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徐冰工作室艺术家徐冰在国际艺术圈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8月12日于浦东美术馆再一次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又具有高度观念性的大型作品。观众进入展厅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个巨大的英文方块字的“文字漩涡”。按照艺术家的设想,在美术馆三层与四层之间的高度上,一篇原本是二维的文本,在空间中其形态被拉伸至地面,正触碰到B1展厅底部的巨大镜面上,“穿透”到镜像空间之中。美术馆中央展厅空间的独特性,都被有机地包含在艺术语言的考量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徐冰:引力剧场 2021-2022
综合媒材装置 25.5x15.7x15.7m
引力剧场二维文本
《徐冰:引力剧场》纪录片(剧照)
2022 约20分钟
站在作品下方,观众只能看到背面的文字,加之其在空间中的拉伸与交叠,并无法辨识。但不难发现的是,反转的文字在镜像空间中却得到了修正,变得易于阅读,而身处其间的观众,却始终无法看到作品的全貌。但同时,装置与美术馆空间的配合似乎又呈现出戏剧般的诱导性,随着楼层的升高,变形的文字在观看视角的改变中趋近正常。到了展厅最高层,观众终于可以看到文字的正面,但却仍然无法完整地阅读文本。
引力剧场:寻找理想视角 2021-2022
一套12张 90x56.25cmx11, 198.89x56.25cmx1
实际上,整个装置如同一个巨大的“视错觉”模型:人们习惯于阅读书写在平面上的文字,而文字在空间中的拉伸则会使视角反向推远。在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中,透视规律内在地规定了一种角力关系,使作品形态与观看视点在动态关系中相互拉扯,迫使“理想视点”被拉升至美术馆空间之上无法到达的位置。它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
作品中的“英文书法”摘自哲学家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探讨“观看”与“面相”的一段文字,它在表面上呈现为对几个视觉案例的简单分析,而实际上却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提示出“语言”给人类所带来的认知上共同的扭曲倾向。徐冰指出:作品中使用的“透视法”作为一种我们描述世界的语言,如同其他所有的语言,都是我们的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我们的思维也由各种语言所塑造,它必定带有盲点。
经过反复推敲,徐冰将作品名称确定为《引力剧场》。表面上看,“引力”似乎对应了作品形态与其镜像共同形成的“虫洞模型”,而“剧场”则提示了展厅所提供的多重“观看”可能。但“引力”的拉伸力量,实际上却使作品中的文字掉入了无法识读的混乱之中,而这混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指向着高悬在展厅之外的那个无法到达的“理想视点”。“剧场”一词所内涵的“观看”线索反而将我们的思维拉向“剧场”之外。
世间万物无一不处于引力的拉扯与牵制中,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不同文化始终处在纠缠、角力、相互影响与补充的关系之中。这种拉扯关系提示了一种我们进入徐冰作品的重要线索:不同文化视角从根本上的差异与偏离,决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永远的拉扯关系,既像是一场跨越历史与地域、充满戏剧性的盛大表演,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角逐,它如同当今世界的状况,将所有人都牵扯其中。
引力剧场:透视模型实验 2022
引力剧场:文本对照 2021-2022
一套3张 178.5x86.5cm, 86.5x86.5cm, 86.5x81.6cm
围绕主体装置,此项目同时在B1展区,展出一系列配套作品:展现作品细节的小型视觉装置《引力剧场:透视模型实验》;一组解释此装置不同视觉可能性的分析图《引力剧场:寻找理想视角》;呈现作品构思及制作过程的影片。这些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展品,为观众对《引力剧场》的解读提供了不同的“接口”。
引力剧场:移动的视角(节选)2021-2022 4分钟31秒
《引力剧场》纵向穿越美术馆五层空间,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回到对这件作品的观看之中,作品的不同面向以及它所触及的不同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展开。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思想上,它都与在美术馆一层与三层空间展出的大型回顾展《徐冰的语言》形成了有意味的呼应关系。
这件新作品不仅仅是对《徐冰的语言》的补充与延展,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徐冰艺术语言的通路,使我们得以再一次穿透语言文字与艺术语言的形式层面,回到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原初的关系之中。在这个思维契机之上,正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有关徐冰艺术的七十余组、上千件作品,似乎都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向观众打开。
布展现场
展览信息
图/文资料由徐冰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