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览|闻立鹏:从一件作品到一段历程的“纪念碑”

时间: 2023.11.6

恰逢歌曲《国际歌》创作135周年、中文版发表100周年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60周年之际,日前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的展览《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聚焦闻立鹏先生创作于1963年的《国际歌》(又名《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创作缘起、脉络与过程。在对该作品进行细致剖析与回顾的同时,此次展览亦以个案作品史研究为叙事起点,梳理了艺术家六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兼谈特殊历史经历及社会语境对艺术家创作语言和思想的影响与塑造。

2022年,闻立鹏先生将油画《国际歌》相关创作画稿168件全部捐赠母校,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在此次展览中,结合这一百余幅的画稿素材,从独有的个人经历而生发的对烈士形象的强烈感知,到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血债》(1959年)的大胆尝试,再至确定以烈士群像为主题的油画研究班的毕业创作,闻立鹏对画面人物形象、关系、色彩与视角的步步推敲与选择过程得以生动呈现。而在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闻立鹏也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动情、凝意、炼形。

“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现场

由“图”至“歌”:从《血债》到《国际歌》

自青少年时期亲经战乱、父亲闻一多遇害及系列民主事件,革命英烈的崇高形象就深深扎根于闻立鹏心中,萌发并酝酿着真切而沉痛的情感,这种浓郁而抽象的情感最终逐渐具像化于他的艺术语言之中。1957年,闻立鹏为毕业创作《闻一多》赴昆明搜集素材时途经重庆,曾与小说《红岩》作者、原西南联大附中同学罗广斌彻夜长谈,聊到了渣滓洞狱中斗争,也提及“准备画一幅革命者英勇就义的作品”,并分享了一些速写【1】,闻立鹏的脑海中涌现出了“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画面”,强烈的情感迫使他“寻找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2】。在与罗广斌随后的信件往来与导师罗工柳就创作的指导交流中,一个具体的革命者形象逐渐生长为具有总览性质的革命者群像——它们共享着某些历史的瞬间与抉择,在英勇就义的牺牲中承载着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崇高。

7 《长夜图》草图009,28×43cm,纸板油彩,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长夜图》草图009,28×43cm,纸板油彩,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8 《长夜图》画稿05,58×76cm,纸本炭笔,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长夜图》画稿05,58×76cm,纸本炭笔,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59年,闻立鹏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画创作的《血债》(又名《长夜图》)被视为了《国际歌》一作的前奏。通过展览现场系列色彩小稿和人物研究稿可以清晰地看到创作的视角经历了从平视至仰视的变化,以及作品的基本色调在明亮和暗沉间的几番尝试与抉择,画作背景最终确定的铁丝网围栏在阴沉的天色与凛冽的疾风之下烘托出肃杀而悲怆的氛围。 9《长夜图》草图007,25×36cm,纸本水墨,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

《长夜图》草图007闻立鹏1959年25×36cm纸本水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23年,瞿秋白将法文版《L'Internationale》歌曲译成汉语,为应和歌曲节拍将法文“L'Internationale”音译为“英德纳雄纳尔”,刊发于《新青年》1923年第一期。至1962年,《国际歌》歌词再经推敲修改,由此产生了《国际歌》新的中译本,而此时也正恰逢全世界都处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浪潮之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诸多被压迫民族开始组成的地区性、洲际性和国际性的组织。在展览现场中,对这一时代背景的导入与铺陈,也将闻立鹏的《国际歌》一作置于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中来讨论。

10 《英特那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宁死不屈)》(《国际歌》) 243×199cm,布面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英特那雄耐尔一定要实现(宁死不屈)》(《国际歌》) 243×199cm,布面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国际歌》的灵感来源于闻立鹏的黄山写生和敦煌临摹之旅。在黄山写生之旅中,气势逼人的立马峰大石壁带给了他宏伟、庄严之感,凝聚生成了视觉上的永恒和崇高,因而《血债》中的构图被进一步压缩集中,被处理成了如山石一般的硬朗挺拔之势,一切冗余的环境和道具都被舍弃了,只凝练为七个烈士形象组成的群像丰碑。

11 《国际歌》素材黄山小景之二,19×21cm,纸本水彩,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国际歌》素材黄山小景之二,19×21cm,纸本水彩,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2 《国际歌》小稿01,21×19.3cm,纸板油彩,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国际歌》小稿01,21×19.3cm,纸板油彩,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3 《国际歌》小稿03,30×27.1cm,纸板油彩,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国际歌》小稿03 30×27.1cm纸板油彩 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如果说当年作历史画《长夜图》,还是偏重于‘图’,具有叙述性,这次的《国际歌》重点是‘歌’,强调的是情,是颂歌,是纪念碑。”【3】为了实现赞颂的情志与浓烈的情感,闻立鹏在寻找独特的形式语言的过程中,汲取了敦煌北魏壁画中的色彩表达,以黑与土红为画面基本色调。对色彩的高度凝练同样契合对画面主体形象和构成的集中与提纯,因而,作品脱离了历史画式的再现性表达,而转向了一种慷慨悲歌的崇高意境的传递。 

14 《农民像》(国际歌人物习作),66×53cm,纸本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农民像》(国际歌人物习作),66×53cm,纸本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5 《女工像》(国际歌人物习作),34×26cm,纸板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

《女工像》(国际歌人物习作),34×26cm,纸板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6 《最后的目光》(国际歌人物习作),37×26cm,纸板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最后的目光》(国际歌人物习作),37×26cm,纸板油彩,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而在创作的具体技法上,刮刀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画笔的功能,这种刻画的选择最初亦源自于罗工柳先生对小稿方向的肯定。刮刀硬朗痕迹塑造了画面中粗犷而坚挺的线条与形象,在与浓郁色彩的碰撞中,凝固了刑场之上的悲怆氛围。与此同时,受王式廓先生对创作人物从身世、经历、个性等方面的细致推敲的创作方法的影响,闻立鹏延续了《血债》一作中对人物形象及其背景的细致分析与研究,进行了大量风格不一、不同特色和面向的人物形象素描小稿。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画面的人物形象又一次地被高度凝练了,它们不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工人、学生、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群像写照。

17 《国际歌》人物造型014,39×26.7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国际歌》人物造型014,39×26.7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8 《国际歌》人物造型045,39×31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国际歌》人物造型045,39×31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 《国际歌》人物造型66,37.8×25.8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jpeg

《国际歌》人物造型66,37.8×25.8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 《国际歌》人物造型72,39×28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

《国际歌》人物造型72,39×28cm,纸本炭笔,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从“动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凝意——画为心声 意在笔先”到“炼形——语不惊人死不休”,《国际歌》的创作前缘与过程,极为生动地揭示了闻立鹏在自己艺术和教学生涯中归纳出的创作环节。创作要有真挚的情感而非对观众说教或违心粉饰生活,要从情感中凝练升华出意境,此为“艺术作品的灵魂”;而“炼形”则是为灵魂找到并创造“恰当的躯体”,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才能诞生【4】。

青山与忠骨:意象与色彩的凝练

在闻立鹏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之后的创作中,红烛、烈火、山、石、树、血、云、风等题材与自然意象开始被灌注人的精神与品格,在明亮的红、黄、蓝、绿、白等色彩中,凝练出了更为抽象但情绪传达更为极致的另一种“纪念碑”。“青山与忠骨联系在一起,总有一种融自然美与人格美为一体的豪壮悲烈的感受,总是使我在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的同时,情不自禁的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闻立鹏不止一次的在创作自述中回顾父亲闻一多的“诗化生活”的理念对自己艺术之路的启迪与指引,也是受自小父亲所传递的自然之诗与韵律之美的影响,闻立鹏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与自然的崇高与壮美深深连接。

21 《静夜》,132x162cm,布面油彩,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静夜》,132x162cm,布面油彩,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1 《迎冬》,113.5×182cm,布面油彩,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eg《迎冬》,113.5x182cm,布面油彩,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于是,在那些桦林、山石和涌动的风中,一种无形的纪念碑意象蕴藏其间,它们总是在画面中央耸峙着,被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所包裹或衬托,或隐于深沉的夜色之中,或孤寂、决绝而硬朗地破开画面。桦树的躯干、山石的表面往往被置于视觉的中心,运用宣纸等综合材料与颜料混合,堆积出岁月和历史磨砺后的痕迹,自然的风化与腐朽恰恰映照出纪念碑式的崇高与永恒。那些未经人工打磨与雕饰的“无字碑”是“对英雄和悲剧的见证与沉思”【5】,而“白石”系列则被赋予了更为明显的“血痕”与“鞭笞”,仿佛是苦难与毁灭的象征,也是奋力挣脱、抗争这种命运的强劲精神力量。

22 《闻一多肖像组画——牺牲》,162x130cm,布面油画,1988年,艺术家自藏.jpeg《闻一多肖像组画——牺牲》,162x130cm,布面油画,1988年,艺术家自藏

23 《独立金秋》,116x116cm,布面油画,2006年,艺术家自藏.jpeg《独立金秋》,116x116cm,布面油画,2006年,艺术家自藏

24 《白石系列悲怆篇三号》,80x100cm,布面油画,1990年,艺术家自藏.jpeg《白石系列悲怆篇三号》,80x100cm,布面油画,1990年,艺术家自藏

25 《泪碑》141x92cm,布面油画,1990年,艺术家自藏.jpeg《泪碑》141x92cm,布面油画,1990年,艺术家自藏

在展览第三章节“山河品格——对纪念碑崇高感的追寻”中,除了创作意象由具象走向抽象,以及色彩的强度与山河崇高之精神的塑造,我们还得以看见闻立鹏对油画语言的扩展与开放。通过在色彩颜料中引入综合材料,不同于油彩和画面叠加而呈现的肌理与质感使画面主体的表达得到了深化与强调,也使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在展厅尾声,一组由意外泡水的地板残片为基底的综合材料组画揭示着闻立鹏艺术创作语汇更自由和多元的面貌。

26 .jpeg“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现场

27 《深谷三号》116x116cn,布面油画,2006年,艺术家自藏.jpeg《深谷三号》116x116cn,布面油画,2006年,艺术家自藏

28 《我心飞扬》,91x116cm,布面油画,2010年,艺术家自藏.jpeg《我心飞扬》,91x116cm,布面油画,2010年,艺术家自藏

29 《春潮》,72.5x91cm,布面油画,1995年,艺术家自藏.jpeg《春潮》,72.5x91cm,布面油画,1995年,艺术家自藏

30 《致雪山》,130x324cm,布面油画,2008年,艺术家自藏.jpeg《致雪山》130x324cm布面油画 2008年 艺术家自藏

31 《子夜白桦》130x162cm,布面油画,2007年,艺术家自藏.jpeg《子夜白桦》布面油画130x162cm 2007年 艺术家自藏

在展览起始之处,闻一多与闻立鹏父子间跨越时间的对话揭示着闻立鹏创作中的“纪念碑”意象的发端与生长路径。从有形的、具象的烈士丰碑到无形的、抽象的自然之碑,闻立鹏在他的艺术历程中,传承着父亲闻一多“艺术宣道者”【6】的精神与情志,亦开拓着自我从真挚情感出发的艺术语言,以及对崇高人类灵魂的向往与追求。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1月19 日。

“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现场

文|周纬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注释:

【1】参见《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现场文献“1959年学长罗广斌致闻立鹏信”。

【2】闻立鹏《第一声歌唱》,《闻立鹏文集》第三卷《艺海纪行——我的艺术求索之路》,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第7页。

【3】同上,第8页。

【4】闻立鹏《动情·凝意·炼形——油画创作与教学札记》,《美术研究》1980年第4期,第16-20页。

【5】水天中《红烛与白石——论闻立鹏》,《闻立鹏文集》第三卷《艺海纪行——我的艺术求索之路》,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第147页。

【6】在闻立鹏的回忆中,父亲闻一多曾在给梁秋实的信中说自己将来要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

参考资料:

【1】笔者在展览现场对策展人李垚辰的采访。

【2】《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展览资料。


展览信息:

00.png心中的国际歌——闻立鹏绘画中的纪念碑意象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24日–2023年11月19 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