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南池子美术馆开幕的“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出了靳尚谊先生1978年在敦煌临摹的6幅画。靳先生认为,这些看似临摹的作品,实为“写生”,目的也十分明确——以油画写生的方式与视角,学习敦煌壁画中的色彩与人物形象问题,以写生的方法汲取敦煌艺术的养分。靳尚谊先生学习和探索过程始终方向明确,守正见真,坚持在造型艺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种极为清澈的艺术直觉力和严整理性的思维能力,同样贯彻在靳先生的素描学习和创作探索中。
展览现场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课,靳先生的素描作品,以其深厚的造型功力,向来是历届艺考生反复学习和临摹的典范。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将素描看作基本功训练,却鲜少有人关注靳先生素描的独立艺术价值和它们与其油画艺术之间的互动关联。
2022年9月10日,适逢教师节、中秋双节,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主办的“守正见真——靳尚谊素描艺术研究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陈列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对靳尚谊先生素描艺术展开的一次专题研究。靳尚谊先生作为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他的从艺治学经历,不仅几乎完全与共和国同龄,其艺术实践与研究,更是深度参与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他的素描创作和造型艺术功底,也远不是一蹴而就的。
展览现场
整场展览在11个小巧、精致的展厅中持续展开,由“初识结构”“实践结构”“兼容并蓄”“心手相应”“人体及手稿”五大主题,完整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出靳先生从1953年至2006年,跨越半个多世纪所创作的近160幅素描作品,本次展览的举办,亦成为油画院持续为卓有成就艺术家进行“个案系列研究展”的又一个深入的研习案例。
展览现场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进入了国立艺专绘画科,那时艺专还没有设立油画系,基础课是素描,素描课采用了徐悲鸿自法国带来的教学法。徐悲鸿总结出的素描方法,“致广大,尽精微”,“宁方勿圆,宁脏勿净。前者追求整体感,远看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近看又富有精妙、微观的刻画细节,后者则要求学生们在素描中注意体积、分面、空间、解剖等,找型准的方法仍显初期——用一根棍测量水平线、垂直线,找轮廓和倾斜角。靳尚谊逐渐意识到,这种方法让初学者的素描虽然看起来十分生动,但整体画面效果较散。
1953年,靳尚谊,蔡亮肖像,27.5×19.5cm1954年,靳尚谊,低头的女孩,28.5cm×22cm
1954年,靳尚谊,靳之林像,30.5cm×23cm
1955年,靳尚谊参加了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这让他突然了解到素描的另一种画法——结构法。“结构就像盖房子、搭架子,有梁有柱子,然后再用砖、瓦堆起来,连在一起,这就是结构。一句话,就是无论画什么都不能是空的,看到外面更要看到里面,因为任何物体都是有外也有里。”【1】
1953年,靳尚谊,京城西郊,37.5cmx29.5cm
1954年,靳尚谊,乌鞘岭的树,39.7cmx27.8cm
马克西莫夫的所谓“联系”“连接”的结构,首先便从引导学生从研究骨骼、肌肉等解剖知识开始,马克西莫夫认为“人体就是骨骼与肌肉的连接”,“不懂结构就不可能准确,人体就是散的、乱的和软的。”【2】马克西莫夫在素描课上对何为“结构”的知识补充,让靳尚谊第一次较全面地理解了西方素描造型体系的特质。这种新的素描概念改变了中国人认识对象的方法,让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系统性地了解到如何透过表面光影认识对象形的本质与体块之间的联系,引入“结构”,是“马训班”对于我国素描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素描教学带来了新的开端。
1957年,靳尚谊,杨淑卿头像一,38cmx29cm
1958年,靳尚谊,老大娘,76.5cmx58.5cm
1962年,靳尚谊,老大娘,39cmx27cm
但真正从将结构法付诸实践,并最终融会贯通,靳尚谊仍耗费了7、8年时间,以某种“见微知著”的智慧和勤恳耕耘,才深入理解并最终解决了素描中的“结构”问题,即造型艺术中的有关“造型”的部分问题。
从“马训班”毕业后,1957年,靳尚谊分配到版画系,与李桦、古元、黄永玉、伍必端同处一系。在版画系的五年中,靳尚谊反复地画人体、头像、骷髅头,通过刻苦训练,试图真正掌握“结构法”,完成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异常困难。在他的回忆中,“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张素描,我想总有上万张吧。”
1957年,靳尚谊,男人体,76.5cmx58.5cm1957年,靳尚谊,坐着的男人体习作,58cmx76cm
本次展览以“初识结构”和“实践结构”两章节,展出了靳先生这一艺术探索期的艰辛努力成果,其中包括大量人像、人体写生和对于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和大量速写作品。而这些对素描长期且深入的研究成果,成功为靳尚谊在油画艺术中的后续探索夯实了基本功。
1957年,靳尚谊,男人体背影,78cmx54cm
1958年,靳尚谊,站着的男人体习作,78cm×54cm
从展览清晰的线索梳理中,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靳尚谊的素描艺术道路,如何从现实主义绘画入门,进而在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的亲传之下进入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并在这两种工作方法之上融汇贯通。无论是对于靳尚谊个人创作角度,还是对当时油画艺术起步阶段的中国美术界而言,学习各家之所长,成为抓住时代机遇最为有效的方法。
1963年,靳尚谊,歌唱家,39cmx27cm1964年,靳尚谊,朱竹明,39cmx27.3cm
1965年,靳尚谊,美院同学像,39.5cmx28.5cm
1967年,靳尚谊,戴斗笠的小高,39.5x55.5cm
1962年,靳尚谊从版画系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吴作人工作室),担任素描和油画的教学。也是在60年代初期,靳尚谊终于感觉自己“过了素描这一关”,此后他开始进入探讨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精神特征的艺术阶段,在他的油画中寻找中国文化内涵与西方油画技巧融合的可能性。
1971年,靳尚谊,北京军区部队女青年像,36cmx27cm
1972年,小芹肖像,36.5x28cm
1975年,张志新肖像,39.5x27cm
1976年,北方姑娘,53.3cmx39.4cm
以其现代视角和古典绘画对现实的精要关注,简练概括的绘画语言与研究性和表现力的深度结合,靳尚谊先生在油画的造型特征与东方审美的融合中发展出当代中国油画的新维度,展现出身处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随之作出的强有力回应。
1978年,靳尚谊,藏族女孩,44cmx38.8cm
1978年,靳尚谊,臧女,38cmx26.5cm
1979年,靳尚谊,雕塑家像,53cmx39cm
素描创作与油画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集中表现在了展览最后一个展厅。靳尚谊几幅重要的油画如何从草图中一步一步生发、修改乃至成形的完整创作过程,以详细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素描毋庸置疑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解决素描内部的问题仅仅是第一步,靳先生自述,他至少用了15年,历经三个阶段,才彻底把表面光影和内在的结构结合起来。“我由不太全面的理解到比较全面的理解素描,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由理解了、基本做出来了,再到在油面里实现,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年过半百,才勉强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3】在展览中,由靳尚谊先生素描作品可以清晰得见,这一格外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递进的三个阶段中,他如何始终坚持从艺术的本体语言出发,着重解决油画本土化、油画时代特征等相关课题,这其中,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
《八大山人》创作手稿
《医生》创作手稿
《画家詹建俊》创作手稿
《画家黄宾虹》创作手稿
在开幕式当天,以“素描的意义”为主题的座谈会同时在线上线下举办。座谈会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飞云;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何家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朱春林,共同就三组议题:“靳尚谊先生的素描创作”“素描的价值和意义与我们如何看待素描”以及“素描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任座谈会主持。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以靳尚谊先生的素描作品为契机,深入探讨了素描的内在意义与建构理念,对于油画、版画、国画等艺术种类的结构性相生关系。由于素描是造型艺术的根基,能够解决除了色彩以外的所有问题,因此探讨关于素描的问题,有利于从“基础”做起,对于今后的艺术传承与发展同样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良好的素描也会为油画创作输送必要的养分,更直接地提升艺术涵养与品格。对靳先生素描成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系统性研究靳尚谊先生高水平的艺术,展示决定其纯正典雅绘画质量的艺术原理之所在,也是对于当下,在教育界越来越将素描视作“初级习作”,忽略造型艺术基本原理的某种创作倾向,具有某种厘清式的重要意义。
座谈会现场
文|孟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参考文献:
【1】展览文字资料
【2】靳尚谊,范迪安. 靳尚谊全记录[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05.
【3】展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