地实践,我们最希望每一位艺术家做到的,就是——做自己。”驻地项目策划发起人、宣传部长秦建平谈到策划此次驻地项目的初衷,是为青年艺术家搭建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希望大家立足时代,置身国际语境,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声”。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向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国际驻地艺术实践的答卷。

6.驻地实践团队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程启明发言.jpg驻地实践团队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程启明发言

驻地实践团队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程启明认为,此次驻地实践计划周密且高效,最终的展览呈现结合驻地考察期间大家对日本建筑文化的认识与思考,本着如何集合大家的力量,在空间上形成对应,营造出“1+1大于2”的展陈效果,具有学术高度。

7.驻地艺术家叶甫纳发言.jpg驻地艺术家叶甫纳发言

驻地艺术家、实验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叶甫纳谈自己的驻地感受,她提到,这次日本驻地实践加上疫情的发生引发了新的思考,让自己不断思考关于做艺术的初衷,并开始重新思考亚洲的身份,思考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8.驻地艺术家陈抱阳发言.jpg驻地艺术家陈抱阳发言

驻地艺术家、实验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陈抱阳谈此次驻地实践与作品创作间的关系,从“经验”中认识的日本到实地考察日本的感受,在驻地创作上试图用科技的手段去建构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嘉宾合影.jpg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现场被打造成一个适合进行当代艺术展示的“暗空间”,观众行走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作品与展览空间之间或对抗或嵌入,又或者生长于其中的关系。展厅入口处被有意识地设计成了一道门廊,两侧则是通向内部的窄门。展厅内布置了数面镶嵌在墙上的镜子与指示观看的窗户,隐喻驻地艺术艺术家们将中日两国当作一个彼此互为“镜像”的文化参照,同时也丰富了观展体验。

吴啸海以家乡湖南浏阳出口日本的花炮作为切入点,通过与日本首相菅义伟的虚拟对话、出口花炮包装与模仿日式漫画的形式表现中日经济文化互动的落差,探讨当代文化交流的浅表和实质;商亮则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拳击人”主题,创作了有着哆啦A梦笑容的“拳击人”肖像系列新作。

吴啸海《彩霞》 浏阳出口日本花炮生产材料、木、木炭、视频11.商亮《拳击人的肖像》 玻璃钢喷漆,180 x 57 x 57 cm,2020.jpg商亮《拳击人的肖像》 玻璃钢喷漆,180 x 57 x 57 cm,2020

叶甫纳以自己在驻地交流研讨会中诞生的思考——面对“当今世界我们还能做什么样的艺术?我们在为谁做艺术?”,创作了作品《亚种》与《乒乓流》,以我国独特的“乒乓外交”历史与“亚种”代表的亚洲国家面临的角色转型进行回应:在创作的作品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叶甫纳《亚种:30个初音未来》 综合材料(摄影微喷、栅格画、互动机械装置、机器生成影像、模型手办) 2020

叶甫纳《乒乓流》 单屏影像 30分钟 /摄影/历史文献 2017 

陈抱阳首次到访日本后,发觉从各种媒介上所了解的这个国家的信息在下飞机的那一刻开始瓦解与重构,刻板印象和亲身感受不断互博。我们自傲地以为自己了解所创造的这个算法世界,但也许那不过只是我们心里以为的“东京铁塔”。因此,他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两台在展厅里奔跑的、进行着忙碌却无意义的行为的AI小车,试图唤醒我们,用诚恳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创造的这个世界。

14.陈抱阳《追逐迷雾》 人工智能、投影、驱动平台.jpg陈抱阳《追逐迷雾》 人工智能、投影、驱动平台

卢征远在驻地实践中获得了对日本文化更加直观的认识,对整个东方文化体系在与西方交融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的作品《我们在哪儿?》记录了他在日本乘坐有轨电车时的一段影像。作品通过对日常经验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的体察,并将其置于新的语境,激发了一种看似熟悉又不可言说的经验,这既是有关日本的一种在场的图景,又是有关“在哪儿”的一个真实的片段。

15.卢征远《我们在哪儿?》单频道录像  2019.jpg卢征远《我们在哪儿》 单频道录像1分45秒  2019

16. 卢征远《我们在哪儿?》展览现场.jpg卢征远《我们在哪儿?》展览现场

“每个人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时间线就能完成一天的剧本,这些体验都是巨大而精密的都市中的一小部分。”驻地期间的每天行走与无处不在的好奇心推动着张文超构思作品《自律的迷宫》。出生日本的江上越则在驻地交流中发现了中日近代交流的线索。她以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的副校长服部亮英为线索创作了《扑朔迷离》,在信息传达中的变异和错位中,重新思考近代中日两国的复杂关系。

17.张文超《自律的迷宫》现场模拟及互动游戏、无限长度,声音,控制器装置,尺寸可变,2021.jpg张文超《自律的迷宫》现场模拟及互动游戏、无限长度,声音,控制器装置,尺寸可变,2021

江上越《扑朔迷离》 装置作品,尺寸:可变 2021

短暂的两年置于历史长河只是一瞬间,然而因为这场突发、至今仍在的新冠肺炎疫情,种种的发生、改变,注定成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如今的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向何处走?恰如驻地实践项目策划发起人、党委宣传部部长秦建平在展览前言中所书:“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应有自己的答案。” 

据悉,此次驻地项目为青岛千里行集团捐助设立中央美术学院“千里行”奖学金的后续项目,旨在扶持青年艺术家成长。展览将持续至12月5日。 

文、编/徐睿琪

图/李迪、李标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19.海报.jpg

“我们在哪儿?未来在哪儿?中央美术学院首次青年艺术家驻地实践成果汇报展”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5日——12月5日

开幕时间:2021年11月5日14:30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A展厅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支持:中央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

青岛千里行集团

协办:日本千叶国际美术协会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总策划:高洪  范迪安

学术支持:苏新平

策划:秦建平

策展:蔡萌

驻地艺术家:吴啸海 商亮 卢征远 叶甫纳

张文超 陈抱阳 江上越

顾问:程启明

助理: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