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青绿无边·向山而行”:檀谷慢闪艺术馆开馆展呈现“山”的记忆

时间: 2022.9.9

2022年9月4日,“青绿无边·向山而行”在檀谷慢闪艺术馆开幕。作为艺术馆的开馆展,此次展览邀请50多位艺术家,汇集国画、油画、版画、影像、数字、雕塑等多种艺术类型,从不同角度呈现当代艺术创作者对山的觉察、感悟与表现。展览由艺术家卢征远担任策展人。

进入位于西山环抱中的檀谷慢闪艺术馆主展厅,空间不大,迎面而来的是铺满地面的绿色草丛,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草丛中不时蹿出的小兔子,伴随着蝈蝈、蛐蛐的叫声,整个展览空间弥漫着自然的气息和生机;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之中,再抬头欣赏艺术家们创作的以“山”为主题的作品,更具有代入感,观众可以在展览中同时获得身体和精神体验的双重满足。

策展人卢征远开幕致辞.jpg策展人卢征远开幕致辞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向山而行”,卢征远引用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禅悟三个阶段说明他对山的理解: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卢征远认为:“古人对山岳的审美体验也有着类似的过程,这种情感投射首先来源于眼睛的观察,后发自于身体的体验,最终作用于心灵的感悟。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挡不住人心对诗意与精神家园的向往,‘向山而行’,也是向心而行、向美而行,向真而行,从减法的至虚,至内心的入静,终于在现实中通透心明。而艺术便是其中的媒介与路径,通过视觉的美的体验,引导观众寻找达成心灵归属与自我实现和谐共存的精神一隅。”

展览出品人汪莎.jpg展览出品人汪莎

展览出品人汪莎在发言时回忆了两年前初来檀谷的印象,并引用了已故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话:“地方是一种物体。地方和物体定义了空间,并使其具有了几何特性。一旦空间获得了界定和意义,它就变成了地方。”在汪莎看来,山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谈到山,大多数人都是心生向往。因此,整场展览可以看做是一件能够与公众达到通感的公共艺术,展览现场的植物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山的经验和想象;草丛中躺卧的雕塑,兔子、蝈蝈、曲曲,以及挂在树上的耳机,都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种共情的可能,唤醒大家关于山的经验、记忆。

出品人&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高一轩 开幕致辞.jpg慢闪公园的创办人高一轩

慢闪公园的创办人高一轩认为,北京的西山最有灵性,特别是日落的时候,常给人一种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所描绘的轻松感。他将位于京西的檀谷·慢闪公园定义为“城市的出口、自然的入口”。他希望这里成为城市居民“附近的远方”。在他看来,檀谷的运营具有很强的策展逻辑和内容逻辑在其中,而檀谷慢闪艺术馆是内容生产中很重要的空间载体。它处在慢闪公园之中,既有慢闪公园所带来的潮流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交属性,也赋予了慢闪公园精神属性。高一轩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艺术家可以来到檀谷,从事内容生产和创作,让内容能够自然的从檀谷生长出来。让生活更加艺术化,审美更加刚需化,让我们的身心皆可在这里得到安顿。

参展艺术家王少军致辞.jpg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王少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王少军在发言中表示:一个画家的感受只是一条线性的演变,而当5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个关乎山的命题时,就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并从而引发观众对于自然和生存环境的关注。而谈到此次参展感受时,王少军分享道:“来艺术馆需要过穿山隧道,当车子逐渐远离城市,穿过几座隧道之后来到艺术馆,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当下的生存环境之中,这种体验尤为难得。”

参展艺术家刘庆和致辞.jpg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刘庆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展艺术家刘庆和同样参加了此次展览,他谈到:“来到这样群山环抱的美术馆心情很好,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作品与环境相呼应。在没来之前觉着这里的美术馆很远,但真正来了之后,在这样的一个环境氛围和好心情中,也就不觉得远了,艺术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

青绿无边 向山而行展览现场2.jpg

展览现场

展览中不仅有对传统山岳文化和世界观的感悟与延续,也体现出现代人对山川自然新的联想、移情与表达,同时也不乏有使用当代艺术创作手法和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对象的再创作。这些不同的想象与表达,多元的艺术面貌又共同绵亘成整体的当代山岳意象,汇聚为一种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互通共鸣的意境。传递了中国艺术家的山岳情怀和对山川自然的想象。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10月25日。

图、文/主办方提供

编/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