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以下简称“笔记”展)是中间美术馆继“巨浪与余音”展之后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笔记”展通过展示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话语、笔记、图像、文件、档案和作品,回顾了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与走向。
展览现场
进入1990年代之后,世纪末与21世纪的概念与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那个时期的学人与艺术家的话语和创作之中。一方面,他们尝试脱离1980年代的语汇与阐释系统,建立直面和属于19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感知到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即世纪之交的到来,心中涌动着期许,也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感受到复杂与悲凉。
在展览中,中间美术馆将18位学者、策展人与艺术家在1997年至2002年间写作而成的文章单篇成册,制作成18本可供阅读的读本,其中大多数文本发表于写作之际,散见于个人文集、研讨会合集、报纸刊物和个人档案之间。写作者既有百岁老人章克标,也有正当其时的中青年人。他们的深思提供了多个审视和概括20世纪,特别是其最后20年中国思想流变与实践态势的视角。这其中有的直指时弊,自我解剖,敞露心扉;有的对问题和现象追根溯源;有的总结了过去,也揭示了自己即将开展的新的征途的思想动力。其中不乏对于20世纪的深情回眸,但更多的是从经验和情感上将自己与20世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知自己源于其中,也对于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毫不回避,勇于担当。他们真诚地分析与分享,为今天提供了诸多值得重视的有关20世纪的“底稿”。展览有意将来自当代艺术界的文本与知识界的文本并置在一起,也从中摘取话语片段展现在墙面上,组成环绕展厅的一个思想声场。
展览现场
在世纪之交,当代艺术创作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唇齿相依,尽显彼时的社会空间与边界。展览截取了43位艺术家在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数年间创作的作品,以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再现这些创作样本,形成一份珍贵的艺术史料。在展览中,观众可以像抽取读书笔记的卡片一样,将它们从箱子中取出,放置在环绕墙面的架子上,自由组合与观看。今天看来,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紧跟时代,敏锐地汲取思想资源,充满创见与冒险精神。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的延长线上,艺术问题与时代现实共同推动着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自1980年代末出现的观念性创作发展至此时开拓出了许多崭新的创作疆域、议题和视觉表达方式,蓄势待发,生机勃勃。但学界深深忧虑的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对人文精神的侵蚀的现象也将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转向,阻碍了观念艺术所开辟的思考空间向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使其逐步面临自我桎梏与僵化的危机。
展览现场
借助这些来自世纪末的思想痕迹和创作的笔记、草稿与资料,展览尝试重返那个萌动着欲望与希望,失落与信心的历史时空,去侦测历史的主角们在彼时的思路历程,批判性地理解过去界定自己与历史的方式。他们有的对当下现实作出即时的反应;有的通过创作去建立与社会的关系;有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思考文化主体性的表达;有的通过返回学科和历史的深处重建当代的立足点;有的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化批评的对象,声张人文精神在经济社会中的意义;有的对21世纪提出了诸多期望。通过这些思考的痕迹,我们聆听到彼时的学者与艺术家们对于20世纪的经验、实验、情感、思潮和论战的检索、审视与重估。这个展览也成为一本历史的“笔记”,记录了思考者与实践者在世纪之交的生存处境和创作状态。
开幕现场: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3日-7月24日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A08楼
编/艺讯网
图文资料致谢中间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