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在南池子美术馆启幕

时间: 2023.1.11

材料语言是一种共通的语言,一旦被赋予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就可以打破不同语种的隔阂和观念的樊篱,让平等地沟通与对话成为可能。2023年1月7日,在南池子美术馆开幕的“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由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展览自征集以来收到了来自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件报名作品,其中168件/组作品入选参展,集中呈现了国内外艺术家在材料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展览于2022年12月先后在青岛和北京双城启幕。本次在南池子美术馆的特展呈现了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66件/组作品,从金属、纤维、土木到塑料、玻璃、植物,从平面、立体到空间装置、互动参与,多元多样的当代材料艺术作品与美术馆传统的园林建筑空间场域碰撞对话。

展览现场

展览主题“唯物思维”与英文主题Material Thinking相辉映,既体现了“新唯物主义”视角下物质材料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希望将唯物的思维方式和质性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材料艺术的探索中。这种“唯物思维”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齐物”等观念不谋而合,艺术家由此在“物我两忘”中完成艺术创作。这种物质与生命一体化的认知方式也升华了我们对作品的物性存在的认知:艺术家以形式开启质料,从而敞开了一个世界,并把我们卷入其中,进入一种“神与物游”之境。

漫步于南池子美术馆,从一进门五彩斑斓的观众参与的“连线”作品《身份挂毯》,讲述着疫情时代人与人的关切与连接;到序言厅从木梁顶悬垂而下的“编织森林”《空间解剖学》,映射着窗棂外水池与树木的粼粼光影;再到步入门厅充满时空穿越感的“永线”装置,迎来一道深红月亮门与《凳之根》构成的中式风景……每一件作品都在与空间、与环境的对话中产生了别样的风采与意趣,在移步换景之中,让观者感受到展之匠心、物之魅力。同时,这些作品的材料都来自于我们熟悉的、亲切的、可触可感的“日常”之物,经艺术家“物性灵启”的创作后焕发出新的魅力。

40身份挂毯.jpeg玛丽·科里·马奇 《身份挂毯》 800×200×10cm 彩色棉线、木背板、标签、石头

美国艺术家玛丽·科里·马奇的作品《身份挂毯》作为展览的引入,展出一系列与展出空间高度契合的实验性材料作品。2019年底至2020年,一场突出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连接方式, 从而引发人们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再认知,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件以彩色棉线、木背板、标签、石头完成的作品,在公共空间的空白墙板上制作了200多个标签,上面写满了有关于身份、生活等不同问题的思考。300 多个参与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纱线,在这些标签陈述中选择缠绕、穿梭前进,形成自己的故事和路径,并以染色小石块作为“锚石”结束。参与者在编织缠绕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交叉与关联,正是因为共同的关注、关怀、关切让人们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形成特定的群体肖像。

29空间解剖学.jpg帕维尔·基尔平斯基《空间的解剖学》200×200×200 cm 羊毛

波兰艺术家帕维尔·基尔平斯基的作品《空间的解剖学》,灵感来自 1510 年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Albrecht Dürer) 所作的木刻版画碎片,该作品展现了一个带有独特的十字拱形穹顶的大厅室内视角,继而成为了这一艺术织物设计的现成草图。艺术家使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用多色粘胶纤维在黄麻原料上进行刺绣——使纺织材料和编织技术取代了从前老大师们的凿子。这一特殊的艺术实现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程序,包括对环境要素的反转。在这一语境中,即是将带有建筑结构元素的室内视角,转变为对称的、同心的和纪念碑式的编织物件。艺术家在古老和现代的两种艺术之间,实现了时间、媒介、形式,以及最终的空间的解构与重建。

37云以出岫.jpg王建《云以出岫》120×40×50cm PLA 透明树脂

作品《云以出岫》用树脂材料以手动3D打印立体绘制塑造云气的无机物形象,以 PLA 透明树脂材料做表皮结构。用3D打印笔在工业玻璃碗为模具的基础上,以立体圆为基本结构形进行重复叠加。内部结构以透明红色PLA树脂纤维材料塑造无机形结构组合。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放弃具象的绘制塑造方式,尽量去掉主观刻意,随3D笔打出的树脂线进行简单的结构垒积,模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加之材料和工艺在这种造型构建中较难以驾驭,需要放空身心,颇有些修行的意味。通过对材质的实验,以达到材料与工艺,造型结构间相互适应与融合。通过这个实验性作品来体会人的心性与技术、与自然的互 通关系。在作品中,作者想持续表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微妙关系。AI人工智能,VR 虚拟现实,元宇宙,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材料的感知比以往更加多元,增加了在技术中感知世界的维度,通过材料媒介更新我们对周遭环境的认知。

41永线.jpg孙永康《永线》尺寸可变 棉线、镜子片、泡沫板、博物馆板、胶水、糖

韩国艺术家孙永康的作品《永线》本是为一座文化公园举行的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所作的作品,该文化公园建设在一座规模甚巨的糖厂遗址基础上,此次展出是艺术家结合南池子空间的再创作。在作品中,艺术家使用了极为特殊的材料,完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白色的棉线从天花板悬垂到地板,形成透明的柱状形式;每个顶部都有一面镜子,反射着底部的糖堆。柱状的形式既是边界的隐喻,也是两个相反理念之间的通道——历史悠久的糖厂终被废弃的悲惨过去,及该地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公园的未来,从地面的糖(过去)通往天花板的镜子(未来)。通透细腻的柱子,在深沉质朴的建筑背景下,还代表着对精神和神灵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支撑着该地的人们度过艰难时期,开辟新的明天。

23低烧.jpg张晓雪 《低烧 No.1-No.7》尺寸可变 绢片、水性颜料、机械装置等

艺术家张晓雪的作品《低烧 No.1-No.7》是以绢构筑的机械装置的综合材料作品。这些绢构成了“果实”或“蛹”等形态的作品,外表涂满了红色颜料,被以悬挂的方式展示着。如触角般薄薄的每一片绢呈现出一种非常低幅度的蠕动状态,无数独特的小触角在微微的张合,形成了一个可沉浸的极为柔软又极具潜在吞噬力的生长空间。低烧形容人体在疲劳,焦虑下的一种存在状态。同时反思了人沉迷于被“人造物”不断丰羽绚丽的欲望表像之下,反之被“人造物”不断重塑但又不易察觉的生命状态。作品构建了一片可以进入又不可进入极高饱和的红色场域,一片饱和到不能透气的红色风景。

19但是 BUT.jpg利利特·斯捷潘尼亚《但是》90×150 cm 草、土、纸板

“BUT(但是)”意味着否认、打破、改变、反对、驳回、限定、让路等待。它的意指可以起到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展览的二层空间,在艺术家利利特·斯捷潘尼亚的装置作品《但是| BUT》中,女人与自然界中的非线性结构、有机过程和连接的直觉和感觉相互作用。"BUT" 打破了完全的解放,妇女被解放了,但一系列的压迫是多重的,父权制仍然存在,自然被解放了,但只是很小的程度。自然界被破坏了,但这些小芽的残余物抵消了环境的灾难性影响,它们是顽强的,能够战斗。他们需要人类的小小干预,他们将继续给 予生命,生育和传播。作品中使用的植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不断的照顾,并被人类的干预所拯救。艺术家通过使用植物作为艺术媒介来创造当代艺术对象,来突出他们所具有的多重意义表达的潜力。

10你生气是为了快乐吗.jpg

尤维塔·撒克朗斯凯特《你生气是为了快乐吗?》 30×40×60cm×2 羊毛、牙签

艺术家尤维塔·撒克朗斯凯特的作品《你生气是为了快乐吗?》,探讨了这一关于认知和情 绪的问题,是她近年来毛毡雕塑头像系列的延续。这系列作品以细腻入微的面部表情塑造、牙签/金属针做的尖锐发型为特征,多是关于情绪、人性、本能、人与社会等问题的思考。身处互联网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和感受,特别是那些通过社交媒体反映和发布的,与我们“真实/真正”的个性和情感不一致,让人们逐渐陷入自我重复的、自我模仿的认知失调中。向右看,你是快乐的,向左转,发现自己被愤怒所覆盖...... 在这组作品中,单面雕塑象征着俏皮、戏谑的情绪,双面雕塑将一个人的情绪复杂化,似乎经历了一个由单纯青年到复杂中年的变化,引发生命之思。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5日。

编/艺讯网

图、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