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纵•横——王怀庆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

时间: 2021.12.29

2021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本年度收官大展“纵•横——王怀庆艺术展”开幕式及学术研讨会举行。展览展出艺术家王怀庆70年代末至今各阶段创作的76件作品,其中既有对中国艺术智慧的传承,也兼有在国际化语境下的创作,从平面到立体无不显示出艺术家特有而深沉的东方文化基因和在古今东西的多维度中的个性特色。

《伯乐像》  王怀庆   1980年  布面油画   176×197cm  中国美术馆藏

《格》  王怀庆   2011-2012年  铝合金   H200×L100×D25cm

《行》  王怀庆   1999-2003年  布面油画   112×145cm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苏丹,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参展艺术家王怀庆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

开幕式上,杜鹏飞为王怀庆和夫人徐庆慧女士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们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飘香的风》等9件作品及草稿。在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术界的二十位专家学者:苏丹、贾方舟、杜大恺、刘巨德、祝重寿、殷双喜、徐虹、顾黎明、王端廷、杨卫、李大钧、吴洪亮、水天中、皮道坚、陈孝信、王林、刘淳、鲁虹、冀少峰、管郁达围绕王怀庆先生的作品特色、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贡献、以及清华美术学群的重要性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学术研讨会由贾方舟、苏丹共同主持。

王怀庆1944年出生于北京,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为中国跨越现当代关键历史时期的一位艺术家,其独辟蹊径的艺术创作表达,一直根深于中华文化并与现当代国际视野相接轨。王怀庆是真正在语言层面领悟了西方抽象艺术的不可多得的一位中国艺术家,也是在对西方艺术的充分理解中,仍然能在精神层面延续中国文脉的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是从中国的文脉中延伸出来的成果。他运用纯粹的绘画语言和材料语言所传达出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我们从他的画面中读出的是一个族群的记忆、一个民族的阅历与沧桑。王怀庆的艺术使我们在对历史的回望中生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天工开物-5》  王怀庆   2004年  布面油画   200×240cm

《芝麻,芝麻》  王怀庆   2020-2021年  铝合金   H100×L145×D10cm

《自己和自己的影子》  王怀庆   2011-2012年  铝合金   H210×L145×D45cm

在王怀庆四十多年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呈现为一种“多向度”的延展,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暗示出不同指向,探索的不同向度如几个环环相扣的“链”,有条不紊地将他的艺术思考完整地呈现于他创作的全过程,如果一定要做出分期,那么只能从艺术家空间意识演变的角度粗略地概括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具象时期”、90年代的“平面化时期”和新世纪以来的“重返空间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有力,沉着而自信。直至把“木结构”变成他的创作“母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这样,他的作品在建构、重构、解构、介入与越出、重返空间、回到“物象”六个不同向度的探索中衍生而出。

展览现场

王怀庆是从中国本土成长与成熟起来的一位中国艺术家。他的艺术经历了从具象、意象、抽象再到“物象”的全过程。王怀庆不只在艺术的本体意义上展开他的工作,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在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他睿智地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出发点,从而使他的艺术与传统文化既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又具有一种批判的姿态。王怀庆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就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木结构家具中获得启示与灵感,并从中找到确立自身艺术的基本方式。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在对这些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形式因素进行结构主义的“解读”和解构主义的“试验”,他的作品从空间到平面,又再度延伸到空间,更加证明了他在自觉地经历了现代性历练之后的当代性选择。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王怀庆无疑是一位思路清晰、指向明确、成就很高的艺术家。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努力,以大开大合、深入简出的个人化方式,把中国传统文脉成功地“切换”到当代语境中来,使上千年的中国文脉顺畅地延伸到当代。其功绩赫赫,有目共睹。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2022年3月31。

图、文/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jpg

纵·横——王怀庆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8日-2022年3月31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