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视频看央美毕业季”第九弹|孙文亮、郭雨琦、陈寒熙、王怡宁、钱伊璇

时间: 2023.8.7

“蔚然生长:2023中央美院毕业季”已正式进入本科毕业展阶段,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分为两个阶段展出:第一阶段于5月20日开展,展出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版画系、雕塑系、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毕业生作品,于6月2日圆满收官,受到了来自线上线下的高度关注。在本次毕业季中,艺讯网期待用“视频看毕业季”栏目,以直接而生动的短视频形式,本期为大家介绍五位同学的毕业创作。让我们把“话筒”递给本科毕业生——本期推送的精彩作品来自:版画系的孙文亮,设计学院的郭雨琦,建筑学院的陈寒熙,版画系的王怡宁和设计学院的钱伊璇。

 

01.《隐藏角色》

 孙文亮 版画系

 

达芬奇在作品《维特鲁威人》中将一个男人体放置在一个方圆结合体中央,试图证明一个完美的标准人体比例是可以沟通世间万物。我将这一灵感与当下游戏中的“形象自定义系统”(即“捏脸系统”)相结合,将诸多拟人图像进行拆解,玩家可以通过拆解后的150个零部件图像重铸一个虚拟形象。

每一部件中的自然含义整理并展示,并将玩者构建过程出的图像与所理解的含义进行记录,这些信息与最终的形象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形象,从而强调对自我存在的分散和隐藏。玩家也可以制造一个崩坏的虚拟形象,如同游戏机乱码所呈现出的图像,从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隐藏角色》,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jpg

《隐藏角色》,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1).jpg

《隐藏角色》,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2).png《隐藏角色》,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

《隐藏角色》,创作过程(1).jpg
《隐藏角色》,创作过程(2).jpg《隐藏角色》,创作过程

 

02.《忒修斯之船》

郭雨琦 设计学院

公元1世纪时,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从迷雾中驶出一条“忒修斯之船”如果一艘船的木头被逐渐替换,以至与之前并无一根相似,二者还是不是同一艘船?青岛人的记忆就像一艘永不停靠的忒修斯之船,链接回忆与现实,在割裂的空间中游弋。以此命名是为了思考在可持续发展态势下,城市发展中跨时代割裂状态的问题。

在农田和汪洋之间,在渔村与城市之间,自1897年开始,青岛在无旧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兴建新城,地域扩张,产业升级,工厂外迁......飞速发展的代价便是承载父辈记忆的空间被压缩。如今,建造者的后代们踏上父辈的土地,如何连接前世今生?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之下,未来的青岛如何能留住自己最后一块“木头”?

青岛的发展是一艘驶离故乡船只遗骸,“档案”空间构成对港口发展技术的时代编码管理;“迷宫”空间建构起讲述者“姥爷”与“我”的感受差异;“乐园”空间是对自由的探讨,当下的生态是被管控的生态。作品以器物和氛围为支点,建构出展陈世界的“异托邦”。我们或许无法理解父辈们海滨之上的欢喜悲苦,一如未来的子辈无法理解我们现在的记忆。

《忒修斯之船》,树脂,700x300x250mm,2023.jpg

《忒修斯之船》,树脂,700x300x250mm,2023(1).jpg《忒修斯之船》,树脂,700x300x250mm,2023(2).jpg《忒修斯之船》,树脂,700x300x250mm,2023《忒修斯之船》,拼贴图.jpg《忒修斯之船》,拼贴图

《忒修斯之船》,线性效果图.png《忒修斯之船》,线性效果图

 

03.《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 

陈寒熙 建筑学院

 设计构建一个供人短暂逃离现实世界的庙会,它既存在于日常又超越日常的,是神圣与世俗的狂欢,也是短暂的逃离和自由的放纵。空间上提取戏台作为空间原型,构建出的不同主题的舞台串联空间,并将其置入到“深山”之中:像素化的山带来更加虚拟与抽离的体验,筑起虚与实的交错对话, 时间和空间混合交错,让体验者在交错穿插、重叠的空间感受多样的时空中短暂逃离。

《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展览现场(1).jpg《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展览现场(2).jpg

《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展览现场

《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效果图(1).png《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效果图(2).png《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效果图(3).png《神庙会——逃离地球指南》,效果图


04.《木谱合璧》节选

王怡宁 版画系

声音发于万物,源于人心。《木谱合璧》是一本收录木刻版画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演奏方式的乐谱书。本书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无声之声”来描述木刻版画的独特乐章,书中插图场景从室内居所延伸至自然环境,由秋季过渡到夏季,创造出连贯的叙事情节。体现了创作者声归自然的观念,意在给予观者聆听自然之音的全新体验。

《木谱合璧》节选,木板水印,26.5cm×21cm×12,2023(1).jpg《木谱合璧》节选,木板水印,26.5cm×21cm×12,2023(2).jpg《木谱合璧》节选,木板水印,26.5cm×21cm×12,2023(3).jpg

《木谱合璧》节选,木板水印,26.5cm×21cm×12,2023

《木谱合璧》节选,创作过程(1).jpg《木谱合璧》节选,创作过程(2).jpg《木谱合璧》节选,创作过程


05.《烟草舆情》

钱伊璇 设计学院

烟草作为一种能连接人与社会与生命之间复杂关系的植物,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它连接了植物迷思、生态影响、国民经济与情感需求等多重价值链。与此同时,烟草行业作为国家垄断的特殊行业,始终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从产烟、推销、禁烟就可看出其存在的矛盾.....

展台上的卡片提示观众站在声波感应器前,那些花儿身上附着的流体光波,粒子,会慢慢的消失,直到最后花会变成一个线框架的结构。而当你离开声波感应,它又会重新附着在花上。这些由社会舆论向数据分析迈进的猜想植物,融合了生成、数字、图文和随机性。

整个作品想表达是,舆论的力量是网络发达的当代以及未来最尖利的“武器”。被操纵的舆论对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非常大的考验和毒害。舆论对一个人、一件事儿或者一个物产生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希望大家避免偏激情绪,而是靠近它本身,自己去感知,用辩证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事儿,由此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舆论的想象和思考。

创作通过对烟草价值链各环节调查研究,将控烟报道作为切入点,围绕烟草文化、加工过程与情感需求三部分主要内容展开创作。创作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舆情危机”的成因特点及烟草行业舆情特点,对烟草价值的重新定义,并对人类生理、心理需求进行审视。同时,对信息数据存在形式进行探索,以便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辩证的看待事物,也对未来物种多样性进行猜想。

《烟草舆情》,尺寸可变,多媒体、声波感应,2023.png《烟草舆情》,尺寸可变,多媒体、声波感应,2023(2).png

《烟草舆情》,尺寸可变,多媒体、声波感应,2023

《烟草舆情》,前期调研(1).jpg《烟草舆情》,前期调研(2).jpg《烟草舆情》,前期调研
《烟草舆情》,展览现场.jpg《烟草舆情》,展览现场

本文由艺讯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