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至16日,“新青年——第四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暨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成功举办。继15日上午文献展正式于景德镇陶溪川启幕后,“第三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全国二十余所美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者共同聚焦实验艺术学科在学院的理论建设、实践成果及教学改革;与此同时,活跃于当代艺术生态产业环节中的艺术家、策展人、媒体人、创业者等也在会议中分享了其在各自的行业实践、观察与发展,为源于学院的实验艺术新鲜血液如何注入社会提供了开放的讨论平台。通过不同行业视角与丰富观点的参与,以及参展艺术家和青年教师的真诚发声,本次会议不仅关注实验艺术教育在学院内部的欠缺与可能性,还试图开放性地探讨实验艺术从学院走向社会所面临的实际困境与后续发展的广阔空间。本文试图从嘉宾发言及讨论中聚焦的几个关键性议题对此次大会进行回顾。
01 何为“实验艺术”,何以教学“实验艺术”?
3月15日下午会议议程自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发起主办以每五年为一次的“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以及自第二届起与文献展同步举办的“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对“实验艺术”在学院内的教学、科研及创作的关注已经走过十余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以“实验艺术”为独立科系展开教学与实践,何为“实验艺术”以及何以教学“实验艺术”的讨论逐渐深入。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的副校长吕品昌在会议开幕式的发言中所指出的,“实验艺术专业以培养跨领域,跨学科,具有现代观念与创新能力,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为目标”。在今天,各高校关于“实验艺术”的教学已远不满足于传统知识与技能地教授,而是倡导在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与激发之下,培养学生关注未来、走近社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的副校长吕品昌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金泉主持
在本届大会第一版块“学院给了我什么?学院还应该给年轻人什么”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以《实验主义者的工作汇报》为题,围绕《实验艺术概论》的写作进度分享了其对实验艺术定义的观点。
“不论是好是坏,20世纪的艺术家都得成为发明家……20世纪的艺术史不能不注意这种无休无止的实验,因为本世纪许多最有天赋的艺术家都加入了实验的阵容。”——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邱志杰认为,贡布里希敏锐地意识到了二十世纪出现的新艺术与科学革命以来的实验方法在世界观、工作方式等多方面的相似性,由此从自然科学领域内借用了“实验”一词来描述二十世纪以来艺术的另一种工作方法。对邱志杰来说,最初坚持用“实验艺术”来代替诸如先锋、前卫、反传统等含义,是因为这个词更为低调且带有一种科研的色彩,是一种探索真理的如履薄冰之感。正因如此,“实验艺术”在整个艺术学院系统还不够开放的时代中,能够把多种多样的工作纳入现有的学院体系,将试错的风险控制在“实验室”中。但彼时在艺术学院中的“实验艺术”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明晰其自身的工作方法。在科学史中,科学家通过实验来探求真理,邱志杰认为,使用实验的方法同样可以让艺术家来推动创新的艺术,强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问题意识和理性工作方式的运用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发言
从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本科专业成功申报(点击回顾:“科技艺术”本科专业申报成功!邱志杰告诉你关于这个新专业的30件事),到今年两会范迪安院长“关于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艺术发展的提案”,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在学院内的教学实践中被重点提及。具体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三角架构,即实验艺术、科技艺术与社会艺术,这三个方向互相支撑、相互介入,并逐渐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形成有机循环。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三角架构示意图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演讲题目《学院——你的基石还是对手》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前院长管怀宾发言题目《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武小川发言题目《社会性艺术的本地实践》
在第一版块中,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围绕各学院的“实验艺术”学科建设思路与教学项目实践,从科技艺术、在地社会性艺术及跨媒体艺术等方面切入“实验艺术在学院”这一话题;同时,依托于不同的城市与院校特色,各学院代表发言人也关注“实验艺术”学科在各自院校发展的不足与局限,提出未来学科建设与教学成果发展的新方向。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发言题目《艺术带给了我们什么——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所想到的》
芝加哥艺术学院科技艺术系主任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演讲题目《遥现与生物艺术》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爱君演讲题目《美术学院应该是一座百花园》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邓碧文发言
论及学院内实验艺术学科的具体教学工作,16日下午的会议以《课程论证》为主题,邀请各学院教学一线的教师分享教学案例与成果汇报。在这些课程中,授课教师一方面以自我的艺术创作与研究脉络为蓝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双方面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互动,如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邓碧文带来的《机械互动艺术》课程分享;另一方面,部分课程不仅注重具体知识的传递与教授,还往往更为关注对学生艺术思维、人文素养与价值判断的锤炼与培养,如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梓倩带来的《诗歌实验》课程分享。
16日下午“课程论证”会议议程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邓碧文《机械互动艺术》课程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张梓倩《诗歌实验》课程分享
何为“实验艺术”,何以教学“实验艺术”?不论是各院系学科负责人对“实验艺术”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宏观把控,还是一线教学者从多维度的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一方面关注这个高度发展、日益丰富的世界,一方面回归自我观念的不断审视与重塑,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实验艺术在今天已经逐步摸索出并进一步系统化其工作方法与教学体系。它试图打开传统划分精微的艺术门类,拥抱多学科的观念碰撞,在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世界观的同时,也强调寻求真理与创新的“实验精神”。
02 作为“墙”的学院,该被打破吗?
当然,学院中的教育培养总不免带有一些理想化的色彩在其中,青年学子在迈出校门走入社会后往往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与茫然,这种现象并非仅仅集中于艺术学科,而是广泛发生于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同时,学院也往往指代着一种传承下来的体制与方法,有其固有的教学逻辑、教授内容与培养方式。
在会议首场发言中,四川美术学院的副院长焦兴涛以“墙”为喻指代学院艺术教育带来的根基与保护,同时反思了其相对带来的限制与禁锢,“站上去!或者,破墙而出”这一带有宣言式的观点正好回应了其发言主旨《学院——你的基石还是对手》。在焦兴涛分享的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科长达十年的实践“羊磴艺术合作社”中,能够看到一处介于学院与社会、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空旷地带。今天,艺术教育者或许不仅仅在关注学院的基石作用,也开始逐步正视学院作为一种“对手”的价值。
焦兴涛 “羊磴艺术合作社”(2012—2022)四川美术学院
走出学院、走进社会生活、对艺术体制化的思考,还可以见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武小川以《社会性艺术的本地实践》为题的分享中,其以主持的《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课程为具体案例,剖析在不同年级设置该课程层层递进的内容逻辑,分析“现场”的不同类型,归纳介入社会生活的艺术行动的行动依据。
武小川《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西安美术学院
同样基于对学院内专业壁垒的限制,以及对经典与传统带来的惯性语言的反思,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前院长管怀宾回顾了以“建立无墙的学院”为目标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架构以及从教学中孕育而出的实际问题与切实关注点。
管怀宾分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特点
那么,从学院毕业又回到学院的教师们又是如何看待他们各自在学院中的得到与遗憾呢?在第一场会议的讨论环节中,实验艺术学科的青年艺术教师与参展艺术家们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引发了学院艺术教育在面对社会时有何缺失的思考。学院赋予了年轻人创作坚实的技术基础与自信,坚定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真挚情感;向学生展开了古今中外的视野与世界观,也教会了他(她)们如何在观照自我的同时也关照现实……然而,以“学院没有教会年轻人如何推销自己”为例,在这些讨论中,青年艺术家普遍苦恼于初入社会的茫然,以及在学院中不曾关心的社会规则与行业竞争。
15日下午会议圆桌讨论及青年艺术家、教师发言讨论
当然,这些缺失的部分是否适合纳入学院的教学体系之中似乎仍处在一种矛盾和争论的状态之中,但与此相关的则是本次会议的另一重要声音——来自于当代艺术生态与相关产业中各环节的亲历者。一方面,其作为前辈为后继者分析现状利弊,给予建议指导;另一方面,他(她)们也从真实的社会观察视角来检视一批批年轻的“实验主义者”的创作与思考中可贵的,以及缺失的。
03 走出学院后的青年艺术家……
在如今高度数字媒体化的时代中,当青年艺术学子走出学院,迎接他(她)们的可能是瞬间成功带来的辉煌、迅速淘汰又归于平庸的落差,以及现实带来的种种挑战与质疑。面对这些可能不愿提及但却真实发生的现状,大会第二场及第三场聚焦“艺术体制与社会订件”与“时代机遇和创业梦想” ,邀请媒体、策展、机构运营、品牌创业等行业代表展开发言,从其各自视角切入对艺术体制、艺术市场、艺术生产与艺术生态的理解与选择。
16日上午会议议程
在这一阶段的分享中,演讲嘉宾们一方面介绍了社会层面通过展览、艺博会、奖项评选、项目资助等方式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与鼓励,剖析在网络媒体时代中,媒体传播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也从艺术家自身在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出发,探讨如何保持自身思考的批判性与想象力,不断提升自我的内驱力,进而持续进行艺术创作与生产。除此之外,演讲嘉宾往往还从自我所在行业内的长时间实践与观察出发,分析归纳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路径,并探求其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成因。
凤凰艺术全媒体总编辑、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副总裁肖戈演讲题目《实验艺术的社会实践:聚焦传媒对青年艺术家成长的影响》
著名策展人郭晓彦演讲题目《艺术体制与社会定件》
空间站艺术机构创始人付晓东演讲题目《全球化体制的合力之下——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的七种路径》
同时,在这两场分享中,有别于介入纯粹艺术市场与体制的选择,部分演讲者还拓展了关于艺术项目的生成、发展与持续,创业与创作之间的相互支持与成就,艺术团队在面临坚持垂直道路与跨界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创意力的有效管理等话题的讨论,为青年艺术学子的职业发展准备与规划提供了另一重选择路径与建议。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李洋演讲题目《我们为这个时代画梦》
理木工坊创始人陈志远演讲题目《创业与创作》
黑弓策略总监、资深策划人、品牌主理曹宇嘉演讲题目《垂直OR跨界:一个冬奥团队的创业赛道》
拼格创意科技创始人、技术总监刘志良演讲题目《拼格刘志良:从有限的创意到无限的创意力》纵观此次大会,从学院管理者、教育实践者、艺术生态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以及年轻艺术家,不同的声音在共同关注着从实验艺术学科走出的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机制。从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与产出成果来看,现阶段的实验艺术教育一方面注重打破学科壁垒,注重与前沿科技、理工学科的对话与融合;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在地实践,走入城市、乡村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这种现象似乎呈现出了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两极的共同关注,也使得与之对应的此次文献展所囊括的作品关注议题极为广泛。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活跃于实验艺术学科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前辈们大多毕业于传统学院意义中的油、版、壁、雕、中国画等专业,然而每一种艺术门类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实验性的探索与研究,在本届文献展所囊括的108位青年艺术家中,其学科背景也对应呈现出多样性。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实验艺术学科的边界在何处?又或者它是否真的需要去讨论这样一种所谓的边界?关于实验艺术的定义与范围,仍然处在持续的讨论之中。但不论如何,“实验”背后蕴含的对真理、进步与创新的追求,在艺术教育的征途中永远有着无法回避的重要意义。
文/周纬萌
相关资料图片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