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50年的历史中,没有哪件作品像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一样,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社会轰动,印证了美术史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现实发展的晴雨表,预示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来临。”2022年7月5日,于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亮相的艺术家袁运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回顾展“袁运生的历程”,由这件作品为楔子,以两百多件不同类型的作品和丰富的档案文献,分“公共壁画与教堂” “云南之行”“传统复刻”和“重返敦煌”四个主单元,贯穿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长达70年之久的艺术历程,重现袁运生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艺术变革的巨大贡献和卓越才华。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摄影:shaunley
1979年,首都机场巨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落成让人们记住了袁运生的名字,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背景下,画面中出现的几个裸体人物同时令他陷入到一段非议当中。展览以 “公共壁画与教堂”为首个单元主题,将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复制品布置在展厅的入口处,引领观众进入袁运生壁画中的艺术语言和精神世界。袁运生在个体生命、西方艺术和中国传统中获取灵感和力量,为中国壁画运动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环绕艺术与民族的神话。壁画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艺术,与西斯廷教堂之间的象征关系,彼此所激发的能量,也成为整场展览的轴线和中心。古典信念和现代精神,在当代的美术馆穹顶空间中,有了最佳隐喻。
从1950年代开始,袁运生受现代主义的启发,试图摆脱苏联绘画的影响。1978年,赴云南写生,以传统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大量傣族的风情生活,“地域性”和“现代性”第一次结合,仿佛欧洲现代主义的变革,毕加索与非洲,高更与热带,梵高和浮世绘。之后的机场壁画,成为他歌颂生命与自由的宣言,开启了一种艺术风格,一段思想启蒙的发端,媒体将其称为“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摄影:shaunley
1981年,袁运生数月西行,立志重拾敦煌与传统,写下凝结多年心声的《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奠定了一生的追求。至此,袁运生接续了恩师董希文的“一笔负千年重任”和“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一代又一代人,家国天下,星火不断的漫漫长路。
1982年,袁运生远赴美国,试图在古典和当代,在西方和东方的对立关系中,上下求索,寻求一条中间路线;1996年,袁运生归国,带回了广阔的现代艺术背景,创建了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雄心壮志地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和文艺复兴之路。
“重返敦煌和自画像”成为整场展览的结尾,亦是解读袁运生艺术观和世界观的两把密钥,也是袁运生最好的精神写照。它接续了袁运生历程中的两条线索,一个是作为集体和民族思考,从对传统白描的喜爱,文化身份的自觉,到对本土艺术的回归和重建;一个是个人的艺术生涯,一部从生命自觉到解放,几经波折,充满个人英雄色彩的故事。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22,摄影:shaunley
漫长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绘画,看见历史,看见个人与绘画在不同处境中的变化。最终,在观看袁运生的历程时,观看这一代人的“家国天下”和“宏大理想”,在近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巨大撞击中,在“先进”与“落后”的文化追逐中,在独立的人格深处,酝酿和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反思。
或者说这个展览讲述的不是艺术,而是对今天尤为重要的,一段从1979年开始的震荡历史。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
范迪安:袁运生的艺术人生与中国时代变迁有密切联系
举办袁先生的回顾性展览是我们美术界同仁多年的愿望,从他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算起,他的艺术创造历程走过了整整六十年,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则达70多年,以这样的展览方式呈现他的艺术人生、探索之旅和丰厚成果,让我们美术界同仁得以学习他坚定的文化理想和不懈的创造精神,认知他的艺术中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蓬勃的生命气象,也让广大公众欣赏这位名家名师精湛的艺术神采和独具个性的创造风貌。
在这里,我不能全面评述袁运生先生的杰出贡献,但他的艺术人生与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到跨越世纪的时代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艺术探索与当代中国美术面临的文化语境有着互文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他的艺术极为丰富的图景。在我的认识中,袁先生是一位精神至上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展现出纯粹的精神属性。看到他的画,我总会想起鲁迅说过的猛士或尼采说过的“瞧这个人”,这是无畏的、坦诚的、真实的、单纯的人,但他笔下的世间万象、芸芸众生,又展现出风起云涌、深厚博大乃至奇诡神秘的混沌气象,交织着内心的自我搏斗和艰苦的精神求索,由此构成强烈的视觉强力与文化强力。
袁运生的历程是坚守理想、讴歌生命的历程。袁先生的作品类型很多,样式也很多,但贯穿他几十年创作的主题是生命。他早年受到不公正待遇,正是凭借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而战胜困境,他笔下的大自然和大量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中的人物,以及现实中的民族风情和众生之像,是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表现了生命的肉身之躯、情感之思,其中有他自己的身影。他始终在作品中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作品总有一种“复调”式的结构,有时候表现的就是生命共同体、命运交响曲。他的笔墨语言也传递出勃郁的生命活力,将中国传统的线描、白描发挥到极致,将表现性的色彩运用得斑斓辉煌,这也是一种种语言的生命意象。所以,他当年的机场壁画《生命的赞歌》不仅是一幅作品的名称,而是他整个的艺术人生。
袁先生的历程是文化寻根、精神守望的历程。袁先生的学术视野非常宽广、文化学养十分深厚,但始终有自己清醒的文化认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他是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先驱,有着“先锋”、“前卫”的意识,作品一问世便令画坛为之一振,但他深刻体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看重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1980年代初,他就独步西行,考察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他写的文章《魂兮归来》,提出复兴中国艺术之魂的主张,堪称语惊四座,振聋发聩。他赴美国研究交流,在西方艺术中心的纽约,看到西方艺术从现代向后现代的演变,但始终头脑清醒,不为欧风美雨所动,可谓身处西方文化漩涡,心系祖国文化根脉,始终思考在中西文化碰撞上,中国艺术如何"自处"的问题。自处的前提是自省、自重、自觉,这种境界十分可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晚年提出并主持中国古代雕塑复制工程,走遍各地博物馆、石窟寺,也踏访散落在民间乡野的雕塑遗迹,用他的艺术眼光选择了一批具有中国之美、东方之美、永恒之美的雕塑进行复制,形成中国艺术造型体系研究的成果。这项工程耗费了他的大量精力,但具有重构中国造型艺术史的重大价值。我曾经说过,以袁先生的审美眼光和艺术理解解读中国古代艺术,可以写成一本口述的但独特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今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文明探源和文化历史研究,袁先生的这种实践正体现了他坚守中国文化主体和本体的文化自觉。
袁运生的历程是倾注心血、教书育人的历程。1996年他应靳尚谊院长之邀回到中央美院,在第四工作室的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要走中国之路”,主张基础教育要回到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审美上来,要将中国的优秀造型艺术融入教育体系中。他积极引导学生走向传统艺术宝库,也鼓励学生为弘扬优秀艺术传统而努力,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立足中国大地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时至立秋,袁先生的这个展览是春华秋实的丰收景象,是灿烂绚丽的艺术硕果。我祝展览圆满成功!祝袁先生和各位老先生身体康健,艺术长青!
2022年8月7日
本文原文为范迪安在《袁运生的历程》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略有删节
关于袁运生
袁运生,1937年4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62年至1980年,分配至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工作,1979年创作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80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工作,1982年至1996年,赴美讲学并客居纽约,1996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曾任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古代造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课题“重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责任人。
关于崔灿灿
崔灿灿,策展人,写作者。策展的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近百场,群展包括夜走黑桥、乡村洗剪吹、FUCKOFF II、不在图像中行动、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十夜、万丈高楼平地起、2015-2019过年特别项目系列、策展课、九层塔、新一代的工作方法等。曾策划的个展包括艺术家艾未未、包晓伟、陈丹青、陈彧凡、陈彧君、冯琳、韩东、何云昌、黄一山、姜波、厉槟源、刘韡、刘港顺、刘建华、李青、李季、李占洋、牧儿、马轲、毛焰、琴嘎、秦琦、隋建国、石节子美术馆、史金淞、沈少民、谭平、王庆松、谢南星、夏小万、夏星、萧昱、许仲敏、徐小国、袁运生、宗宁、政纯办、张玥、张永和、赵赵等。
图、文/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袁运生的历程
艺术家:袁运生
策展人:崔灿灿
展期:2022.7.5-2022.8.21
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