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金鹰美术馆新展“星象魔法”启幕: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叙事新篇

时间: 2023.3.30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南京金鹰美术馆于2023年3月10日携新年首展“星象魔法”与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观众重新连接。作为中国中生代代表策展人,孙冬冬邀请了陈飞、陈哲、郝量、何翔宇、胡晓媛、刘玗、刘月、仇晓飞、沈心怡、童文敏、王郁洋、王光乐、王梓全、徐累、徐渠等15位不同代际、不同创作媒介与观念的艺术家,旨在以创新性的主题,具有互动感的呈现,重新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别样故事。

“‘星象魔法’的灵感源于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朝闻道》所涉及的,我们人类自古以来对于宇宙终极问题的追求与探索”,策展人孙冬冬概括展览主题的灵感来源时称,小说中描述的“三十五万年前人类祖先开始仰望星空的时刻”在他看来是从自然现象追问世界本质的求知过程,也是一个从天文内在于人文的文明过程,但难以获得解答的终极疑问带来的启示则是“于我们而言,现实仍是一个魔法”。而当观众身处于南京金鹰美术馆52层高空中的物理空间位置,玻璃幕墙外的风景直观地提示着观众所处的时空维度,这样的维度也和作品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本次展览如孙冬冬所言,在犹如“由思维与心灵营造的精神场域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殊的主题、观念、符号与形象,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星丛情境,复现与回溯人类从远古以来的生命共相。”

展览的叙事起始于序厅王郁洋的作品《柏拉图的立方体》,在永恒与运动的思辨中,打开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复杂对话。

《柏拉图的立方体》.jpg

王郁洋,《柏拉图的立方体》,2020,灯管、电机、钢架结构、钢丝,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柏拉图的立方体》是一个由30根全管发白光的LED灯管组成的正多面体。这个正多面体在展览开始的那一个刻起就不再是“正多面体”了,它通过电脑控制的机械拉伸结构不断的在展厅中被变化着形态,观众无法看到具有一致性或重复性的形状。这个曾经是正多面体的物体将再也不是它自身了。它转变为一个十二面体的形态,柏拉图以不清晰的语调写:“神使用十二面体以整理整个天空的星座,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添加了第五个元素”——以太(希腊文:Αιθήρ),并认为天空是用此组成。这样,第五种立体即作为动物体的原型,被神用来界定宇宙的轮廓。

进入主展厅,徐渠为展览委托定制的大型装置《触碰》,通过一对机械臂上的现代行星影像,隐喻了上帝创造亚当的时刻,将人类对于宇宙的好奇引向一种知性深处,同时在他的绘画《尘埃》中,又在从太空对地球的回望中,将向外的目光反射回观察的主体。

《触碰》.jpg

徐渠,《触碰》,2022,机械臂,液晶屏,音箱,太阳系行星图片影像,电缆,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触碰》试图表达大部分人都无法触及到更远的宇宙空间,只能通过图片、影像直至现在的网络直播去感受未知的宇宙。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的工作,希望可以把我们的触觉延伸到更远的未知里。另一个问题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远足的勇气,那种用一生去远足的勇气。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替代了我们的一切。或许这些人工智能是新的“人类”,他们比真实的人更具备好奇心,他们彼此接触,无惧毁灭。

与之对应的,徐累的《世界的重屏》装置绘画,以重屏的观念形式,穿越不同文明的文化景观,从世界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全球关系。

《世界的重屏》.jpg

徐累,《世界的重屏》,2021-2022,绢本,300 x 22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将全球文明遗迹与符号进行时空交错、折叠,并以一种似古实新的图像来传达对传统与当下的感悟、展望,是徐累艺术创作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世界的重屏》借五代名作《重屏会棋图》为灵感,将大幅工笔画结合现场装置以及古代文物组成一体,探讨了“重屏”传统的真幻观,同时也以类似辞典的剖解方式,不仅虚拟了“世界书房”这一概念,拓展了“屏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以鉴赏家的眼光与独特视角,从《是一是二图》提取了“屏”“榻”“花座”三位一体的空间轴线,进行了真实情境的仿制,巧妙地将“花座”调換成“浑天仪”模型,由此遥指屏画内容的“全球化”编码:中国古代文人书房的琴棋书画、欧洲文艺复兴书房的科学实验、阿拉伯文化的经院器具、日本和朝鲜的书屋陈设,间或现代艺术的“立体派”……这些文明遗迹各自为阵,在画家笔下组成了迷宫般的框架和曲折离奇的场景。它们彼此映照,而又相互穿越,时空的平行与交错,景象的叠印与呼应,无不呈现出人类在追求知识的进程中东方与西方从未间断的交流、影响、与并存的文化投影,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人传统及世界文化流变的观照。”

这种基于空间意象的思考,同样呈现在童文敏、刘玗的影像作品中。童文敏的行为影像作品《温度》所唤起人类身体内在的洪荒气息,在刘玗的《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被诠释为人类文明共享的神话叙事模型。

《温度》.jpg

 童文敏,《温度》,2022,行为,中国湖北齐岳山,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14’51”,美凯龙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从南到北》是艺术家童文敏自2022年开启的长期项目。从南方到北方,热带到温带,太阳到月亮,白昼到夜晚,水体到山体,四季的水果和各地的植被。城市滑过自然,它们仿佛抽象地笼罩着我们,又具体地塑造着每一个事物,甚至空气的质感,南国的橘子,以及你的心情。这些地球上的元素,促使着艺术家去实践,用肉身的感知、行为慢慢浸入其中。在《温度》中,夜晚的雪地之上,一群赤裸上身的人慢慢走近火堆,根据各自对温度的感受自转。

《假设叙述是一场洪水》.jpg刘玗,《假使叙述是一场洪水》,2020,双频道播放,彩色,双声道,影像装置,土偶雕塑,12’38”

此作品计划将在“神话”、“意识”与“当代影像”三者之间捕捉某种相同的叙述特征,一种断裂式的、重复的、去寓意的叙事结构,並将之整合成一场梦境般的“意识状”剧本,使用当代影像的质地来诠释古老神话中的叙事结构,重新构筑身处于当代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法。

亦如策展人孙冬冬所言,“再精微的个体,也在讲述宇宙的故事”,何翔宇的雕塑《Mia》,将展览的叙事引向时间性的时代际遇与生命意义的讨论。

《MIA》.jpg

何翔宇,《Mia》,2021-2022,不锈钢,160(H) x 55 x 35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继《小男孩》(2019-2020)之后,何翔宇继续创作着一系列以身边好友为原型的亚裔群像系列。《Mia》呈现了一个踌躇的小女孩形象,其原型是艺术家工作伙伴的中德混血女儿。她眼帘低垂,双手的姿态像是要紧握什么,又像是在求问什么。

胡晓媛的装置《石疑|再见,永恒 四》与仇晓飞的绘画《穹顶》,通过对人类文明符号的挪用与组装,在时间的流动中,捕捉时代给予的个体感受。

《石疑|再见,永恒四》.jpg胡晓媛,《石疑|再见,永恒四》,2021,墨、绡、线、黑陶钵、铜体、铜棍、白铁皮供盘、玻璃钵、维纳斯花篮、牙化石、石箭头、石器矛头、废太空铝、废钢筋、混凝土、废钢板,110 x 280 x 325厘米,图片由北京公社提供

《石疑|再见,永恒四》用了几件来自新疆地带的器物,比如藏区的黑陶钵、铜碗、铜棍;漠河附近找到的石化的牙、石矛头、石箭头等等,纤薄的绡(生丝)的包裹如衣似皮,让器物们在隐含的生物感中看起来意图模糊并且与当下疏离。借由礼器(玉璧、玉块碎片)形态变形而来的废太空铝薄片结构,表面被我用电锯暴力刮擦划蹭,留下狂乱的书写式刮痕,为废铝片锋利的体感添加了一种视觉上的野蛮温情,也让器物间的无序感突然暗含了某种无名的共感。环状、平行、多层的废太空铝空间结构,也提示着某种类似彭罗斯阶梯式的存在进程。

同样作为一种“内省空间”,郝量的绘画《套数·秋思——晨昏》,在元曲的意境中,感应万物共情,古今同心。

《套数·秋思—晨昏》.jpg郝量,《套数·秋思—晨昏》,2020,绢本重彩,157 x 292厘米

郝量系列作品《套数·秋思》一题,受启发于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同名套数作品《套数·秋思》,“套数”一语暗示了这个系列作品之间既首尾相接、“一韵到底”又各自独立、形态不一的散曲式抒怀结构;又反映出艺术家对元代绘画以及现代以来造型变化的揣摩和反思,追问今时的情感形态如何可以通过此种凝炼的形式得以凝聚和再造。《套数·秋思——晨昏》这一作品将某种刹那间的感悟凝结成具有洞见性的场景:冬春之季,乍暖还凉,气息清透,岸边人围看湖面,湖面如镜,隐含着的眼睛意象仿佛映照着世间万像。

这种时代所蓄积的情绪,在王光乐的《红磷》中得到一次释放,在与观众的参与和交互中,磷皮上的划痕,火柴点燃的火焰,像流星一般划过“内在的天空”。

《红磷》.jpg王光乐,《红磷》,2023,红磷,400 x 220厘米x 4,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光乐将火柴盒上擦火柴的原料红磷涂满在一张180cm×180c的画布上,引发创造灵感的是“绘画的痕迹说”,每在这张画布上擦过的任一根火柴都会留下一道划痕,作为一张绘画,它是持续行动的结果。参与者可以点燃火柴,激起参与者与作品之间的火花,这是作品与人的关系的隐喻的表现。

希望与烦恼,作为一种日常情态,在陈飞的绘画《超自然》与《小周末》中,则是另一种充满戏剧性的现实的“魔法”。

《小周末》.jpg

陈飞,《小周末》,2021,亚麻面丙烯,290 x 22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贝浩登画廊提供

“室友”系列作为陈飞创作的第三条路径,意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像进行充分探索。该系列以家庭为单位、“情景剧”为框架,通过挪用亲密关系中的人物形象,在有限的空间内构筑起一套戏仿现实的全新“剧班”。“人物”不再作为剧情发展的截帧出现,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凝结物见证与小结“规范的日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月的《起源》,以物理学的形态,重新将时间拉回到宇宙的尺度。

《起源》.jpg刘月,《起源》,定制粗麻绳、各种滚落类球体、水泥、石膏、自发面粉等,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提供

《起源》中不同物性的流体,在不同层次的时间中,状态会有所变化。如石膏会发热凝固保温,水泥会发热凝固储水,自发面粉会膨胀塌缩龟裂等。而在斜状网格中,绳索、不同大小的球体等物质都会阻碍流体的流动,最终,流体会滴在地上。“所有的流体最终会粘连在地面上,而地面又是二维的。也就是说,在整个作品中,二维的转化成三维,三维被注入时间,形成四维,四维又与二维发生联结。这是一个热性的、有质感的逻辑场域,非常美妙”。

而陈哲的特定场地装置《夜空中的最后⼀程》,卷轴般的形式出发,同样是在超越人类生命时间的尺度中,去识别、连通生命的普遍经验。

《夜空中的最后一程》.jpg陈哲,《夜空中的最后一程》,2023,染色磁粉,磁铁,风化珊瑚,木架,特定场地装置,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夜空中的最后一程》展现了⼀块亿万年前的化石痕迹,古⽣物的遗体和它⽣前⾛过的最后⼀段路。每⼀个脚印都是它活过的证据,所有脚印汇聚的⽅向是⾁⾝的终点。艺术家受此感召,⽤飘洒的粉末将这最后⼀程化作星座,如同神话⾥的形象因升上天空⽽成为永恒。在⽆限的时空尺度下,转瞬即逝的⽣命超越了有限的⾃由——长眠地底的成为标本,跃⼊星光的成为传说。

在沈心怡的《洋葱大师》中,生命展现出一种徒劳的自我娱乐。

《洋葱大师》.jpg沈心怡,《洋葱大师》,2019,玻璃、木制橱窗、机械装置、塑料模型、丝带、贴纸,485x 244 x 240(H)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Vacancy画廊提供

《洋葱大师》(2019)异想天开地以人造洋葱这个奇怪的奖品重新设计定义了娃娃机这一常见于游戏厅的物品。洋葱,这种不起眼的蔬菜在被切开时会释放出催泪气体,从而产生一种悲喜剧的效果。与洋葱一起散落在娃娃机中的是被包裹在透明丙烯小球里的太阳能摇头玩具。在艺术家眼中,他们被视为这一场游戏中的俘虏,被囚禁于机器中的囚犯。沈心怡在这一橱窗作品中引用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John Dowland所创作的歌词片段,借此营造出一种阴郁悲伤的氛围。将游乐园轻盈愉快的精神气质与殡仪馆风格的病态语境相结合,这件装置作品点出了隐藏在狂欢荒诞的幻想之下的哥特式恐怖。

与之对应的,王梓全的委任创作《瞬息,呼吸的存储器》,将亘古的生命欲望转化为一种想象未来的技术动力,通过环绕大厅的轨道,串联起“星象魔法”的时空之旅。

《瞬息,呼吸的存储器》.jpg王梓全,《瞬息,呼吸的存储器》,2023,亚克力,LED,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运动是种古老的仪式,我们通过动作来编写仪式,通过仪式来塑造秩序,融聚能量。今日,我们用机器之眼触碰千里之外,从现实进入虚拟,再用虚拟来捕获无法抵达的真实。我们用风作为牵引,联系发光体,指引标,和带有能量的环,重新塑造一种流动的存储。这存储被认为是机器的仪式,用肉体作为钥匙,牵引着风让航标成为一个整体雕塑,这雕塑在机器的仪式里又被重新定义为存储器。

当代艺术犹如一个缩影,以包容的方法尊重着不同的价值观、思想和身份,在金鹰美术馆营造的“星象魔法”世界中,观众与未知世界相遇,而作品自身在发声,同时也在彼此共鸣。立足于这个承载艺术、介于天空与大地间的场域,“星象魔法”希望打破当代艺术叙事中既定的条框与规则,重构叙述空间,也为更多观众带来新的可能。

展览信息:

《星象魔法》海报图.jpg

星象魔法

Looking at The Stars

展览时间:2023年3月10日-6月25日

展览地址:南京金鹰美术馆(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应天大街888号金鹰大厦A座52F)

艺讯网综合编辑整理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