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夏彦国:物是人非?关于798艺术区现状以及“物是”展览的杂谈

时间: 2009.12.24

最近艺术圈确实冷清了不少,798艺术区的画廊有倒闭的,有迁走的,有停业的,有缩减面积,有资金短缺的。当然这些问题的呈现本身不是偶然的,艺术市场的火爆势必会冲昏一部分人的大脑,难免有些人对艺术的物质属性冲动不已。小画廊倒闭在所难免,但是大画廊经营出现问题,或多或少的会引起圈内认识的思考。空白空间搬走,红门画廊798分馆关门,长征空间和唐人当代都在裁员,当然还有别的,就不多举,仅仅是几家大的机构已经让这个艺术市场嘘声一片。伴随着这些状况的发生就是各个画廊缩减展览数量和展览筹备的资金额,有的干脆把一个展览几个月的长期展。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机构的展览会有两个趋势:一是干脆胡乱做展览撑过这段“困难时期”,一是做少而精的学术展览。毕竟先前的热钱和热情已经别金融危机给冲击的差不多了。

周一伊比利亚美术馆有个“艺术媒体”论坛,顺便去看了旁边玛吉画廊的展览。因为周一闭关,我只能在没有灯光的环境下看展览,还好这个展览大多是装置作品和图片,对我来说这些作品都是经常见到的。也没有过多要去考究的。 
 
这个展览展出了十位青年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程度的切合了展览的主题“物是”。也就是说展览主题和作品表现之间是比较相符的。在展览前言中,策展人鲍栋对“物是”这个主题从哲学意义上进行了分析,也对几个艺术家作品是如何切合他的主题进行了逐层的阐释。某种意义上,展览主题是庞大的,但是看完展览并没有给我虚空的感觉,我还是觉得这个展览不错。这是因为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确实都在对“物”本身进行思考。如蒋建军的作品将“线”穿进已经成形的“布”中,呈现出新的视觉形态,这是物与物之间的物理冲突。王思顺的作品将硬币烧化后熔铸在一起,然后通过艺术家手工磨制成针,将“造物”的时间作为主题,对“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思考和怀疑。还有杨心广的作品《死鸟》,用树根削成鸟的形状,将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对话变得具体,更能引起当代人们对环境问题或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感觉,不像以前的那些“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也让人感到很多青年艺术家对艺术的思考还是有哲学深度的。
 
看完这个展览跟一个朋友在闲聊的时候,有问到,你真觉得这些作品是充满哲学思考而且是很有深度吗?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想了一会回答说,这些作品是经过思考的,至于是否有深度还需要看艺术家个人的追求和他们别的作品,尤其在当下对市场和艺术本体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作品在我看到时候我感觉他们在思考,或许我也也是在误读。

这个展览的主题是“物是”,而现在798的现状有点是“人非”,一场金融危机就将798艺术区搁置到“物是人非”的谈论中,也有点太快了。但是物依然在,对艺术的热爱的人依然在,“物是人非”的也只能是局部而已。