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双钩字帖”到“菜场书法”——“书法原教旨主义者”邱志杰如是说

时间: 2021.5.12

五一期间,邱志杰的市集书写计划——“民以食为天”在人头攒动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开展,经由互联网的层层传播,展览成功“破圈”,在假期中引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纷纷前来菜市场“打卡”。这与距离三源里菜场两公里开外,选址农展馆的第十六届艺术北京博览会形成了某种有趣的对照。这种有趣的感觉从何而来?或许是因为,它恰好踩中了艺术从业者和大众向来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两者间的连接点有多少种可能性?艺术究竟为谁而作?

作为“民以食为天”的后续报道,艺讯网特地邀请到邱志杰老师对展览发酵而出的一些争议进行了回应,面对“网红展”“书法原教旨主义”等问题,来自邱老师的统一回复如下。

“民以食为天”书写计划展览现场

艺讯网:对于这次展览您有一个说法很有趣——“蹭”生活的“热度”。事实看来,展览从传播角度讲效果非凡,乃至于蹭上了热搜。那么在展览筹备期间,您是否已经大致预测出它可能是一次“网红展”?

邱志杰:之前是有想过这个展览可能会“出圈”,毕竟选择的场地很特殊,这个场地本身也是一个网红菜市场,而且我写的内容很好玩,不是书法展上常见的古诗词,有很多大白话,也有很多俚语、俗语、网络流行语。我们猜想它应该会引起一些议论,刷屏一两天也就是了。但我没想到会“网红”到这个程度,这么大规模的讨论,大大超出了我的估计。

通过这次展览,邱志杰与很多店家建立了不错的交情

而且不仅是“网红”,不仅是一些年轻人去打卡。后期很多媒体在采访和报道时挖掘的东西越来越深,像昨天澎湃新闻的记者采访我,他很关心在网购时代的背景下,菜市场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这实际上探讨的是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关系。中国新闻社的采访则关心的是,我们的对外文化宣传应该推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和世界形成对话。

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出圈”才做这次展览。展览是基于我长期对书写的理解所必然导致的选择。从一开始策展人来找我,提议做与书法有关的事情,我就说不要做展览,更不要在美术馆里做。

“民以食为天”书写计划展览现场

艺讯网:您对“网红展”有何见解?

邱志杰:我不反感“网红展”,但是反感刻板和简单的“网红”手段。更重要的是,究竟应该让什么成为“网红”?除了一些发生在小圈子进行内部观摩的非常激进的展览之外,大部分面向公众的展览都希望尽可能地扩大公众影响力和观众接受面。策展人的工作结构中也自然而然地包含有展览推广,甚至展览营销的使命。这些也是我们在策展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的内容,甚至包括策划媒体事件。

但是今天社会上大量的网红展,对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手段的想象过于僵化。对于观众的理解能力,尤其对于青年观众的文化水平过于低估,存在刻板印象。他们基本上认为,卡通化的造型、酷炫的沉浸式光影、视错觉、镜屋,以及一两个流量明星的访问就是形成“网红展”的标配。甚至还有人曾建议将我非常知识分子化的讲演配上Rap,吓死我了!

这次我的“民以食为天”艺术事件能够“走红”,起码证明要成为“网红展”还可以有一些别的办法与因素——接地气、走心、特立独行,不用随大流,也能开拓出自己的空间。

展览中使用了大量“接地气”的文本

艺讯网:您对于书法的一向倡导,以及您一向在艺术观上种种直言不讳的“强观点”借由这次展览似乎发酵出了更多的争议,借此机会,有什么想要澄清或者聊聊的吗?

邱志杰:我非常关心展览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总的来说,不管是全国书法展览,还是各种书法社团的展览,都极大地促进了书法的创新。只是展览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把书法圈住了,我们要同时看到它所带来的某种缺失。

我与很多职业书法家都是好朋友,全国书法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让我佩服的不得了。我平时工作很忙,不能天天临帖,内心对职业书法家朋友也非常羡慕。我称呼自己是“书法原教旨主义者”,实际上,我完全拥护书法家协会、全国书展和各艺术学院的书法系的教学。我反感的是一些企图把当代艺术和书法搅合在一起的做法。书法不应降低身段沦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应当进化成书法。

19101620711819_.pic_hd

回归书法的日常性与实用性

1964年,潘天寿先生在当时的浙江美院设立书法专业,我认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从那时开始,书法被纳入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开始有了完善而精彩的现代书法教学体系,这是书法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造成了书法人才的空前繁盛,这种局面和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通过碑帖和刻本自学是很不一样的。今天大概极少有人像我小时候那样,在寺庙里为老师磨墨,听老师跟和尚聊天、笔会,跟老先生去拓摩崖石刻,以一种很私人、很地方的方式进入书法的学习当中。

今天的书法学习条件空前良好,电视台书画频道和互联网上的书法课程很多,小地方的人也能听到高手的讲座。网络上,碑帖资源优质、高清。当我发现如“以观书法”、“云章书法”等等书法字典功能和碑帖集成的APP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想起自己小时候每每从老先生那里借到一本字帖,连夜用透明纸双勾下来进行复制。以前的名帖只有深宫内府的人才能看到,民间复制的刻本往往跑样得乱七八糟,而现在的印刷术如此发达,所有的书法学习者几乎坐拥过去皇帝才拥有的条件。

邱志杰初中时期的双钩字帖

与良好的学习条件相对的,是书法在逐渐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被钢笔、圆珠笔逼迫一次,再被键盘输入逼迫一次,再被语音输入逼迫一次。就呈现而言,屏幕大量取代纸面,标准化美术字和电脑字库全面取代个性化书写——这就是所有书法学习者共同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意义上,我这样的边缘人和那些职业书法家,其实面临的是这一真正的共同强敌。我们应该从多种方式,多种角度进行我们的“困兽之斗”,力争让我们伟大的书写传统继续走下去。

相比五一劳动节同期开幕的艺术北京博览会性质,“民以食为天”的受众主体并不是所谓的“专业观众”,它并不介意向更“业余”也更广泛的公众展现自身——这并不带有任何贬损的含义,反而与“民以食为天”这一艺术事件的表达内涵享有共同方向。这一属性与艺术家倡导的艺术观念有关,邱志杰认为,“即使在今天,书法依然拥有某种‘业余性’...这种业余性和实用性,不但不是书法的劣势,反而是中国传统书法的真正优势所在。正因为书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的一种能力,它和会骑马,会开车,会算数,会射箭一样,是一种基本能力。”【1】

正是基于艺术家的艺术观点,菜市场的空间选择因而与展览表达产生了内在关联。艺术家试图通过一次强调行动与介入的“非展览”,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与倡导,以通俗易懂的、游戏性的,带有浓浓烟火气息的方式转译给了公众,在火热的日常生活中,爆发书写的内在生命力。

注释:

【1】来自邱志杰的“民以食为天”展览自述《三源里:为什么要在菜市场挂书法?》

撰文、采访/孟希

图片致谢主办方

展览信息:

19141620785503_.pic_hd展览名称:“民以食为天”邱志杰市集书写

展览主办:梦边文化

展览日期:2021年5月1日—2021年05月5日

展览地点:北京三源里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