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疫情就占去三年。毕业前夕,只是回家过个年,却再也回不去校园。居家上课,居家创作,居家毕业,几年以来漂浮在云端的各种体验,让校园的点滴记忆更显弥足珍贵。
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不得不说一句:“珍重,再见!”在这极为特别的一届美院学生迎来毕业季之际,艺讯网邀请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100名毕业生,对自己即将逝去的学习生涯、毕业作品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进行分享。他们真实、鲜活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成为疫情之下一代青年学子孜孜不倦的缩影……
NO.51-NO.100:
特别策划|4万字心声,400张图,100个央美毕业生的故事(下)
附:100位毕业生数字索引
N0.001 曾冯璇 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本科
“还没走,就已经开始想念了。”
我习惯了盼望着毕业季的到来,总幻想自己在毕业之际是什么样,如今晃过神来早已步入了离开学校倒数的日子,我尝试着不把此次创作看作是一次作业或是任务——这是一次重新整理思路的机会;是一份研究方向的阶段性试验;是一次给昔日学习生活的总结;是给自己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于是我将在家里这段时间思考的这一过程,作为毕业创作的出发点展开来,将“寻找意义过程”的思考、对意义的定义的发问置于毕业创作中。场地、工具与材料都因在家中有了限制,是给创作增加了困难的,但也供给了新的思路,给予创作新的可能性。
《我想我的主意改变了主意》 影像(左)、书籍与观众
很喜欢也很感谢花家地8号这个“小院儿”,虽然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线上与老师同学见面;虽然不是每一个书架都光顾过,也没了在图书馆桌子上写论文的机会;虽然接下来的日子不能再在这里度过;虽然还有一个月才真正离开,还没走,就已经开始想念了。不知道前面如何,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如何,一边踌躇满志,一边信心丧尽,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熬过来之后回头看我能对自己说“其实也就那样”,但也要对自己说“你值得”。
进入版画系第一次学习版画时的照片。当时正值元旦表演的彩排,身上是版画系的服装。那时候的笨拙、青涩、单纯与快乐都还蔓在心间。学校的一草一木,工作室教室里的每一次失败的焦虑和成功的激动,都蕴含着爱与想念。
N0.002 武中卿 人文学院 本科
“画里的‘夏天’结束了,但美院的夏天还很长。”
疫情离校后,常常想起在5号楼大阶梯教室上课时,从窗户里望出去的景色,是一幅天然图画。人文学生在美院学习生活,就像画中人,总是在离艺术最近的地方静静观看。毕业季正是盛夏,我的毕业论文就研究了《槐荫消夏图》,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对画题的爬梳和名物考证,把它从“消夏”的队伍中揪出来,放进了“高士”序列里,这种“误读”体现了高士图从膜拜对象到内省对象的功能变化。画里的“夏天”结束了,但美院的夏天还很长,希望未来也与美院同行。
武中卿毕业论文,《高看到低眉——传王齐翰<槐荫消夏图>研究》
校园生活印象最深或者最喜欢的图片,5号楼阶梯教室
N0.003 李湘宜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当灾难降临时,我们才发现从前那些平淡的日子都在闪闪发光。”
大学四年在提交作品的凌晨戛然而止,在深夜中百感交集。我的论文与创作恰巧都与社会服务有关,经常需要与对象们交流互动,疫情之下,本该见到的鲜活的面孔被隔成一个个方形小窗,只能望“屏”兴叹。
当灾难降临时,我们才发现从前那些平淡的日子都在闪闪发光。若非疫情笼罩,我的手机相册中一定会多出几百个珍藏的瞬间,就算是几十年后再翻出来也会忍俊不禁。希望我们早些见面!去聚餐,去旅行,去看不会取消的演出,或者还用飞镖扔一个目的地去探险!
我的毕业创作《拯救小怪兽》,将艺术创作与公益关爱活动相结合,关注病房儿童的需要,通过将病痛与治疗过程具象化,创作了一系列代表各种难受的小怪兽和拯救它们的医疗超人。初版的怪兽超人为两方对抗模式,并通过纸玩具周边扩展了可玩性,升级版则将对抗模式转化为陪伴关爱模式。适合多年龄段儿童,既有利于短期身心康复,也有利于孩子们的长期心理建设。
N0.004 舒柏文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硕士
“希望返校后能滑滑板收下美术馆仓库后门的台子!”
因为疫情的冲击,致使在校的学习生活被“斩”了一大半,可也因此使我对校园时光感到更加珍惜和怀念。对我而言感受深刻的,一是学校的课程和各类讲座;二是老师同学们的和蔼友善。
我的毕业论文《柏林博物馆岛建设与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主要研究柏林城市文化发展,从城市历史角度出发,论述柏林在1990年德国统一后为文化发展所做的努力,引出柏林博物馆岛这一案例。通过分析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在机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顶层设计作用与博物馆岛复兴项目的实施,文章试图总结柏林城市文化发展中的特点、思路和理论意义。
对未来的期望,首先是希望疫情赶紧消失!其次是祝福我们这届毕业生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大放光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是希望返校后能滑滑板收下美术馆仓库后门的台子!
我们宿舍只要有人过生日,舍友都会给寿星准备蛋糕,还会在蛋糕上送上祝福
2021年4月艺管学院组织下乡写生时,我们在响水湖写生基地线上听学校讲座。白天画画,晚上听讲座、玩桌游,虽然写生基地生活条件很糟糕,但还是留下很多美好回忆。
参加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七·一”建党100周年大会,见证历史
N0.005 李丰任 壁画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带着感激、不舍、迷茫与一些遗憾迎接毕业。”
疫情对于我们这届毕业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无论是授课形式还是其他方面。我们损失了许多在校时间,也失去了外出考察的机会,而外出考察对于我们实践类的学生,特别是学习传统壁画有很大的好处。线上教学对于我们来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感觉大学生活飞速流逝。带着感激、不舍、迷茫与一些遗憾迎接毕业,不知道将来如何,但希望做什么都认真些,所以尽管不能回校我也尽力地去完成我的毕业创作,也算是我大学的一个收获缩影吧。
毕业创作是从尧时羿射九日的故事背景展开对于天上太阳与世界的遐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这是2020年底我们工作室二三四年级一起做的集体创作,集体创作的过程发生了许多情况,但是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看来,很多事情都挺容易过去的
N0.006 时子媛 雕塑系 硕士
“希望特殊时期、特殊的经历能给个人创作带来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研究生入学不到一年即遭遇席卷全球的疫情,本习惯于迎接每年一度热闹的毕业季,却迎来了线上毕业展。相比过去,当下的学习方式与展览机会显然都大受影响。对于我来说,研究生阶段更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想此刻能做的就是尽量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不同以往的境遇下把能做到的事、能完成的作品尽力做好。同时,希望特殊时期、特殊的经历能给个人创作带来新的视角与可能性。此次毕业创作延续了我过去一直关注并持续探索的方向:艺术表现与感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雕塑与听觉表现的结合。作品在营造视听差异的创作构想下,试图通过声音来调动观者具体的经验和记忆。
时子媛,《昨日听曲》,木、金属、绳、橡胶、毛线、机械装置,尺寸可变,约500×400×55cm
N0.007 王霖 研究生院现代水印版画研究 博士
“很幸运能够在工作之后再回母校读博,有种满血复活、重获新生的感觉。”
博士就读期间虽然经历了新冠疫情但依然非常充实,入学时没想到博士课程这么饱和,涵盖了从美术史论到研究方法等诸多内容,确实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能够感觉到课程安排很用心,很感谢研究生院的为学生做的规划和安排。这几年跟随导师学习,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上有所收获,更多的还是从导师的一言一行中有所体悟,不论是思想格局还是学术态度都有比较大的转变,我想这种影响会伴随今后的创作和生活。我自己作为老师,也会把这些收获转化到教学里,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在毕业创作中我以《历史的逻辑与修辞》为题,创作了一系列与人类科技发展进程相关的版画作品,希望对科技的历史有所反思,也希望对我们所处时代中科技激流的迸发有所思考。
总之,很幸运能够在工作之后再回母校读博,有种满血复活、重获新生的感觉,虽然疫情还没结束,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王霖,《历史的修辞之二》,水印木刻,146x100cm,2022
1982年7月 劳森伯格拜访李桦先生并在其家中合影。这是博士一年级,我在完成一门选修课结课作业过程中找到的资料图片,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张图为我打开了学术研究的一扇窗,使我意识到美院融合了最深厚的传统和最开放的视野,这张老照片不仅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灵感,同时它也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
N0.008 栾业川 造型学科基础部 硕士
“三年的时间,美院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而未来需要往深处去。”
一个人蜷缩在满是物品的宿舍中,是一种现实景况,我在人和景的安排上有意寻求形式上的内在联系。前景左右两边的梯子有点像早晚会被挣脱的牢笼,赤膊的年轻人正在用心刻画自己的“未来”。远处的三角板位于画面的准中心,它像是代表着理性与克制。夜空是蓝绿色的给人以瞎想的空间,室内的光像是思绪的蔓延。这是我在《宿舍》这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
研究生三年是对整体能力的培养,也慢慢认识到实打实的画面应该是自己努力的目标,毕业之际最感激的还是我的导师李荣林老师在平日里的悉心教导,尤其是研三这一年,可以说收获满满。三年的时间,美院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而未来需要往深处去。
参加篮球赛研究生院篮球队夺得了冠军
N0. 009 钱慧彬 建筑学院第18工作室 本科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渺小的我们除了努力前进,也祈祷拥有一点小运气。”
虽本科五年,疫情三年,回忆时涌上脑海的都是清晰而具体的欢乐的片段,偶有无奈,但快乐远多于遗憾。无论在校还是在家,我的学习生活常在极度紧张与松弛中来回切换。幸运的是有同伴让疲惫忙碌的时光变得丰富有趣,遇到真挚的老师让几年的学习充满能量。
我的毕业创作基于所在工作室今年研究的建筑对于人的情感关怀这一大主题,主要讨论了自然化的纪念性场所作为日常空间服务于城市生活的可能性。设计基于时代发展下城市中传统纪念性场所在可达性、普适性、精神性等方面的不足,正视纪念与冥想空间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尤其对于疫情当前仍有阻隔和遗憾的时代,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安放情感与疏解思绪的精神性场所。
毕业设计上课状态
毕业后,我将开始留学读研。对于未来的规划依然模糊,希望在此期间多走多看,体验不同的可能。进入后疫情的世界,我会更珍惜正常生活社交的来之不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渺小的我们除了努力前进,也祈祷拥有一点小运气吧。
在疫情开始之前,我们幸运地在大一和大二时拥有了两段宝贵的下乡实践。这张照片拍摄于2019年春天的福建平潭岛,老师用无人机捕捉下我们五人小组在海边村落测绘石厝建筑的工作状态。有机的山野,变换的游云,微咸的海风,淳朴的渔民,烈日下手持测距仪和图纸同吃同住的伙伴……疫情前真切的下乡体验是本科学习生活中珍贵的回忆。
N0.010 王琪 设计学院 本科
“在‘幸运’的背景下,我想还是要做点什么。”
大学四年,疫情三年。怎么不算幸运?
幸运的是,我还有一个不用戴口罩,外出实践不用绿码的大一;幸运的是,线上让我更加珍惜老师们的暖心指导和朋友们的快乐陪伴;幸运的是,我今年大四了。我想今年比前两年都特别,既不是笃定的线上展览,也不是确定的线下毕业,而是“动态”。在“幸运”的背景下,我想还是要做点什么,因此我的毕业设计从身边的社区入手,通过“碳基银行”建立社区的自足系统,虽然我知道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但起码是我作为一个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内心祈愿。
毕设作品
最后,衷心希望大家都身体健康,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希望朋友们都顺利毕业,早日相见!
N0.011 何淼兴 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 本科
“以诗意光影转译数字之美。”
作为一位美院的“家居人”,我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中有这样的感悟:想要设计出好的产品,需要兼备感性与理性,找到二者中的平衡。如果说感性是一件产品诞生的初心,那么理性则是产品落实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在这一设计思维的基础上,我创作了毕业作品“诗意的数字”——光影碟片机,设计灵感来源于光影给予人们的变幻之美。或明或暗,或轻或柔……就像黑胶唱片记录不同的音乐,光影碟片营造不同的光影氛围。在碟片的肌理生成上,使用参数化编程,调控参数即可生成独一无二的光影碟片。将情感融入数字化设计中,光影碟片机以诗意光影转译数字之美,带来极致感受。
四年大学,三年疫情,一路磕磕绊绊,实属不易。所以特别感激感恩老师们在专业道路上对我们的引导与帮助和同学们的陪伴成长。本科毕业并非结束,而恰恰是专业学习新阶段的开启,期待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诗意的数字”—— 光影碟片机
这是在2019年12月27日拍摄的一张照片,当天是城院的鼠年元旦晚会,到处是欢声笑语,我在海报旁边合影留念。作为一名设计专业学生,日常许愿希望我的头发“鼠不胜数”。现在回想起来,自从疫情开始后,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时光变得非常短暂,曾经的欢乐就更显弥足珍贵。期待能早日重返校园与同学们相聚!
N0.012 李大天 中国画学院书法艺术研究 硕士
“疫情三年,写字,刻印,画画,平常心。”
硕士三年,我时常梦到没有疫情的瞬间。佛罗里达的海,棕榈滩的喷泉,基韦斯特的日落,迈阿密的沙滩,加利福尼亚的公路,三藩市的司机,苏格兰的高地,谢菲尔德的羊驼,约克的教堂,布莱顿的黄昏,大洋路的门徒,布里斯班的乞丐,小樽的夜车,登别的眼泪,镰仓的大佛,熊本的城墙,京都的细雨,花家地的校园,黎明湖的少年。疫情三年,写字,刻印,画画,平常心。一觉醒来,恍若新生,愿爱无忧。
《铁崖诗十首》(其一)35cm x 70cm ;《印十六品》(其一)23cm x 30cm ; 《水居山高图》128cm x 58cm
我的毕业创作包含书、画、印三个部分。其中行书创作,文本选取杨维桢古诗十首,风格取法杨维桢行草墨迹,在书法形式语言上,力求融合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册》、《致理齐明府相公》及《游仙唱和册》等书作意趣;篆刻创作,其中白文印取法秦汉,朱文印取法古玺及金文,追求印章作品风格面貌的多样性;通过山水画的创作实践,践行书画印一体的研习理念,三者之间相互生发、相互促进。
2019年12月,北京大雪,美院北区小树林,月底,新冠疫情爆发。
N0.013 冯蕤 油画系 硕士
“一切都是平静的,强大爆发力就隐匿在这平静水面之下。”
作为三画室的一员和喻红老师的研究生,对我的人生来讲都是非常幸运的经历。疫情三年,在老师的言传身教跟一对一的指导下,使我养成了非常好的创作习惯,形成了观察事物形态以及独立思考的方式。
毕业创作《水中人》系列作品我选择了用水的意向来象征大的社会环境与当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人物的动作和身体形态进行描绘,利用不同的姿态和身体的节奏美感,以及不同动作在水中的漂浮形态,表现女性在社会中的纵深一跃、沉溺感、控制感与漂浮感。同时以背影这一形象,画面定格在无法克制前的一瞬,一切都是平静的,强大爆发力就隐匿在这平静水面之下。
冯蕤,《水中人》组画,布面丙烯,200 × 260cm
这是2021年年底的最后一次工作室讲座,我们三画室的所有学生跟喻红老师一起去参观了木木美术馆,当时看着下面认真观看的同学,由我为大家拍摄了一张工作室的全家福
N0.014 胡子航 人文学院 本科
“我相信这不只是一些幼稚的交锋。”
在美院、在人文学院的四年,除了学习、看展、阅读与写作中的收获,最值得珍视的是我所结识的每一位与我有过真诚对话的同学、朋友,无论是对艺术的感受、对知识的困惑,还是关于生活和世界面貌的看法,我们总是在争论,不断发现彼此的分歧或是共识,我相信这不只是一些幼稚的交锋。在美院,年轻而美丽的灵魂不会轻易放弃表达自我的机会,并始终保有向一切未经审视之事物与说辞发起挑战的勇气。对我而言,无论未来要走向何处,艺术与人文学科所唤起的这一点点触碰美与知的欲望,足以让我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我的毕业论文《隐藏的肖像:洛伦佐·洛托〈美德与罪恶的寓言〉研究》缘起于对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制的关注,它流行于十六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北方地区,而洛托这位在主流艺术史中似乎不太受到重视的画家与这一类型之间存在不少有趣的关联,其作品中的某些异于同时代威尼斯画家的气质促使我选择以他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我的文章主要围绕洛托的艺术生涯、赞助人的家族历史、对画作的图像分析、作品在物质与视觉文化层面的特征等主题,尝试对画家早年的一幅寓言画进行再阐释的工作。
2018年11月人文学院合唱团受邀在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的开幕式上演唱《我和你》
2021年北京的初雪与美院图书馆门口的沉思者雕像
N0.015 林紫颖 壁画系第二工作室 本科
“毕业意味着分别,未来可能不会再相见。”
美院18级的同学们应该是目前被疫情侵占大学时光最多的一届了。大学四年时光,疫情占了三年……
虽然受疫情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少了很多在校生活,但我还是很感谢这四年来学校给予的各种学习资源,老师们的引领与教导,还有身边的朋友、同学的帮助与鼓励。在美院的生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不用过多的赘述,回想时就会面带笑容了。感谢每一个出现在我大学生活的人,有大家的“陪伴”,才能一起度过这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现在转眼就要毕业了,心中有很多不舍,希望我们的大学时光可以再多一些,或者回到学校在面与面的见证下一同毕业……可能注定要有些遗憾了,但因为这些特殊的情况,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才会显得更弥足珍贵吧。
林紫颖,《From From 39°26'21"N,116°17'30"E》,丙烯,240cm×120cm、50cm×50cm、240cm×120cm,2022
疫情的到来,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琐碎的生活感知在人们心中被无限的放大,无处消散与排解。在我的毕业作品《From 39°26'21"N,116°17'30"E》中,人体骨骼、器官的拆解重构隐含着我在疫情时期对身体、生命、时间的感知。这组作品可以说是对自己这段时间内心的总结。同时作品送给所有因疫情所困、心中有结的人。希望疫情早日成为过去式,我们依旧在各自的场域顺利前行。
毕业意味着分别,未来可能不会再相见,但愿我们——未来的日子健康、平安、顺利,继续学习、继续努力,好好生活,一切安好。
虽然还有很多很让人记忆犹新的事、很多好看的照片,但于我而言,最珍贵的应该就是这张照片了。这是我们壁画系第二工作室于2020年10月10日的一张集体照,它可能不够好看,但上面很全,老师、同学,大家都在。
N0.016 李思琪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本科
“这种不真实的毕业会让人模糊时间的尺度。”
常常和同学自嘲我们真正成了寒假连暑假的“家里蹲”大学学生,但云端大学并没有高中时想象得那么美好。大学对我来说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可以与同伴自由结交自由呼吸的伊甸园。四年里我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可以一起谈论感兴趣的艺术与社会议题,也正因有她们才更让我对线上毕业感到可惜。上学期还满怀期待地规划了一系列毕业活动,却没想到我们只能在腾讯会议见面,这种不真实的毕业会让人模糊时间的尺度,仿佛四年只是压缩进了邮件与邮件中。
毕业论文选择以PSA为个案来研究美术馆的品牌视觉化,希望可以从新博物馆学角度为美术馆品牌视觉化再造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发展路径,原计划在今年三四月去上海实地考察因疫情也没能成行,给此次的论文也留有很多遗憾。
去年的央美毕业庆祝,当时还在幻想今年会如何准备
21年未封校期间与朋友散步的夜晚,偶遇央美50米长廊上悄悄开放的蒲公英
N0.017 黄山 研究生院雕塑材料研究 博士
“美院承载着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疫情三年贯穿了我的博士学习阶段,研究生院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的学习,并以双个展形式促进专业创作。我一直延续我的创作主线,毕业创作运用陶瓷泥片卷塑的方式塑造出古代“士”的形象,人物、车马结合体量巨大的陶瓷建筑,构建出凝聚民族精神内核的“纪念碑”。
我在美院经历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习,美院承载着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如果用一张照片代表校园生活,我选择了分别拍摄于08年本科和18年博士入学当天的照片。今年毕业的时候,我会在同一个位置再拍一张,这是我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今年毕业季的主题为“加载中”,疫情当下,似乎人们都在“加载”的进度条中重新思考。“加载”也有蓄势待发的感觉,对于我而言,人生崭新的阶段正在“加载”之中,希望在未来自己坚持艺术创作,坚定人生理想。最后,感谢美院的栽培!
N0.018 申淦君 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专业 本科
“学校的爬山虎一年四季都是一道风景。”
疫情从2019年至今,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学时光。毕业之际,觉得自身最大的变化是更有去对抗虚无与不确定性的勇气,同时也更加认识自我。在学校的平台中见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我十分敬重的老师,在疫情期间很多时候不尽人意,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把自己作为方法。
启明星是黎明中最亮的星,它唤醒长夜,为人们带来新的一天。我在幼儿园做助教的时候,发现小朋友们对于航天工程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天文小组每年会定期去密云天文台、雾灵山等地进行考察,通过航天望远镜可以看到更远的星星,通过航天教育,我们也可以走向更远的未来。航天工程是人类发展的蓝海,航天教育如同迷雾中的启明星,象征着未来的一种全新可能。
N0.019 曲鸣飞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孤岛之上。”
我觉得大学四年生活是一不断试错,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是专业还是生活。尽管疫情偷走了我们一些在校时间,但是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居家学习还是挺适应的,这也是未来一种新的学习的模式。
这件宝丽来移膜作品《路口》所呈现的是我姥姥眼里的世界。老年痴呆和白内障让她对这个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通过研究白内障的病理,我重新构建了她所看到的周遭,最后利用宝丽来移膜柔软又脆弱的特质,使图像在水中漂浮运动。
我在城市黑夜的森林中找到了这种感觉,夜晚的一切都很陌生。霓虹灯也化作繁星闪烁, 马路反着一条条的光像是水面一般,远方与家之间隔着一条条河流,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孤岛之上,这就是她看见的世界吗?
N0.020 武艺 版画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在未来依旧希望可以保留初心,踏实的做一些有趣的事。”
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及生活对我个人而言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在版画系二年级以及进入工作室后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也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也十分幸运的可以向身边的同学学习。疫情固然打乱了一些计划,让人感到万分无奈,但在未来依旧希望可以保留初心,踏实的做一些有趣的事。
我的毕业作品《回声》在创作中使用到了一些在木刻中不常用的工具,它们来自于我的生活,而画面中出现的树木、森林与人物的关系也正是我与“回声”之间的一种“纪实“,它响彻在我的脑海中,在看似漫长的过程中我也得以细细体会工具所能传达给人的情绪,制版过程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力量和材料产生的对抗,这些过程无比宝贵。
武艺,《回声》,水印版画,120×200cm
这张照片是19年的元旦表演后我们五个表演演员一张的合照,也是疫情前最后一个冬天,当时是整个大二版画系的同学一起进行了排练,大家都很认真,非常尽力的在做好自己的工作,表演之后的间隙气氛很欢乐,以后很难再感受这种轻松热闹的氛围了,不仅仅是这张图片,疫情前的每一天校园生活,无论是轻松的,紧张的,还是郁闷的,都值得让人回忆。希望眼前的所有的遗憾,在未来都能变成无憾。
N0.021 袁宁萱 雕塑系第五工作室 本科
“我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喜欢游戏制作。”
在央美学习生活五年的最大感觉就是非常自由,给予了我很多自我思考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认识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有趣的人,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友谊。同时,在广泛的接触各类稀奇古怪材料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我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喜欢游戏制作。
我的毕业设计《视界》围绕“观察与行为转变”展开,屏幕中正在互殴的小人将随着观众视线的锁定而展现出岁月静好的“假象”。我的制作出发点是做一个有点可爱又有点好玩的互动艺术,我希望将其视为我游戏制作练习中的一环,并希望我能在未来的日子中做出自己满意的独立游戏。
互动艺术作品《视界》(此为截取的gif动图),使用引擎:Unity,项目当前显示尺寸:3920x1080(可变)
N0.022 郭易卓 设计学院 本科
“这四年央美带给我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友谊,但同时也带走了我许多头发。”
说到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的感受,我愿意将它描述为“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的刺激又带有些许惶恐的旅程,兴奋感源于自由的创作空间,而紧张感则源于这四年间在自我剖析、批评中的成长。
谈到疫情,我的校园生活的确因此减少了许多体验感,但也提醒了我在这个特殊时期学会变通和适应的重要性,同时也启发我更多关注生态生存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校期间的生态危机设计方向的课程带给我广阔和全新的世界观,与我的本专业服装设计相结合激发了这次毕业创作的设计灵感,即对可穿戴设计、可持续性材料设计的未来构想,也将成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最后,虽然这四年央美带给我许多宝贵的知识和友谊,但同时也带走了我许多头发,希望在以后学习中能稍微放过自己一些吧!
N0.023 周奇 建筑学院 硕士
“回想自己在美院度过的8年时光,是温暖的也是幸福的。”
临毕业之际,回想自己在美院度过的8年时光,是温暖的也是幸福的。美院见证了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和改变,也包容了在这段宝贵旅途中所有的问题和坎坷。
作为一名建筑学院的毕业生,我的毕业作品建立在对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极少主义建筑研究之上,重新设计了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建筑希望以院落围合的组织和简化的形式,为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提供简洁而优质的展示空间。即将离开之际,对在美院经历的所有心怀感恩,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秉承着“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精神,在未来之路上不断的成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建筑室内外效果图
最喜欢的一张在美院的照片,是19年本科毕业时工作室的合影。不知道今年能不能还有这样的机会一起拍毕业照。好希望可以回到那个没有疫情的时候。
N0.024 徐千雯 油画系 本科
“在央美的大学时光是一场艺术的熏陶,是珍贵的回忆。”
大学四年时光流逝,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同学们,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听讲座,在美院食堂吃饭,在操场打闹,在央美的大学时光是一场艺术的熏陶,是珍贵的回忆。转眼到了毕业季,不能在校园相聚,心中多有遗憾,希望我们的线上毕业展能有一个很好的呈现。
毕业创作和毕业展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修改筹备,积累经验。毕业后希望自己能画出更好的作品,举办更多的展览。
N0.025 管一霖 造型学科基础部 硕士
“生活的困苦都是暂时的,阴霾终将散去。”
毕业创作《飞云之下》的灵感来自于我对当下生活的感受,我将不同城市面貌组合成了一座并非真实存在的城市。黑云压城,将雷鸣电闪的天空和葱葱郁郁的街道形成对比,飞云之下,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井然有序,生活的困苦都是暂时的,阴霾终将散去,天空的黑暗不会改变城市的色彩,城市中每一个居民都是生活的英雄,大家的坚韧与信心使都市重燃生机,强烈的冲突背后是光明与希望,我试图通过描绘城市景观来表达对人类生活的看法。
时光荏苒,研究生三年转眼要画上句号,感谢导师袁元老师平日里的悉心指导,老师宽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我,老师的指导也带我走过创作的瓶颈,希望在毕业之际能交上一幅满意的答卷。
管一霖,《飞云之下》,90x200cm,布面丙烯
分享一张照片,是19年的秋天与导师袁元老师以及同学在苏州太湖边的外光写生,想念一起外出写生的时光,希望能够早日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
N0.026 张世强 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研究家居方向 硕士
“那些线上学习的日子如今看来也是一段特别的记忆。”
回顾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美院七年的熏陶让我受益良多,尽管研究生三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那些线上学习的日子如今看来也是一段特别的记忆。我想美院教会我最多的是对待专业不懈钻研与执着追求的态度,是永远敢于探索未知和拓展自己的边界,我相信踏出校园之后,美院“尽精微,致广大”的精神也将继续引领我前行。
我的毕业创作《未来行走计划》源自我对游戏和生活平衡问题的思考。平日里我喜欢玩游戏,对游戏美术设计也很感兴趣,毕设一直有结合游戏来做的想法,我的导师卓凡老师也很支持我,就有了这件作品。作品中,我选择将户外徒步运动游戏化,把户外徒步运动与游戏的虚拟世界观合并,并通过线下产品,将两者可见的结合起来。我希望通过设计使人在游戏的同时不减少真实的生活。作品中的未来游者系列产品既是户外徒步的装备又是游戏内的道具,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枢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向线上迁徙,带来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带给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整个作品是对游戏与生活平衡问题的思考,也是通过产品设计对线上与线下结合做的一次设计探索。
张世强毕业创作《未来行走计划》
这张照片是研一时拍的校园一角。当时和室友都在熬夜做课题作业,大概凌晨的时候发现下了好大的雪,就一时兴起和做课题的室友下来走走。现在翻到当时拍的照片感慨颇多,怀念那段不需要口罩出行的校园生活。
N0.027 敬宇涵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硕士
“怀念美院里一个个有趣又天才的可爱灵魂。”
研一的时候,疫情爆发,人生第一次居家网课,心中还有点欣喜,可以赖在家里上大学,真好。然而这种情绪只持续了一个月,就开始疯狂想返校。当初的我肯定想不到,真正的校园生活在研一就结束了。后面几学期断断续续在学校待的时间可能还不到5个月,还没毕业就开始怀念校园,这大抵是以往任何一届的同学们都不曾体验过的心态吧。但我是幸运的,在央美的七年间,我曾真正拥有过四年的校园时光。怀念美院线下“造型各异”的课堂,怀念美院学生社团们“千奇百怪”的活动,怀念美院里一个个有趣又天才的可爱灵魂。
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学校拍摄于2019年6月25日的清晨,并在官微发布。那是我本科的毕业典礼当天,照片右下角低头微笑的是那时青葱的我,照片里所有的人儿脸上都带着毕业的欣喜和对未来充满阳光的笑容,期待今年的毕业典礼能如往年一般线下举行,期盼着那充满希望的六月!
疫情三年,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博物馆领域的文创事业是我如今的关注和热爱。这次毕业论文我也以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究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力量。正好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是“博物馆的力量”,说明了博物馆对当代社会已经在无形中贡献了巨大影响,作为文明高度浓缩记录的载体,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重塑了当代民族精神,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助力。在后疫情时代,思考博物馆的力量,对于我国以民族文化为基石的城市发展路径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理论之上,希望未来的自己能真正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马上,我就要离开美院了,人生又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但我希望,当我某一天回到这里,又如记忆中那般生机多彩。
N0.028 刘斯婷 壁画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四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闭眼恍惚自己还是大一刚入学的模样,睁眼就即将迎来毕业。这段大学的旅程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虽然疫情夺去了我们将近一半的相处时光,但这特殊的日子也为我们增添了不少别样的记忆。
刘斯婷,《芸芸》,棉皮纸、矿物色、金箔,200 ×150cm,2022
刘斯婷《芸芸》(局部)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我,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那个我;我,也是由芸芸个“我”组成的。她们平凡却又各不相同,才能构成一个复杂却又真实的我。《芸芸》这张作品是对自己的一个表达吧。每人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在人生的大舞台下,我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来更换面具,而在面具下才是真实的自我。
工作室的同学一起去杭州看展览,看完展览后去千岛湖玩留下的合照
N0.029 黄晓光 版画系 硕士
“大家依然卯足劲儿完成最后一次作业。”
新冠疫情的原因,让我们这一届同学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离校创作的状态,依赖设备的学科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但身边同学的创作热情并没有因此削弱,大家依然卯足劲儿完成最后一次作业,这也激励着我,初心不忘。
黄晓光,《剧场社会》系列——《地理决定论》,纸本、铜版、数码,100×100cm,2021
《剧场社会》系列作品表达了人的精神状态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通过组合不同的生活片段突显出主题背后的“戏剧性”以及画面的荒诞感。创作思路经历了媒介的认识、绘画性的探索、构成与主题的结合等阶段,由点到面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作品模型。
照片摄于去年11月初的望京校区,位于专家留学生公寓与南门之间,这也是我每天往返工作室和宿舍的必经之路。早上下着大雪,地面很滑,树叶湿润比平时深色很多,雪花纷扬积雪岑寂,现在看来是我学生时代在北京看到的最后一场雪了。
N0.030 朱中原 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创作研究 硕士
“他什么也看不见,但那束光始终给予他方向。”
研究生三年,疫情三年,三年时光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校园生活的宝贵、校园情谊的珍贵。此时此刻还是最怀念2019年在9号楼的那段时光,但若干年后我也许会更加怀念这段难忘的、特别的网课经历。
在我的毕业作品中,主人公意外地进入了自己彼时彼刻的心境——一座漆黑的尖顶房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但那束光始终给予他方向,牵引着他,带他走出了房子。时常感觉自己也会误入“尖顶房子”,但自己也总能在房子中看到光。愿自己常怀感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我心中的尖顶房子》(部分)——内向男孩的尖顶房子奇遇
这是2019年8月31日报到那天在9号楼4楼水房拍的照片,也算是我在研究生阶段拍的第一张照片。临近毕业再看,心里五味杂陈。
N0.031 王梦茹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欢迎到此一游。”
毕业展前几天在班群里和大家回忆本科四年,偶然发现我们上一次班级合照还是在大一,从疫情开始,这个世界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还没来得及好好道别,四年时间就匆匆结束了。很幸运能和大家做同学,最后,愿未来大家都皆得所愿。
王梦茹毕业创作《到此一游》
“打卡”是一种核心为“到此一游”的旅行行为,打卡要素的变更,同时也意味着大众价值归附的转移。该作品是一个持续的项目,关注镜子、烟雾、强制透视等各类打卡要素,并将这些元素放置于一个透明泡泡屋内,每次元素更换会通过公众号“欢迎到此一游”实时更新,目前作品状态处于第一单元:镜子。从科技馆里的“镜子迷宫”到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人们总是对镜子持有特殊的偏爱,光线在无数面镜子间交替反射,不断变化的景象亦真亦幻,举起手机拍照成为了人们记录幻境的最佳方式,而《到此一游》也选择了将这种经典的打卡要素——镜子作为第一单元的主题。
实验艺术学院卧虎藏龙班合照(2018)
实验艺术学院卧虎藏龙班合照(2022)
N0.032 黄新儿 雕塑系第三工作室 本科
“挑一条你愿意且能够走下去的路,这很重要。”
就我个人来讲,我的大学时光是由小型崩溃、中型崩溃、大型崩溃和潦草的自我救赎构成的,在这期间“相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事。 在这五年里,说实在的,要完成相当多的事,既要给刚入校时背负的梦想下一个判断,又要在一个个课程中将所有过程中的喜悦和痛苦转化为可为己所用的东西,到了最后,还要挑一条你愿意且能够走下去的路,而这很重要。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的事,因此我的大学时光感觉一直在干错事,不过也正是因为一直错了下去,我想获得了一个独属于我的临时解决方案。
关于毕业创作,还请通过直接观看来感受吧,至于未来,我希望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反映社会的行为当中。
黄新儿,《脱离电网》,开发引擎:unity, construct 3,尺寸可变
“凝固在画面中的有我的记忆和想象。”
研究生三年有近一半时间受到疫情的影响,由于很少出门,于是对童年常见的事物燃起新的兴趣,开始画那些在我小时候就带给我触动的东西。我选择画记忆中东北常见的冰冻貌,幽深的湖水在低温下结冰更显凄厉,走在上面常常给我一种危险而神秘的感觉,好像凝固在这里的不止有湖水,还有空气、风和时间,而凝固在画面中的有我的记忆和想象。希望未来可以更进一步创作出如触动我一样能触动更多人的作品。
白净毕业创作
班级合照
N0.034 王之言 研究生院水墨人物画研究 博士
“用一道道‘屏’打破空间,模糊图像、历史和原境之间的界限。”
本科、硕士、博士,有幸在中央美院度过了美好的十年。虽然博一过半时到来的疫情让这三年显得没有那么完满,但每周三研究生院的博导大讲堂、疫情前博士同学们聚会的欢声笑语、痛并快乐着的毕业论文写作时光......都会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疫情终将过去,而这几年笼罩在疫情阴霾下的时光最终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缩成一个小小的节点。受此启发,我的毕业作品《重屏》尝试用一道道“屏”打破空间,模糊图像、历史和原境之间的界限,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翼。
王之言,《重屏》,布面水墨,300×200cm,2022
2019级博士同学疫情前的最后一次聚餐,一群“博士”玩“数7”游戏永远数不到30。
N0.035 赖星睿 人文学院 硕士
“待云散日出时再聚首言欢。”
研究生三年可谓一段“距离”进退消长的历程。长期的居家学习令大家相见甚难,但一部手机便可将师友们尽收其中——师门群、学习资源共享群、讲座群等各类微信群成为了同学们彼此交流、互通有无的新场域;而各大博物馆公布的海量线上资料亦将藏品带到了每个人的面前,我个人的学习研究也颇受益于此。相衬之下,我才意识到与师友相聚的时光竟是那么珍贵。期末回家前还与大家商量着下学期的计划,但这一别竟不知再见会是何时。唯愿疫情早日平息,待云散日出时再聚首言欢。
赖星睿毕业论文封面
2021年4月9日,“搞事情小组”一起策划的“人鱼工厂”展览在5号楼开展。展览从2019年底开始计划,2020年完成策展方案,2021年正式落地。在这一年多的策划时间中,大家共同克服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时任劳任怨,气馁时相互鼓劲,今日回想起来旧时光景依然历历在目,甚是怀念。
N0.036 郭晓婧 建筑学院 硕士
“怀敬畏之心,做挚爱之事。”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更多的参与系统性研究和实际项目,在和导师、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与实操过程中,帮助我培养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深入社会现实,锻炼综合素质。同时,灵活性学习安排使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收获了来自不同专业的伙伴,拓宽了视野。我的硕士论文方向为室内建筑及其理论,并且在此背景下选择浙江省龙泉市国境药厂进行改造设计。
2022年是我在美院学习的第十二年,也是即将离开美院的一年,期望未来能继续秉承美院人的信仰,怀敬畏之心,做挚爱之事。
林间瓷园——浙江龙泉城市会客厅改造设计
美院棒球社与友队赛后合影
N0.037 樊令超 中国画山水专业 本科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近年总念白驹过隙,人事来去,作为学子离家、离乡,而后离校。《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总能给我很多类似联想,这些联想甚至并非“春江潮水连海平”,而是“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春》诗通篇借春、江、花、月喻人事代谢并对时、空发问。我将《春江花月夜》依文本重新解构,使“离人游子”、“碣石潇湘”、“明月镜台”等意象,由平面转至三维空间,以三组件形式呈现。三件作品空间上交相呼应,给予观者俯仰之间不同观感:楼阁远眺、飞瀑入江、孤舟远行、镜台映月。
《春江花月夜》,绢本水墨,42×42cm×159cm、160×220cm、100×60×42cm,2022
四年抛给我很多疑问和思考的机会,近半年才渐渐开始明白一些事,每想到这些就略有不安,又万分感念四年里老师们对我百般的耐心和鼓励。毕业也是开始,希望春后的夏天能更热烈。
初雪。四年里,对美院春天的记忆相对缺失,冬夜凌晨南门的冷风倒记得更多。
N0.038 刘思涵 设计学院 本科
“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可以在一起探讨艺术和设计的朋友。”
在美院就读的几年中,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可以在一起探讨艺术和设计的朋友,合作有趣的项目,一起熬夜。设计学院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设置,使我们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彼此充分的交流,在一起碰撞,从彼此的专业中吸取营养,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毕业之际,我们虽然因为疫情待在不同的城市,却没有减少彼此之间的交流。
毕业创作我尝试触碰处于技术环境边缘的社会问题,通过数字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虽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与老师同学间充分的讨论帮我找到了更多方向,鼓励着我不断前进。希望在毕业之后,可以从与同学的合作中,找到更为适合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方向。
疫情前每日不同的宿舍楼道后窗
N0.039 於慧沁 人文学院 硕士
“到现在仍有着‘居然马上就要毕业了’的不真实感。”
读研这三年是幸运的三年,梦寐以求的学校,负责的导师,超棒的同门,这三年也是略有遗憾的三年,疫情之下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生活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时常遗憾疫情来临之前没有在图书馆多泡几个日夜,没有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多晃几圈,或许也没有机会好好和挚友们在校门口说声再见。
真正意识到毕业近在眼前,第一次是拿到工作offer,其次就是论文信息上传至线上毕业展,这两天在做论文答辩前的最后修改,我的论文是研究明代梦境图像,通过图像媒材、画面元素与视觉特征等角度来研究明朝人对梦境这一虚幻概念的想象与表达。
5.12号的时候为线上毕业展做的海报,大概就是没有学过设计的人,碰到ddl也能ps速成系列
关于未来,期待步入人生新阶段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人。最后祝同届的朋友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万事胜意!
研一参加新年联欢会时的现场记录,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满脑子都是“果然不愧是美院”。
N0.040 曹译壬 壁画系第三工作室 本科
“点点滴滴都是珍贵的记忆。”
又是一年毕业季,虽然疫情原因本科期间的部分课程模式及生活有所改变,但并没影响我度过了充实且有意义的四年。时光飞逝,从大一,大二开始加入学生会积极参与各种有趣的校园活动到大三,大四努力完成课业,不断学习。点点滴滴都是珍贵的记忆。
本次毕业创作 《25:00的房间系列》记录了在反复陷入过度紧凑且充斥太多刺激和娱乐的生活状态,忙碌的一天结束后迎来完全属于自己的25:00,是放松下来让自我恢复平衡的时刻。遗忘是常有之事,因此时刻用笔去捕捉记录那些生活中的“火苗”。“我来不及对其进行描绘,但记下了模糊的轮廓。”
曹译壬,“25:00的房间系列”/《25:00的房间》、《卧室度假》、《浴室》、《无用的居家》、《休息时间》、《宵夜》;102 × 172cm、24 × 30cm、24 × 30cm、60 × 79cm、60 × 90cm、60 × 90cm;木板,纸本,丙烯,铅笔,蜡笔,马克笔,银箔,色粉
曹译壬毕业创作“25:00的房间系列”(局部)
五号楼四层的窗口,是去工作室必经之处,每天不论心情好坏,一定会在这里停下来望一望。
N0.041 崔业成 实验艺术学院 本科
“一种时光过隙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
大学四年生活,不管是认知还是专业方面,我都得到了一定的成长。从宿舍到工作室,再从工作室到798美术馆,难以忘记和同学们一起在工作室创作到第二天早上也不疲倦,可能这就是忙碌的大学生活吧。虽然疫情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校园生活,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讯息可以从网络中得到,学会在互联网中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翻着自己的手机相册从18年的军训到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照片,一种时光过隙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大学四年,用照片完完整整地填满了整个回忆,在以后我也会花更多的心思去记录我的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
崔业成,《风之舞》,45s,电风扇、塑料袋、动画视频
大四上学期我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内容是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于是我便思考风与艺术的交集。风是不可见的,它是没有形态的,艺术家们也一直寻找一种方法或者说是手段让本不可见的风变得可见,变得有形。艺术家Daniel Wurtzel 的作品经常通过电风扇和丝绸面料来表达风的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深受大卫·鲍文(David Bowen)的影响, 他的作品《tele-present wind 》通过对风的收集、转换,将一场本不该发生在美术馆里的风带进了美术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受到风的存在,在这件作品里,我并没有完全模仿一场塑料袋的物理运动,而是制造了一种在视觉感知上的错觉,使一个塑料袋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规则运动。
21年北京下的一场大雪,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央美草坪打雪仗。
N0.042 黄震军 壁画研究 硕士
“记住认清了确是要离开,能带走的是美好。”
一个夏天的夜晚坐在圆型舞台前,吹着凉风,望着清澈的明月。回想起第一次走进美院,面对着树木灰楼觉得自己好渺小,我该何处何从,甚至认不清自己,一直在努力的走出自己的陌生感,走遍美院的任何一个角落,试图去记住他,同学们的相识相伴让我慢慢认清了自己,记住认清了确是要离开,能带走的是美好。
明月流淌出一条星河,一路的美好看不尽,未来也将继续踏上这条《星程》,看尽星空璀璨,也使自己能够发出微光,成为一道光景。我将继续持着美院的心,在艺术道路之上继续前行。
黄震军,《星程》,板面综合材料,200×280cm,2022
忙碌时路过一号楼到五号楼楼道的第三个窗户,隔着纱窗看到了夕阳下的校园,跟思想者一起沉思了很久。
N0.043 陈怡然 人文学院 本科
“无论未来何时、何地,我都会努力坚守央美人的‘尽精微,致广大’!”
在央美读本科的四年时间里,我收获颇丰。可以说,很难用三言两语去表达我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激之情。我常常觉得自己是无比幸运的,学校给予我很多机会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每一位老师都在励志将我们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艺术人,小到学问大到做人。我时时刻刻都可以从身边人文学院老师和同学们身上感受到博学与笃行的合一。同时,在这四年里我所收获的知识与技能也让我逐渐拨开人生的迷雾,逐渐清晰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无论未来何时、何地,我都会努力坚守央美人的“尽精微,致广大”!
陈怡然毕业论文《唐代敦煌壁画佛陀波折纹背光研究》
我的毕业论文《唐代敦煌壁画佛陀波折纹背光研究》,选题一方面来自于我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在观看展览时的偶然发现。我试图去探究唐代敦煌壁画中佛陀背光上波折纹样的源流以及演变。我的研究基于大量的翻阅、对比、归纳图像与纹样。与此同时,发掘纹样背后特定语境中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是对纹样的研究更是对丝绸之路沿线跨文化交流的探索。
该照片摄于2021年6月15日北区礼堂 演出合影。我当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花椒剧社社长和此次戏剧的策划人。在缪歌导演和团委徐新立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与思政部老师们一起出演了一场毕业大戏——“《即光明》致敬悲鸿1949!”。该戏主要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徐悲鸿院长和美院师生一起为争夺新中国最后的曙光而斗争的故事。
N0.044 彭楚月 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专业 本科
抬眼看到了的老房子,
各式的窗子如音符跳跃到我眼前;
想与它们一同起舞,
在这平淡却又戏剧的生活中。
——《引子》
很遗憾从大二开始疫情爆发,冲掉了我们所有外出写生的机会,街上人们个个戴着口罩,熟悉的生活突然有了某些隔阂。如大家一样,我们在封闭中寻找乐趣,《引子》无意中传达着类似愤懑,但依旧得见希望。
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自然是开阔了眼界,无论专业、文化课、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还有千奇百怪的同学和老师们,从他们身上能得见许多不同的视界。未来期望我对造型、笔墨的认知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
彭楚月,《引子》,纸本水墨,200×160cm,2022
18年刚入学,机缘巧合加入了建社十周年的滋兰昆曲社,又恰逢央美百年校庆,曲社隆重举办了一场"百十曲会",校内外新老曲友悉数到场。我们刚加入的新人被征做"技术人员"也参与了这场颇具意义的活动,这张照片拍摄于礼堂最后方。通过录像,可能是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昆曲艺术之美。
N0.045 陈家昊 版画系第四工作室 本科
“锻炼面对自己的真诚和坦率。”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习到的主要是观察、学习、思考和工作的方法,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锻炼面对自己的真诚和坦率。
疫情之下,大学四年显得有些仓促,和老师同学相处的时间更加弥足珍贵,在基础部和版画系的日子里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回忆。感恩遇见的所有人和事,希望疫情在未来能早日退去。
我将自己的手掌扫描成图、放大、打印,通过切割将图像分割成等大的方形,在自定的规则下,以绘画手段将图像进行多层次的重构,如同层层嵌套;手纹、打印技术以及人工绘制统一在画面的走向及构成中,形成新的和谐。整个过程的画面形成变化始终处在不定向的“弥散”之中。
陈家昊,《弥散》(部分),纸本打印、水彩、铅笔,2022
工友们的第一次外出野餐
N0.046 陈旭 雕塑系第四工作室 本科
“美院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动’的能力。”
这次毕业季有一种笼罩性的不安,这种不安是一种无法预料的生活面貌。毕业展中我的装置作品《假寐》就是基于这一种习惯性的“不安”。我选取了一些城市发展中诞生的空间阻隔物进行处理,以各种特殊手段在其中藏匿了一段模糊的非线性叙事。
陈旭,《假寐》,多通道录像、胶片、栅栏、水泥、玻璃、镜子等材料,尺寸可变,2022
在本科学习中,我想美院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感动”的能力——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保持一种敏锐而不失真的生活、创作态度,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时光的点滴,尽是充满感动的细枝末节。
即将毕业,我不禁想起初入美院时的兴奋与遐想,而在五年的接触、学习到表达中,大家更多的是在思考怎么去摆脱这种“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而走向一种自我力量的充沛,我想这是美院真正的礼物。
某天的落花、井盖与黑夜。
N0.047 王安 中国画学院花鸟专业 本科
“四年赶上了三年的疫情,居家也赶上了封控。”
本科就读期间收获了很多的新知识,不仅在绘画技法和理论上有了更多的学习,还接触到了更多在书本之外的。本科四年赶上了三年的疫情,居家也赶上了封控,下乡的机会没有了,能在外写生的时间便是缩短了,少了长时间在外的驻足观察和就地写生,也是这几年的遗憾,现在也是很珍惜能外出的机会,一外出便尽可能多的观察,这也是在之后的学习中要努力弥补。
王安居家创作
疫情好转期间到动物园写生,看到猴子一般以家族行动为主,大猴小猴结伴而行,群猴笼中嬉戏,这样的场面给了我灵感,从而选定了一个阖家欢乐的主题。画面中六只猴子在桃林之下温馨和睦的场景。选定桃林作配,因为自古以来桃子有着吉祥健康、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而猴子又有机智聪明、高官厚禄之意。以猴以桃的组合,在描绘群猴林间摘桃嬉戏阖家欢乐的同时,也借以表达献寿、吉祥安康之意。
每天最清闲的时间,便是迎着夕阳回宿舍。
N0.048 段曾慧 中国画学院花鸟画研究 硕士
“每个人在孩提时期的梦都是纯净无暇的。”
在美院读研的这三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尽管因为疫情,大家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分隔在各地,但是空间上的距离并没有切断我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我的导师谢青老师时常组织大家一起相互看画,彼此的鼓励和交流也令我受益良多,同时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临近毕业之际,回望我在美院和附中度过的这11年,我对于校园有很多不舍和留恋,我相信我会带着这份弥足珍贵的情感迈向人生的新道路。
《如梦之梦》,纸本设色,230×150cm,2022
我的毕业创作《如梦之梦》源自于我儿时的美好祈盼。我相信每个人在孩提时期的梦都是纯净无暇的,也是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我想要通过对玩偶、千纸鹤、猫咪等物象的描绘,营造一种浪漫、梦幻的氛围。也希望能够藉这幅作品,使观者回忆起我们每个人年少时期的梦想与盼望,同时也能够记得美丽的梦从不遥远,它们一直都在见证和陪伴我们的成长。
这是2020年疫情发生的第10个月后,大家第一次回到学校的照片,疫情长久的分别让我们都对于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格外渴望,也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时的温暖。
N0.049 苗菁菁 中国画学院水墨人物方向 硕士
“首次进行了大尺幅创作,是对过往学习经验的一次总结与突破。”
开学不久,疫情来袭,转眼已是毕业季。三年间与校园聚少离多,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给了我多重维度的滋养,无论是我的认识还是动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此次毕业创作名为《折叠公园Folding Park》,我将对城市中隐性折叠的观察与屏风的物理折叠进行形式上的暗合,在画面中嵌入昼夜四季与不同年龄的时间概念,抓取不同阶段的“决定性瞬间”展开联想并组合。运用水墨材料塑造人与物的质感,首次进行了大尺幅创作,是对过往学习经验的一次总结与突破,期待未来能有与大家在线下展览中见面交流的机会。
毕业是新的起点,愿自己与同学们初心不忘,自由生长。
苗菁菁,《折叠公园》(Folding Park),180×365cm×2,纸本水墨,2022
这节是典籍导读课,清楚记得这个瞬间窗外树影摇晃,我走神儿了。老师讲的太好,同学听得入迷,话音儿落下那几秒教室里如时间静止。2019年10月,刚入学,一切都新鲜,教室里学生满座,没人戴口罩。
N0.050 王宁 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研究硕士
“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迷思。”
读研期间我一直在尝试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打破常规,去突破现有的视野和思想局限,用试错法进行了大量的水墨试验,积累了很多创作经验。也在美院丰富多样的学术讲座和展览中吸收养分,从中收获颇多。期望自己未来的创作能在专研一两种风格的同时继续大胆尝试,保持学习状态,追寻本心。
我的毕业创作选择用淡墨的方式呈现,图中的山石选取于岩穴中的岩石,用以小见大和内观外思的方法,构建一幅现实景观和“洞天”内涵结合的景象,也是对自身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迷思。
王宁,《博异记》,绢本水墨,180×297cm ,2022
王宁《博异记》局部
美院雪夜的树枝
编辑/杨钟慧
图文致谢/100位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